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我市被确立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淄博高新区实验中学有幸入选后“茶馆式”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实验校。我校坚持“求真力行促转变”的行动理念,经过两年的推广实践,探索出了以优秀教学成果推广撬动学校发展的改革路径和实施策略。
一、推进路径——扎根课堂,求真、力行
(一)求真——把准方向是成果推广工作实施的前提
统一思想、把准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是成果推广工作实施的重要前提。为了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推动初期采取了以下措施:2021年寒假放假第一天,学校领导参加后“茶馆式”教学成果推广工作部署会,立即安排教科研处起草实施计划,召开方案研讨会,从目标的确定、措施的可行性、计划项目分解的实效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修订和完善;全校大会上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不争论,不议论,抓住机遇,坚决执行,把此成果推广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校之力开展实施;假期中为教师购买书籍《后“茶馆式”教学的实践指导》,利用寒假自学,开学前教师培训会上进行学习交流;中层以上领导挂包备课组督促落实开学前的后“茶馆式”教学集体备课;开学第一周便摸着石头过河走进课堂开始试水,掀开了“循环实证”磨课活动的第一页,并在公众号中专门建立后“茶馆式”教学实践专栏。“求真”才能摸准实情,才能把准方向,这不仅是一种工作作风,更是一种力量,因为真实,所以不惧,因为真做,所以专注,因为真诚,所以快乐。

2022年寒暑假、2023年寒假期间布置了寒假再读书的任务,为了了解教师真实的读书情况,在开学第一课上专门进行了现场抽测活动,对后“茶馆式”教学的基本理念进行了现场交流,有效促进了教师对成果的进一步理解。
(二)力行——善始善终是成果推广过程推进的关键
习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也强调“学史力行”。秉承“力行”精神,在推广后“茶馆式”教学成果过程中,成立项目专题研究小组开展专题论坛,立项市级专项课题《后“茶馆式”教学提升初中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应用策略》。从2021年1月至今,线上培训12轮。组织后茶馆教学设计比赛一次,32人获奖;读书汇报交流一次,后茶馆读书学习理论检测一次,组织学校后茶馆论坛一次,全校专题总结交流会一次,作为淄博市唯一的学校代表参加淄博市的推进会,2022年淄博市后“茶馆式”教学成果推广现场会在我校召开。这期间最重要的工作是“循环实证”磨课活动,单就上一学期听课研讨120多节,参与人数共计147人,形成57个课例。本学期初制定了观课量表,根据观课量表开展磨课一次,从本周开始进行连续三周的赛课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发现问题后,深入研讨论证,直至达到满意的效果。教师都在做中学、学中做,结合实践反复学习理论,领会后“茶馆式”教学的精髓。

有行动就有思考,有思考就有心得,在磨课赛课等行动中,对后“茶馆式”教学成果的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1.关于课堂教学方式的思考——教学“五化”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以隽琳老师在学校赛课中出示的课例《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为例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位置和海陆位置。
课标目标化:
[知识与技能]
学会运用地图等资料,描述亚洲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初步掌握运用图文资料描述一个大洲位置和范围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小组合作研究和北美洲地理位置的迁移运用,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合作研究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生活和居住的大洲一一亚洲,热爱我们的家乡,激发民族自豪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目标问题化:阅读课本P2-3,完成任务——从哪几方面去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
问题习题化:运用课本图6.1和6.2尝试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对应学案上的“练练议议”三个题目)
习题焦点化与焦点个体化:这“两化”是课堂上的生成部分。
基于以上“五化”最终引领学生形成学科结构化认知:

