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智慧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生态。为积极探索智慧教育新路径,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我市遴选部分智慧教育应用场景优秀案例进行展示,交流分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成功经验以供参考借鉴。这些案例涵盖了区域推进策略、教学模式创新、跨学科学习、人工智能应用等多个方面,以鲜明的数字化特色,彰显着智慧教育的独特价值。希望通过此次展示,进一步引领创新,推动数字技术在教学、管理、评价等各环节中的广泛应用,为教育教学改革注入强大动力。
“跟着老师游淄博”系列线上研学活动
淄博市张店区教体局/齐盛学校 王红梅 胡月 宋乾
一、背景
为了拓宽教育资源与视野,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专家学者的讲解和更广泛的知识领域,打破地域限制、学科壁垒,引导学生沉浸式研学,充分挖掘乡土资源的教育价值。本案例采取智慧平台+5G的应用,从老师走出去到师生走出去,进行游淄博系列直播研学互动活动,探索了智慧平台+多维强交互的直播模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通过本案例的施,可以达成以下目标:
1.通过网络直播研学,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更新学习模式,增强学习效果。
2.通过线上教师讲解,为线下课堂解决教材限制,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习资源。
3.通过多师互动指导,增强学生跨学科思维模式,搭建学习支架,满足个性需求。
二、案例实施情况
为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共通性素养,践行新课标、新理念、新课程,齐盛学校文综组探索并开展“跟着老师游淄博”系列线上研学活动,基于智慧环境,借助淄博市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搭建起校内、校外的桥梁,融合地理、历史、道法、化学、物理 、生物等学科,通过远程直播课堂,采用多维强交互的形式,线上、线下多位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线上研学,让学生在线上参观、探究实验、社会调查中,亲身体验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智慧课堂”,唤醒学生跨学科思维意识,有效地促进跨学科研学活动的推进。
(一)需求分析
在学生跨学科共通性素养培养和新课标、新课程的践行过程中,文综组开展了一次面向师生的问卷调查。通过对数据的具体分析,清晰的认识到制约师生进行基于乡土资源的跨学科主题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三大因素:
1.从乡土资源的使用来看,师生均缺乏对淄博乡土资源的深入挖掘与认识。67%的教师认为乡土资源远离学科知识,仅用于课堂拓展,不会挖掘乡土资源的学科育人价值;66%的学生认为乡土资源仅仅是旅游资源,不了解乡土资源中的学科价值。
2.从跨学科设计来看,跨学科融合力度欠缺,教师跨学科理论欠缺。有近67%的教师认为学生完成探究活动时存在应付现象,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较少布置主题探究活动;多数教师因缺乏跨学科理论和意识、设计水平不高等原因不会布置跨学科主题探究活动;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因为组内缺少跨学科机制导致较少布置跨学科主题探究活动。
3.从新技术应用来看,教师有畏难情绪,80%以上的教师表示目前教学模式以单师讲解为主,极少接触过双师或多师课堂;60%以上的教师认为智慧环境课堂无法落实到现实教学;但学生期待课堂中出现多学科教师能及时解决问题,希望能够走出教室进行户外沉浸式学习。
基于乡土资源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走出去,而受限于目前的教育形式,走出去的研学活动受众学生会比较少,所以借助智慧教育应用场景进行线上研学势在必行。
(二)个性化定制
结合我们的乡土资源线上研学需求,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智慧教育应用场景技术创新。
1.智慧平台+5G的应用
本案例在实施过程中真正实现多级智慧平台的校本化实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2.0在跨学科研学中作用。一方面,能够有效弥补学生研学外出困难的缺陷,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近距离直观浏览和感受,充分发挥智慧教育平台在城乡结合部学校使用的优势,探索出线上线下结合的智慧平台+5G的应用方法。
2.智慧平台+多维强交互的探索
本案例是利用智慧平台的多场域交互优势,在线下设置学生主会场,线上设置马踏湖湿地主会场,线上主会场分设水质检测组、气候观测组、生物多样性野外观察组、社会经济价值调查采访组等不同场域,不同场域多维交互,有线下生生交互、师生交互,线上线下的师生交互、师师交互,多维强交互真正让学生走向跨学科研学的深度学习。
3.智慧平台+学为中心的设计
本案例的“学为中心”不仅仅是以学生为中心,更重要的是借助智慧平台的直播、交互、多场域的优势,充分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实现以深度学习为中心的目的。案例在设计之初遵循着“教-学-评一体化”的原则,充分设计有利于学习发生的智慧课堂教学方式、评价任务、学习任务,以评价和强交互促进学生身临其境学习,让深度学习自然、有效生发,以任务单的形式完整呈现。
(三)智慧教育应用场景的应用与优化案例
本案例设计,坚持以师生为中心,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设置真实情境,走访家乡淄博,一“境”到底,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案例一:访齐文化博物馆,知兴衰八百年
本案例借助淄博市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呈现了一节“特殊”的综合探究课。通过远程直播课堂,让学生看到了齐文化博物馆的各类珍藏,并通过强交互的形式与学校会场的师生交流互动,让学生在历史、地理、道法、传统文化等学科基础上,跨学科多角度的了解了齐文化,将“齐国的兴起”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

