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正成为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
2022年以来,教育、科技、人才被放在全局性高度进行一体部署,从中央到地方,都推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协同发展”的新举措。
而在教育部新近公布的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名单中,淄博柳泉中学(下称柳泉中学)成功入选。
这不仅是对柳泉中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方面成果的肯定和认可,更是对其持续开展好科学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

柳泉中学何以被确定为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学校到底走过了怎样的路径?下一步的目标又将瞄向哪里?
势在必行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已是当下发展高质量基础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柳泉录获知,教育部此次推选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项目,旨在破解难点堵点,探索科学教育实施有效途径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大中小学段纵向贯通、校内校外横向联动的发展格局,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制度创新成果,切实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而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项目启动真实验、真要求、真指导、真评价,如此大范围、深层次的项目建设将是史无前例。事实上,在国家层面,科学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由来已久。
早在2001年,我国就将小学阶段的自然课改成了科学课;2017年发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2019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则鼓励科学课强化探究式实验教学;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对一至九年级的科学课进行了整体布局,增加了科学类课程学习的课时……
尤其是去年5月,教育部、中国科协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通过3至5年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
从地方来看,关于科学教育的探索已经开始显现。
以河北省为例,2023年11月7日,河北省教育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河北将探索开展科学教育专业水平认证工作,遴选一批科技创新专家学者供学校选聘为科技辅导员。
围绕拓宽科学教育育人渠道,深圳坪山成立坪山区科学教育联盟,依托深圳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比亚迪基础科学研究院、深圳湾实验室坪山转化中心等9家科研机构、上市公司,为科学实践教育提供更多优质平台,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自然不甘落后。
去年8月10日,山东省中小学校长科学教育素养提升活动暨山东科学大讲堂在山东省科技馆举办,活动旨在搭建全省中小学校长科学教育交流平台,增强中小学校长科学教育领导力,推动山东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可见,将科学教育落到实处,是全国上下进一步释放的信号。
此前,在最新一次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我国中小学生科学学业表现整体良好,约八成学生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
尽管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但科学教育专业师资配备率低、缺口大,实践教学实施程度较低的情况,已经成为制约科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瓶颈。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的当下,各国未来竞争的核心,无不指向科学技术和人才。这种背景下,应试教育培养的标准化人才必然难以满足这种大变革,而这也是中国推进科学教育改革更深层次的原因。
柳泉录发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潘教峰此前在一次公开采访中就表示,学科建设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深度融合和统筹推进的基础,当务之急是要根据国家目前在新领域、新赛道的战略发展要求,调整专业布局,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由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可谓势在必行。
柳泉探索
事实上,柳泉中学获此殊荣在外界看来并不意外。
作为淄博唯一一所市属公办初级中学,柳泉中学秉持教育改革与教育科学研究相结合、示范引领全市初中教育是学校的基本办学定位和功能认定,在教育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科学教育实施有效途径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顶层设计方面,柳泉中学通过建立科学教育统筹保障体系,加强科学教育全过程管理,制定了《淄博柳泉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淄博柳泉中学科技辅导员管理办法》《淄博柳泉中学科学实验与探究实践教学指导手册》等,对科学课程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授课等进行全过程管理。
课程建设方面,柳泉中学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协同育人,与淄博市科技馆、山东理工大学、淄博师专等单位合作,逐渐形成基于智慧环境的国家课程精准教学与地方、校本课程项目化特色教学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科学教育课程体系,以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和STEAM课程为主,打造特色课程体系,以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

“我们还打破年级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课,每学年第一学期第二周,学校会开放选课平台,学生自主‘抢课’,确定自己的选修科目。”淄博柳泉中学党委书记、校长赵玉亮告诉柳泉录。
此外,柳泉中学借助云端技术丰富科学教育课程资源,将现代科学教育渗透课堂教学;发挥人工智能教育与学科融合特色,构建“人工智能+学科融合”的科学教育特色课程,开发出基于校园智能的跨学科课程。
“我们丰富实验教学实施形式,综合运用观察、观测、模拟、体验、设计、编程、制作、加工、饲养、种植、参观、调查等多种方式,促进传统实验教学与现代新兴科技有机融合,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赵玉亮说。
课堂教学之外,柳泉中学也注重拓展科学课程活动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社会资源,搭建开放式科学教育基地,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拓展科学事业。
所谓“请进来”,即引进一批优秀的科普专家和相关科普机构开展科普实践互动项目和讲座;“走出去”,即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就近分期分批到科技馆、人工智能体验馆等科普场所,实地体验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科普实践活动。
比如,柳泉中学“行走的课堂”科技专题课程,让课堂行走进科技馆、博物馆、汽车制造厂等地方,切身体验生动的科学实践课,拓展学生视野。空军少将陈洪也将走进柳泉中学为同学们作精彩的军事报告。
实验操作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柳泉中学除11个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外,还配有数字化物理实验室、数字化化学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
得益于浓厚的科学教育氛围,更得益于“三位一体”课题引领下的科学教育课程建设,柳泉中学目前已成为山东省中小学课程实验基地、山东省中小学创新素养培育实验校、山东省全环境育人示范校……
综上来看,“软硬兼备”条件下,柳泉中学获评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实验校也就当在意料之中了。
重任
然而,科学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性的教育,并非一己之力能够完成。
“‘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这个称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赵玉亮对柳泉录坦言。
那么,站在科学教育高起点上的柳泉中学,下一步将如何再进击?
