2025年4月28日,《山东教育报》第3版,以《当劳动教育遇见“太空种子”》为题报道张店区齐德学校开展特色劳动教育的报道,图文如下—— 
淄博市张店区齐德学校:当劳动教育遇见“太空种子” “太空的梦想可以有多大 从飞天梦到‘摘星星’的妈妈 太空的梦想可以有多小 去看一粒‘太空种子’的生根发芽……” 这是淄博市张店区齐德学校的一名学生写给“太空种子”的诗。诗的背后,是一场美丽的相遇。 一年前,基于“玉兔”项目的良好发展,经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组委会评定,张店区齐德学校成为全国首批22家科创教育基地之一。同时,于2024年开始共同进行科创教育课程联合研发,成为首批17家科创教育联合研发单位之一。一批“玉兔太空种子”也随之“落户”于齐德学校。 怎样才能让这些“太空种子”发挥最大的育人价值?怎样将劳动教育与学校课程链接起来?该校校长汪慧与教师们一起动起了脑筋。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学校确定了将“太空种子”与“双新”(新课程、新教材)深度融合的方案,并举行一场“玉兔太空种子双新项目”启动仪式。 对齐德学校的学子来说,这并不是一粒普通的种子,而是一粒承载着“逐梦航天,播种未来”使命的种子。 此后,一场“劳动+科创”的“双新”跨学科旅程也开启了。在项目组教师的指导带领下,学生一边给种子培土、松土、拔草、浇水、施肥,一边观察、记录、分析、探究“太空种子”的生长奥秘。当蔬菜的藤长出来以后,大家又合力给它们扎上了竹架子,希望黄瓜快快往上爬,吸收养分、开花、结果。 随着气温的升高,小虫子也来凑热闹,菜叶变黄、枯萎了。怎么办?小种植员们急坏了,纷纷向校外辅导员、农业技术人员、资深菜农、蔬菜种植专家求助;还在科学教师的指导下上网查阅资料,用家中常见的白醋、小苏打、风油精、肥皂液、大蒜水等物品制成了杀虫剂,运用科学小知识解决了大问题。 此间,学校还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种植环境的实时监控和精准控制。学生使用传感器监测是否降雨,并利用数据分析模拟实现智能浇灌和智慧降雨提醒功能。 经过近两个月的辛勤耕耘,学生迎来了丰收的季节。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起参与采摘。据统计,他们共收获了5种不同的蔬菜,其中黄瓜和太空茄子的产量尤为突出。 汪慧认为:“这粒‘太空种子’承载着‘玉兔’突破自我、迈向成功的寓意,让孩子们与‘玉兔’一起漂流、一起历险,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科学探究、艺术创作,在汗水与智慧的浇灌下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这正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最重要的价值。”(房文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