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教育局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淄博教育局
> ...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教育评价:助力学业质量标准细化实施——淄博市2024年教育评价改革实验基地论坛活动顺利举办

2024-01-2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淄博市教育局 字号:[ ]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强化教育评价在教学实践中的牵引作用,提升教师评价素养,发挥评价改革典型案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1月17日,淄博市2024年教育评价改革实验基地论坛活动在博山区五岭路小学举行。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分管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博山区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宁致辞,市教育评价改革实验基地校,各区县教育评价负责人,局属学校、各区县骨干教师等200余人参会。

本次会议聚焦“教育评价:助力学业质量标准细化实施”,分四个专题进行。

现场教学评价展示。博山区五岭路小学校长李宗魁以《让评价促进学生真实进步》为题作报告,从对教育评价改革的理解、学校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基于CIPPP评价模式的教育评估、教育评价改革成效以及反思等方面分享了学校在教育评价方面做出的探索。五岭路小学张雯雯老师执教五年级语文《鸟的天堂》,通过学校六位一体“乐智”评价体系、学科评价量规与教师述评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动态、立体评价。齐鲁名校长李德乾对本环节进行点评,李校长从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工具、评价时机、评价结果的运用等方面阐述了对教育评价的理解,肯定了博山区五岭路小学在教育评价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时提出了优化建议。

教育评价改革实验基地校汇报交流。张店区齐盛学校高文惠副校长以《数字时代下初中物理教学“画像”评价的探索》为主题,从现状分析、实践路径、研究愿景三方面进行分享,并就“画像”评价探索进行重点解读。桓台县第二小学副校长陈曦作题为《“金蔷薇一云智评”1+N+1评价模型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分享了“金蔷薇一云智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全过程,以及构建循证——改进模型的探索。临淄区实验小学赵秀峰老师以《用述评撬动学生习作能力提升》为题,分享语文学科“全要素、全过程、全人员”评价的研究情况,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给予学生习作路径指引。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教学质量监测科副科长李绍杰对此环节进行点评,提出教育评价要面向全方位全过程,最终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学业质量要求,要重点评价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区域与学校质量监测与提升。临淄区教研室张文超老师以《剖析监测数据 评价赋能提质》为主题,分享临淄区在教育评价改革上做出的探索,本着“分析数据、精准诊断、合理归因、靶向施策”的工作思路,探索推动监测结果的常态化应用。淄川区实验小学冯晓英老师以《基于质量监测数据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改进研究》为题,从“深挖监测数据,精准诊断问题”“落实改进措施,优化科学教育”“突破问题解决,落实核心素养”等方面分享了学校在科学教学方法改进上的做法。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教学质量监测科科长穆明对上述两个案例进行点评,认为两个案例均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精准研读报告,聚焦监测问题;深入归因分析,明确改进措施。同时提出改进建议,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方面,教研部门应将监测结果应用与教研紧密结合,引领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学校要举一反三,对标自查。

教育评价技术与方法创新。淄博实验中学刘兰英老师以《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评价探索》为题,从寻找“测评即学习”最优解的角度,分享了评价牵引的跨学科教学典型案例。高新区教研室安倩倩老师以《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英语阅读评价研究》为主题,围绕日常英语阅读评价体系和中考英语阅读考试评价两个路径阐述具体做法及阶段性成果。临淄区教研室丁冰洁老师分享了《数字化工具在初中生物学课堂评价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基于Nvivo的课堂互动行为分析,并探索不同的数字化评价结果的运用途径。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教学质量监测科刘金生以《2024教育评价技术与方法创新》为题进行阶段点评,提出在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探索中,教师要遵循评价设计优先原则,从学业质量描述出发进行逆向设计,同时强调通过新的教育评价技术赋能课堂新样式的重要性。

最后,市教研院分管同志总结讲话。分管同志用“有意义、有价值、有情怀、有趣味”四个关键词肯定了本次论坛中的课堂展示、专题发言以及专家点评。建议老师们深度学习教育评价相关理论,以课题、项目的方式进行教育评价的探索,找准教育评价项目的主攻方向,靶向发力,突出时效,同时强调要做基于数据、基于证据、基于事实的教育评价;另外还要积极开辟教育评价的新赛道。

本次论坛活动的举办紧跟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若干措施》部署要求,将进一步发挥好教育评价助力学业质量标准细化实施的“引擎”作用,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积极发挥教育评价改革基地的先导、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推进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