宋乾老师通过一件件充满故事的文物,向学生讲解齐文化,与学生一起探究齐文化的发展历程。
王文潇老师从地理角度出发,带领学生们探究齐国奥秘:凭借本地优越的地理位置通过鱼盐工商发展经济。
边继雪老师借助管仲改革,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角度向学生讲解了依法治国等知识。
于晓敏老师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与学生共游稷下学宫,探秘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现场,主持人胡月老师和同学们兴致高涨,倾听认真,积极与在博物馆的老师们积极互动交流,现场气氛非常活跃。活动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拓宽了视野,更培养了学生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案例二:逛周村大街,聊商埠文化
借助淄博市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通过远程直播课堂,并通过强交互的形式让初一、初二两个会场的学生与周村古商城的老师们实现了现场互动,带领学生在历史、地理、道法、传统文化等学科基础上,跨学科多角度的了解了周村商埠文化,将“周村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及背后的原因”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

现场,王茜老师带学生参观了英美烟草公司、八大祥、美孚石油公司,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周村近代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
随后,王文潇老师带领学生们在课内从地理位置、资源、交通、政策等角度探究周村工商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有利条件。
王红梅老师带领学生了解古代周村丝织业发展的历史和丝绸之路对周村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胡月和于晓敏老师在烧饼博物馆为学生们生动的讲解了古波斯的胡饼到今天的周村烧饼的过程,带领学生深刻感知古代丝绸之路促进了周村与西方的经济、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线上研学,让知识变得鲜活。同学们兴致高涨,倾听认真,与在周村古商城的老师们积极互动交流,积极思考和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
案例三:马踏湖湿地线上研学
研学小组同学带着线下同学设计好的研学方案,走进马踏湖湿地和齐盛学校操场进行研学,线下师生借助HEDU平台,观看研学直播,针对研学小组的实验、观察野外、调查采访提出自己的研学疑问,由研学小组同学再进行答疑解释,实现了线上线下互动。
研学活动一:马踏湖湿地生态价值现状调查
首先连线研学小组邀请的专家讲解马踏湖湿地的整体概况。
接下来实验验证、野外观察调查其生态价值:

实验一:【马踏湖研学小组 】 测量经过猪龙河入湖口湿地前后水样的COD和氨氮值,【线下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随时记录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互动交流、总结。
实验二:【马踏湖和齐盛学校研学小组】同一时间分别测量马踏湖湿地和齐盛学校操场的气温、湿度、风速对比分析两地的气候差异,【线下学生】随时做好记录,完成气候观测报告,得出实验结论。互动交流,总结。

野外观察:【马踏湖研学小组】转动镜头带领线下学生观察马踏湖外景【线下学生】认真观察找出湿地动植物,填写研学报告。互动交流、老师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结论总结:马踏湖湿地具有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研学活动二:马踏湖湿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现状调查
调查采访:
【线下同学】观看马踏湖的白莲藕,手工方面商品,提出问题
【马踏湖研学小组】教师讲解,展示手工制品,学生采访研学基地工作人员。
野外观察:
【线下同学】观看五贤祠等景点图片,提出疑问
【马踏湖研学小组】研学小组讲解五贤祠的情况,并用镜头直播给线下同学。
结论总结:目前马踏湖湿地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方面还可以继续开发。
本次学习过程中,通过运用多学科相关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开展实验验证等方法多维度认识湖泊湿地及其价值,引导学生树立了人地协调观,养成了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思维。通过实地研学、野外观察、对照实验、社会调查等方法,明确“马踏湖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培养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提升地理实践力、养成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跨学科解决核心问题“如何推进马踏湖湿地资源的多元利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家国情怀。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学习,本智慧教育应用场景案例立足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我校文综特色跨学科教研基地、信息技术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多学科、多场景联动。积极探索智慧环境下跨学科强交互研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场景来源于家乡,内容来源于不同学科,强调不同场景、不同学科的有机融合。打破学科壁垒,畅通线上线下交互,关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场外教师及时拓展补充,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案例创新突破
(一)跨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的创新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湿地研究,将地理、历史、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例如,地理老师讲解湿地的形成和变迁,历史老师讲述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道德与法治老师引导学生探讨湿地保护的法律与伦理问题,理科老师则指导学生进行水质检测和动植物观察。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各学科知识的关联性,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二)智慧平台支持的混合式学习的创新
利用市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结合远程直播课堂,实现线上与线下学习的无缝衔接。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互动工具,支持多终端访问,确保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和互动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和体验。
(三)实地考察与线上互动相结合的创新
生物老师的野外观察:生物老师带领学生在马踏湖湿地进行野外观察,通过5G网络实时直播,其他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观看并参与互动。学生可以在线提问,老师即时解答。
化学老师的实验探究:化学老师指导学生采集水样,进行水质检测实验,通过5G网络将实验过程实时传输给其他班级,学生可以在线观看并提出问题。
道德与法治老师的调查采访:道德与法治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经济价值,通过5G网络将采访过程直播,其他学生可以在线参与讨论。
(四)高速直播与实时互动
通过5G网络实现高清视频的实时传输,确保直播画面清晰、流畅。5G技术支持大规模并发连接,支持多用户同时在线互动。打破了地域限制,实时互动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度,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国内教育信息化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尤其是在5G技术的应用方面,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五)大数据分析与个性化学习
通过调查问卷、淄博市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AI课堂分析功能,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源和任务。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提供精准的教学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满足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了学习效果。在教育大数据分析领域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在个性化学习方面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