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教育局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淄博教育局
> 新闻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山东教育报》刊发张店区和平小区小学文章:“有戏”的学习何以推倒“教育围墙”?

2025-04-1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淄博市教育局 字号:[ ]

4月14日,《山东教育报》3版以《“有戏”的学习何以推倒“教育围墙”?》为题刊发张店区和平小区小学专题报道。


“有戏”的学习何以推倒“教育围墙”?

——淄博市张店区和平小区小学皮影戏教育实践纪实

□ 张桂玲 张鹏

舞台上,东郭先生的剪影头戴儒巾,手持书卷,缓步前行。突然,一只受伤的狼从幕布一侧跃出,前腿微屈,似在哀求。东郭先生俯身,与狼对话,动作细腻传神。随着剧情推进,狼逐渐露出凶相,东郭先生惊慌后退。幕布上,光影交错,紧张气氛油然而生。台下,白发苍苍的老人们时而屏息凝神,时而开怀大笑……

这场皮影戏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淄博市张店区和平小区小学多年来致力于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以皮影戏为突破口推倒学习“围墙”,开启跨学科革命的一个生动缩影。

当课堂“遇见”皮影——

从手工课到跨学科革命

“老师,皮影小人儿为什么能‘活’过来?”2017年,美术教师钟云婷在课堂上展示牛皮纸剪裁的皮影时,二年级学生孙晨栋的提问点燃了一场教育实验的火花。彼时,她正为“齐文化在美术课中的巧妙拓展”课题发愁,而学生眼中跃动的光芒成了破题的关键。

2019 年,学校成立了皮影戏工作坊,进一步推动了皮影戏在校园内的发展。工作坊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专业的学习环境,而且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皮影戏与语文等学科相结合,形成了“皮影主导、工坊助力、学科联动”的特色育人模式。

这期间,从一张牛皮纸开始,皮影戏悄然“攻占”了课堂。美术课上,学生剪裁、上色、组装皮影,指尖翻飞间,齐文化元素跃然纸上;语文课上,《狐假虎威》《田忌赛马》被改编成双语剧本,学生争论着“武松的拳头该挥多高”;科学课上,光影原理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让皮影动起来”的魔法口诀;音乐教室里,锣鼓点与童声旁白交织,为故事注入灵魂……“皮影戏像一根线,把学科知识穿成了珍珠项链。”副校长刘晓燕这样形容。

经过8年探索,皮影戏从美术课的“手工作业”,升级为覆盖全校的跨学科项目课程,先后经历了5次迭代:纸箱幕布1.0:学生用废旧材料模拟皮影剧场,把《刻舟求剑》演成“活课文”;工作坊2.0:成立皮影社团,编写《传统工艺课程之皮影制作》教材,获评市级非遗传承基地; 跨学科3.0:语文课写剧本、数学课算皮影比例、劳动课刻牛皮,连运动会都增设“皮影接力赛”;数字赋能4.0:AI生成动画、AR互动绘本,为古老技艺穿上科技新衣;移动舞台5.0:皮影戏走进23个社区,双语剧目登上省级展演舞台。

其间,学校相继开发出了《寓言故事》等系列剧本,编写了校本教材《传统工艺课程之皮影制作》,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作。与此同时,为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皮影戏,学校还推出了皮影绘本故事和皮影微展台项目。2024 年,学校利用文化节推出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皮影戏绘本故事。

“这些绘本故事不仅包含经典的皮影戏剧目,而且融入了红色故事和现代元素,通过生动的插画和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皮影戏的兴趣与热爱。”据钟云婷介绍,展示台内配备了精致的微皮影人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剧本以及专业的灯光设备,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创作与表演。这种创新的学习工具,既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皮影戏的魅力,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从社区到“云端”——让皮影戏“破圈”生长

2024年的一个冬日,在佳和社区活动中心内,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在幕布后忙碌。灯光渐暗,双语版《武松打虎》开演。台上,猛虎的尾巴甩得威风凛凛;台下,80岁的老党员李爷爷眼眶湿润了:“我小时候蹲戏台子看皮影,没想到今天还能看到娃娃们演,还是中英文的!”

