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智慧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生态。为积极探索智慧教育新路径,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我市遴选部分智慧教育应用场景优秀案例进行展示,交流分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成功经验以供参考借鉴。这些案例涵盖了区域推进策略、教学模式创新、跨学科学习、人工智能应用等多个方面,以鲜明的数字化特色,彰显着智慧教育的独特价值。希望通过此次展示,进一步引领创新,推动数字技术在教学、管理、评价等各环节中的广泛应用,为教育教学改革注入强大动力。
希沃遇上平板 语文课堂更多fun
---AI赋能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芙蓉楼送辛渐》教学案例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小学 陈翠 吕舜昌
一、案例背景
在人工智能时代,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教育生态,落实因材施教,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开展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无法适应新时代教育对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
为突破这一局限,希沃白板与平板的结合应运而生。希沃白板具备强大的多媒体资源库和便捷的课件制作工具,平板则以其便捷操作和即时互动性为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通过两者的结合,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单一模式。同时通过AI技术的应用,实现教学的智能化和个性化,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学习支持。下面以小学语文《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教学为例展示AI赋能下的课堂场景。
二、实施架构
硬件体系:教师端智能交互设备+学生端学习平板+云端教学平台。
软件支撑:智能备课系统+课堂互动平台+AI对话工具+学情分析。
数据闭环:课前诊断→课中互动→课后巩固的全流程数据采集与分析
三、案例实施情况
(一)云上检测:精准把握学情
1.课前准备:教师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展示平台, AI辅助预习与背景知识导入 ,利用AI平台为学生推送预习资料,包括王昌龄的生平介绍、《芙蓉楼送辛渐》的创作背景等。AI平台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预习内容,并为教师提供学生的学习数据,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满足了教师以学定教的学情掌握需求。

2.数据应用:“教师空间”的组卷课前预习,教师通过“答题结果”检测所学古诗的基础字词,通过数据分析,能够更加直观、高效地了解学情,对于正确率是38%、59%的第二题和第三题,课堂上要重点讲解“楚山”的意思和对古诗“一片冰心在玉壶”内涵的理解,芙蓉一词读音及拓展还需加强,通过一系列预习数据,教师根据学情以学定教,同时学生也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与学,省时省力。通过课前预习,方便教师掌控教学进度和学生状态,满足了教师教学的需求。

(二)技术赋能:深度理解文本
1.生字教学可视化。根据学生课前检测数据,大数据的反馈,学生对“芙蓉”一词读音需要巩固,课堂上重点讲解诗题,拓展芙蓉丰富内涵,指导书写芙蓉。

利用学科工具,依托智慧软件,进行生字教学,学生通过平板拍照功能,上传生字练习,教师利用批阅功能点评送奖励,既实现了师生互动,掌握全体学生书写情况,满足教学需要,又通过学生互评,实现生生互动,使得写字教学可视化,实现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取长补短。
2.AI对话沉浸式体验。在悟诗情过程中,学生对教学重点难以把握,穿越时空的Ai对话,使学生穿越千年和作者王昌龄对话,入情入境的体会古人心境。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利用注释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智慧语音输入,AI虚拟历史人物对话模块还原创作背景,语音交互技术辅助古诗情感体悟,语音交互技术辅助古诗情感体悟课堂的切换形式新颖,让课件如电影般带来震撼的视觉听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堂数据驱动教学。借助学科工具“课件推送”“答题”功能等,在理解基础上,对古诗写作背景进行情景再现,通过全员互动,实时获取答题数据,提供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进而推动课堂。全员参与机制,即时答题系统实现100%课堂参与,观点可视化技术促进思维碰撞。

4.智能交互助力深度学习。
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利用智慧工具“发表观点”功能,全员参与王昌龄的内心独白以及你看到一个怎样的王昌龄?系统瞬间自动识别呈现,可以看出学生内心感受,以学定教。通过智慧课堂“抢答”“全班作答”的形式,让全体同学参与知识问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解决了有些学生害羞,羞于开口,不愿意回答问题,又解决了课堂时间宝贵,没法全部提问,实现了全员参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理解知识点,激起学生表达与探究得兴趣,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观点的交流和碰撞。通过高效的课堂管理工具和平板的设备管理功能,可方便教师掌控教学进度和学生状态。

(三)人工智能拓展:素养提升新路径
1.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通过AI赋能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显著提升。学生不仅能够熟练背诵诗歌,还能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在课堂上,教师利用AI朗读工具为学生示范诗歌的朗读,并通过语音分析技术纠正学生的发音与语调。AI还能根据学生的朗读表现提供个性化的改进建议。
2.虚拟现实(VR)技术还原诗歌场景 ,通过VR技术,学生“走进”诗歌描绘的场景,感受“寒雨连江夜入吴”的苍茫与“楚山孤”的寂寥。这种沉浸式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智慧软件创建AI智能体,课堂上学生通过与王昌龄情景对话,了解作者的仕途经历和诗作的写作背景,由此对作者和古诗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组诗有两首,通过学习课文的《芙蓉楼送辛渐》其一,利用智能体对话,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另外一首《芙蓉楼送辛渐》其二,学生们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合作拓展积累组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利用终端的互动功能,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学生传屏,分享平板学习过程,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四)数据分析与课后巩固:构建学习闭环
课后进行学习诊断,通过针对性的习题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构成完整的学习闭环,使学习过程更加系统和完整,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四、案例创新突破
(一)教学模式创新
本案例通过构建"数据驱动-情境创设-深度互动"三维教学模型,实现了教学方式多元化。在实际教学中,数据驱动为情境创设和深度互动提供依据,使情境更具针对性,互动更高效。情境创设是数据驱动和深度互动的载体,让数据有应用场景,为互动提供话题和平台。深度互动则是实现数据驱动和情境创设目标的关键,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
(二)评价体系创新
形成过程性数据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系统。通过分析学生的评价数据,教师可以了解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合理性等,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资源供给创新
通过多个教学软件的空间“云”平台,建立了动态调整的校本古诗文数字资源库,将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趣味知识拓展资料等推送到学生平板,实现“云”“网”“端”的数据传输和交流授课,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课文理解,为学校的古诗文教学提供丰富、优质、个性化的资源支持。

五、推广价值及风险
(一)本案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载体,实现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互动课堂”。案例已经在教研组层面展开,在学校教育教学方面引领示范作用,使得传统语文课堂更多fun。
1.提升教学互动性:智慧软件和平板结合,能让小学语文课堂增加互动。例如,通过智慧软件的互动游戏,像填空、连线等小游戏,学生可以在平板上操作,使学习过程更有趣。
2.丰富教学资源:智慧平台自带多种教学资源,动画、音频、视频等,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源发送到学生平板上,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比如在学习古诗时播放古诗的动画解读。
3.个性化学习支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平板上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学习进度,利用智慧软件的数据分析功能,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比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推送基础知识巩固练习。
4.方便教学管理:教师在讲台上就能通过智慧软件控制学生平板,如分发作业、收集作业等,大大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
(二)当然也存在设备技术问题、学生注意力分散、信息安全风险、增加教师负担等风险,相信我们能通过技术趋利避害,更好服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