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0日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新修订《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于2024年5月1日起施行。这次修订是时隔23年,这部与职业教育息息相关的法规进行的一次大更新,对于我省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必将开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作为从事基层中等职业学校事业的工作者,深感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在今后的职业教育工作中,应该结合新职教条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转变职教发展观念 山东成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的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和首个部省共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省份,两次入选国务院督查激励的全国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省份,为推动全国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贡献了山东力量。我们要以山东省职教创新高地建设成果为方向,立足淄博博山实际情况,以争创高水平专业为工作目标,创新引领,特色办学,推动学校“小而精”模式的高水平发展、高质量建设。在我校是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山东省职业教育特色化专业(1-2个专业)的创建;坚持以内涵式提升和外延式拓展“双向发力”为工作着力点;积极推动“三教”改革,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对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尝试推进产教融合,探索与本地实际相适应的校企合作模式,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努力使学校达到优质校的基本条件。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和正确的三观为主要方向,倡导幸福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职业教育发展的好与坏,教师素质是最关键因素。《山东省职业教育发展条例》充分吸收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职业教育的最新政策精神,凸显了方向性、先进性、前瞻性、时代性。又回应了各界关切,将基于问题、聚焦问题、解决问题贯穿全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难?学校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到位?这些职教领域常出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条例》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方向。学校培育的人才质量好坏,学校为高职院校和企业输送的人才是否合格,根本上取决于教师这些特殊的“工程师”。但职业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或普通教育,因此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双高”的文化修养、管理艺术和“双师”的理论与技能素质。我校在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提升过慢、企业名师入校难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条例》中找到了解决方向,那就是立足博山实际情况,积极对接企业与区直各部门,积极汇报职业教育政策内容,寻找政府、企业、学校需求相结合的点,从场地、报酬、实习、编制等方面综合考虑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条件,通过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践中心等方式,力争解决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校企合作、人员招聘、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三、拓展人才培养渠道 《条例》从多角度对各界关切进行了回应。比如,在“培养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在“努力让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有保障、升学有通道,更好地满足产业、企业、学生、家长等各界所需”等方面,以立法视角进行了回应。《条例》还让职业教育体系更加明晰和完善。它就像是给职业教育画了一幅全景图,让大家一看就明白职业教育包括了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明确了职业学校教育分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包括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以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同时明确提出,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应当至少设置一所职业学校。通过学习《条例》,学校需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落实职普融通政策,建立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学分互认的体系,建设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积极推动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指导下,制定切实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职需要完成的理论和技能学习和考核标准,为学生从技能大赛、综合评价、职教高考等多途径成才打好坚实基础。同时,学校也将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和服务淄博博山本地学生成才就业“双服务”为办学目的,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供给与博山产业需求对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专业层次和专业结构,加强机电、泵业、数控及文旅等传统优势专业与区内外产业协同发展,积极推动学生就近实习就业,达成“当地生源、当地培养、当地就业、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职教目标,彰显“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校园文化。 《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为山东省全方位、全要素、全力量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大跨越,提供了强大的法律支持和政策支撑。赋予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搭建了“大专、本科、研究生”贯通的立交桥。有了这份“操作手册”,将会把职业教育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淄博工贸学校党委将全面贯彻博山区委教育工作方针,更好地推进博山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五好淄博”文明建设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为实现“3510”发展目标贡献职教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