这场演出是学校“皮影移动工作站”进社区的首秀。学生带着亲手制作的皮影,为老人表演、教老人操作。两代人的手一起捏住竹签,让幕布上的角色活灵活现。

社区活动结束后,五年级学生郭铭萱在日记里写道:“一位奶奶说她小时候看皮影戏要跑十几里路,现在却快失传了。那一刻,我觉得手里的皮影特别重,它不仅仅是玩具,更是责任。”

为了让皮影戏“轻量化”破圈,学校还推出巴掌大的“皮影微型展台”——内置LED灯、可拆卸幕布和迷你皮影,学生随时随地能开一场“皮影派对”。2024年文化节上,《狐假虎威》等皮影绘本更是引发追捧,学生扫码即可观看AR动画。“以前觉得皮影是老古董,现在觉得它超有趣!”二年级学生朵朵的话道出了许多孩子的心声。

2024年,当AI技术加入这场“传统派对”,学生用3D打印制作皮影、编程控制动作,机械老虎与武松的“赛博对决”令人惊叹。“数字化不是取代传统,而是让它更‘酷’!”语文教师吴勇说。

“这光影中有跨越千年的文化血脉,有拆除‘教育围墙’的勇气,更有一代少年走向文化自信的足迹——有戏,便有无限可能。”教师朱玫霖在随笔中这样写道。

皮影戏里的“成长密码”与未来之光

在和平小区小学,皮影戏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艺人,而是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必修课”,从德育、智育、美育到劳动教育,每块皮料都是育人载体。

创编《金色的鱼钩》等红色剧目,英雄故事悄然照亮童心。当《金色的鱼钩》里老班长咽下最后一口鱼汤时,操纵皮影的王乐乐在幕布后偷偷抹泪。“以前,我觉得英雄都是课本里的;现在,老班长的影子在我手里变凉,我才懂得什么是牺牲。”演出后,这个总爱搞恶作剧的男孩主动承包了工坊一个月的卫生打扫工作。

从“大红配大绿”到渐变色运用,审美在指尖上悄然生长:“红色不能涂满!要留白才有层次感。”五年级学生孙瑜晗举着染色笔示范。这个曾把孙悟空涂成紫色的女孩,如今已成为工坊“色彩总监”。她的调色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晚霞红=朱砂+橙汁”“翡翠绿需叠加七层水彩”。

牛皮雕刻误差不得超过1毫米,工匠精神在汗水中淬炼。“牛皮雕刻九字诀:稳准轻、慢细匀、收停顿。”劳动教师张迪举着放大镜,看11岁的学生李昊阳雕刻虎纹。男孩屏息运刀,额角汗珠坠在牛皮上并洇出深色圆点——这已是第七次重刻,只为呈现猛虎回眸时肌肉的颤动感。

制作皮影,也是耐心与细致的较量。学生孙鋆清曾因剪坏“狐狸尾巴”大哭,最终在老师的鼓励下重做10次,收获“完美作品”。排练剧目,磨炼团队精神。一场《田忌赛马》需操控20多个皮影,学生分工操控、配音、打光,默契如战友。登台表演,锻造自信。腼腆的孙翌宸第一次上台时声音发抖,如今已能从容面对100多名观众……“皮影戏让孩子明白:文化不是书本里的字,而是手中能创造、能传递的力量。”班主任于莹莹说。

而今,这场“光影实验”仍在升级。下一步,学校计划联合博物馆开发“皮影数字藏品”,推出VR皮影戏体验课,甚至与海外学校开展“云上皮影节”。“我们要让皮影戏跨越时空,成为世界认识中国文化的窗口。”钟云婷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