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在各级教育教学及科研成果评奖中获得佳绩,涌现出了一批理念先进、内涵丰厚、成效显著的优秀成果及案例。市职业教育研究院设置“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及科研成果专栏”,系列展出优秀成果及案例,促进优秀成果及案例的推广、转化与应用,持续扩大成果和案例的影响力,充分发挥成果案例的辐射作用,推动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成果背景
现代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突破口。2010年,我国现代装备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稳居世界第一。淄博市现代装备制造业规模显著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格局,其中产品涵盖了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仪器仪表等6个行业。2010年,全市现代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378亿元,利税189亿元,利润11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5%、50.5%、55.5%。为服务现代装备制造业国家战略、满足淄博市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2010年山东省淄博市工业学校紧密对接淄博市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筹建智能制造中心,提出“校企联合攻坚,为区域石化装备产业结构调整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2011年,初步构建“产教联盟 行业联结 校企联合 专业联动——装备制造类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并开展教学改革;2012年,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类专业“三段学程·三接三进”人才培养模式等理论成果。

经历12年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理论成果成效显著、实践成果丰硕,为国内中职学校开展装备制造类专业人才改革提供了“淄博方案”,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完全适应产业数智化发展的需求。
2.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不紧密。
3.人才培养平台难以有效支撑装备制造业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
(二)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成果以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提出践行了“实战精技能、立德塑匠心”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新实施了“三段学程·三接三进”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构建了基于成果导向的“岗位四化+模块设计+平台递进”课程体系。同时聚焦人才培养和产业共性技术需求,联合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构建智能制造育人平台等教学方案,有效地解决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课程脱离岗位需求等方面的问题。
1.创新实施了“三段学程·三接三进”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依托自身专业群人才培养特色,围绕现代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于人才结构和质量要求,对接产业链的生产工艺规划、生产制造、运营管理、数据服务、技术研发和客户服务等岗位群,实施了“三段学程·三接三进”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三段学程”主要是职业能力为主线,分为专业技术培育阶段(学知识,固本强基打基础)、专业核心素养培育阶段(做真题,理实一体强技能)、顶岗实战阶段(干真活,工厂顶岗提能力)三段学程。同时,由学校牵头组建“山东省装备制造产教联盟”,搭建“产教联盟信息平台”,发布产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预测,实施专业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行业企业为主细化完善岗位职业标准,学校为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规格对接岗位职业标准;将平台上的新产品试制、技术研发和服务等项目成果纳入工程案例库,教学内容更新对接技术进步。
另外,将平台项目转化为工程素质提升课程,推行学生进入项目,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实训课、主干专业课实践性强的内容、工程素质提升课按生产管理要求和工艺技术规范进行教学,推行教学进入现场,主干专业课实行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双教师授课”,升级“教”与“学”方法,培养学生实战能力;制定教师轮岗制度,实施“技师、工程师培育计划”,推行教师进入平台,开展生产管理、技术研究和服务等项目,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2.设计构建了基于成果导向的“岗位四化+模块设计+平台递进”课程体系
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紧密对接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精益制造→生产数据服务→产品调试→应用培训等技术领域,深入改革课程体系,构建了基于成果导向的“岗位四化+模块设计+平台递进”课程体系。
首先,在对企业及毕业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建了有企业、国外专家、行业专家、一线工人、管理人员等组成的行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邀请熟悉典型工作任务开发流程的课程专家担任负责人,以真实任务为抓手,将岗位技术课程标准化、岗位能力课程项目化、岗位任务课程真实化以及岗位内容课程数智化等岗位四化。
其次,以课程逻辑为基础,形成“公共课程+人文素养”模块、“核心技术+岗位实训”课程模块、“岗位能力+X证书”课程模块、“专业拓展+创新创业”等课程模块化设计,共同开发了模块化项目课程21门,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现代装备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
3.聚焦人才培养和产业共性技术需求,联合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搭建智能制造育人平台
瞄准装备制造业,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工艺技术工艺方法、新产品试验试制、产品检验检测等共性技术需求,结合学校装备制造类专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需要,与淄博市政府、施耐德电气、北京华航唯实、德国莱茵科斯特以及现代装备制造业行业协会合作,搭建了“产业共性需求+学校立地研发”智能制造育人平台,将平台汇聚的生产科研设备和项目、工程技术人员、企业文化等资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推广应用效果
成果在校内11个专业实践,省内32所院校、省外新疆、四川等20所中职学校实践,莱茵科技集团等350余所培训企业推广应用。成果获行业企业肯定,获得多项专利,为淄博名冠电子开发的炒菜机器人、与山东凯利迪公司设计的环保设备,产品远销“一带一路”国家,取得明显社会效益。雷沃重工、福田等大型企业主动与学校对接建立实训基地,设立企业奖学金,成立订单班,学校教师多次应邀到企业给员工培训,每年为企业培训职工20000余人。
成果应用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扩大了学校影响力。教师团队入选山东省职业学校第一批教师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学校4次代表山东省在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做典型发言;受邀参加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应用中心项目推广交流、ABB考试中心推广典型交流、中德国际认证项目推广典型经验介绍活动。承办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4次, 3次组织中国职业教育协会现场会,来自全国的3300多人次到校交流。201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集体,2014年、2018年评为全国示范校和山东省示范校,评选名次名列前茅。学校1+X试点专业15个,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师90%参加中德合作国际认证项目,获得德国认证AHK教师资格证书,其他85%的教师有服务企业经历,双师型教师占90%,2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获省级以上奖励30项。毕业生就业率100%,单位用人满意度100%,技能大赛成绩全省领先,春季高考本科升学率持续省内领先。(成果获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成果负责人及单位:孙永伟,淄博市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