对此,赵玉亮向柳泉录介绍,柳泉中学将和协同组兄弟学校一道,锚定五个重要任务,全面发力:营造浓厚科学氛围,整体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大幅提高学生数理化生地信息等自然学科学业水平,为培养更多科技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探索形成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为培养国家战略人才积蓄力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学生发明创造专利成果的体制机制;
探索新路径新模式,培养学生科技报国情怀,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又专又红”的科技后备人才。
围绕上述目标,首先是建立一套更为完备的“人才甄别”体系。在赵玉亮看来,初中的科学教育要分普及、拔高和创新等多个层次,要多策划组织一些让所有孩子都能参加、够得着的活动。
“我们已经举办了八届科技节,通过这类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各类各项科技创新项目,展示自己的科技作品和创新发明,无形间提升全员科技素养和信息意识。”赵玉亮说。
在上述基础之上,通过开展科技论坛、布置科技作业、组织高水平专项赛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对有潜质的学生早发现早培养,着重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这将是一大重点。
教育需要师资,科学教育更是如此。
而补齐科学课教师、科学教学实验器材不足等短板,除教育部门和学校努力,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支持。
正是看到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在积极协调各方的情况下,柳泉中学先后聘请清华大学博士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人工智能学院矿山机器人中心主任赵建伟为科学教育顾问,淄博市青科协秘书长王超为科学副校长,山东理工大学教授马立修、王立本为科技辅导员。
引进高水平科学教育人才的同时,柳泉中学将确定山东理工大学、淄博市科技馆、淄博师专及当地科技创新企业等一批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各基地体验设备先进、科学教育内容丰富、科技人才集中的优势。
成立学校科技中心,打造科学教育师资团队,定期派驻教师到名校进修,为学校课程建设、教师培训、学生个性化提升等提供支持,这也是柳泉中学发力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课程建设方面,柳泉中学亦将进一步梳理各学科科学教育类内容,整合开发科学教育课内资源,结合学校特色实验室开发科学实验课程,打造特色学科;继续开发“行走的课堂”科学教育系列课程,充分利用山东理工大学生命与医药学院实验室、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实验室及各实践基地开展科学教育研学。
此外,柳泉中学将建立专门科学实验室,升级改造学科实验室,更新完善实验设备和器材,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实验室、创客空间等实践场所,通过AR技术、3D打印、遥感影像技术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和创新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全局性、系统性工程,不仅涉及学校、家庭、政府、社会等各类主体,还涉及师资、教学、资源等相关联的环节要素。”赵玉亮表示,柳泉中学将构建多主体协同参与的“大科学教育”格局,既要优化学校科学教育主体格局,又要畅通校内外科学教育人才交流通道,引导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让科学家从学校的“贵客”变为“常客”,更好促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同时,他希望,将来高中乃至大学能够拓宽招生标准,开启多元化招生模式,为科学教育方面有前景的学生开通“特殊通道”,这将更有利于发现拔尖人材。
显然,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图文:陈战 樊舒瑜 马玉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