先学中脚手架问题的设计和问题习题化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这两个设计必须依据课标要求和两次学情分析来进行。先“练练”还是先“讲讲”?通过磨课研讨、反复读书,最后达成共识——“练练”本身也是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嵌入式的过程性评价,而不是讲完之后的结果性评价,经过“练练”这个环节可以达到“先学最大化”,双基更扎实,过程体验更深刻,更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不会的地方”和学生的“相异构想”,所以教师讲解更有效。
2.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考——后“茶馆式”教学是以评价为驱动的高效教学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与教学评价融为一体,评价是为了促进学习。
3.“讲讲”讲什么——对话中师生取长补短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教学就是对话,在对话中取教师和学生中的长补学生的短。能否引发课堂对话真正暴露学生学不会的地方和学生的“相异构想”是教师讲讲是否高效的关键,教师能否站在学科本质的高度抓住核心问题是一个方面,同时教师的引导性语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引导语背后体现的理念是不同的。
4.关于培养高阶思维的思考——基于大概念的问题设计是关键
关于大概念下的问题设计,以生物《节肢动物》一节的先学问题设计为例子:
一开始老师的设计是:观察蝗虫,填写表格:
修改为:
问题一:什么是节肢动物?有哪些类型?(指向本节课的知识)
问题二:以蝗虫为例,说说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指向学科观念,培养高阶思维)
问题三:节肢动物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动物的进化?(指向学科观念,构建联系,培养高阶思维)
学生学习的深度首先取决于教师的学科素养高度,其次决定于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决定于学生是否有独立的思考以及基于独立思考至上的思维碰撞。
二、实施成效——师生转变,善作善成
转变——善作善成是成果推广工作发展的必然。有了求真务实的思想和行动,教学就一定会有润物无声的转变。
(一)教师理念的初步转变:从不可能走向可能
后“茶馆式”教学的基本流程是读读——议议——练练——讲讲。不难看出,教师的“讲讲”是在学生的“练练”之后进行的,教师普遍认为没有老师的讲,学生是不可能会做练习的。然而,在磨课实践中,学生的表现颠覆了教师的观念,用老师自己的话说“7分钟改变了我的认识”,先练后讲,从不可能走向可能。一位参与磨课的老语文教师说:“整堂课结束,孩子们的表现给了我很多答案。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我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成为可能……”
(二)教师行为的初步转变:从主角走向配角
后“茶馆式”教学有两个关键干预因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和解决。”一位参加工作十年的教师说:“我从前急不可耐地抛给学生正确答案,现在有耐心倾听学生花样百出的想法,玩味地欣赏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彼此争论……教学思想的转变带来的这份收获,让我在教学十余年之后又燃起了热情。”
(三)学生行为的初步转变:从被动走向主动
后“茶馆式”教学颠覆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从学科体系为线索变成以学生的学习为线索,最终学生受益。2020级英语备课组磨课结束后这样反思:“结合一天的三讲三研讨,我们变化很大,突破很大。真心地觉得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收获比我们讲要大得多。一讲,只是展示了两到三组。二讲三讲,全班都得到展示,做一做的环节也比较充分。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那么累,学生上完课还倍自信,积极性杠杠的。在之前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完成的。”
三、困惑、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在课堂教学操作中遇到的困惑
1.教师采取什么措施使学生尽可能的自己学会更多的东西?
2.如何培养学生“先学”的能力?
3.“议”是后“茶馆式”教学的核心,如何激发学生深度参与“议”?
(二)反思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取得成效的同时,必须深刻认识到我们在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习不深入。对后“茶馆式”教学成果的理念理解不到位,缺乏反复揣摩感悟,不能深度理解具体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等。教师的学科素养有待于结合新课标的学习进行全面提升,尤其对学科大概念的认识需要进行专题培训。
2.理念不同步。为了磨课而磨课,不能主动思考并应用后“茶馆式”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理念转变比较困难,教师仍然“讲”得太多,不敢放手给学生,学生学习能力上不来,教师更加不敢放手,理念与行为出现脱节现象。
3.成果不凸显。对课例的打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证评价,缺乏对课例成果的推敲和提升,在同一水平上的重复比较多。
4.应用不灵活。后“茶馆式”教学方式在运用中比较教条,不能结合学科特点和不同课型进行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行为在磨课和常态课中不断反复,推进缓慢。
针对以上问题,今后将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平时集体备课、磨课等教研活动时要求带着本书进行教学设计,从书中寻找设计依据;择机选派骨干教师赴上海学习。
2.结合磨课赛课活动中暴露的主要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完善后“茶馆式”教学课堂评价量表,用数据支撑课例成果,结合申报的专项课题,进行专题化小项目研究;通过推门听课、公开集体备课等方式加强对级部成果推广工作的督导落实;择机聘请各级专家到校指导。
3.在磨课等活动中,加强对课例的研究和提升,力争形成论文成果,同时结合各学科总结出后“茶馆式”课堂教学的基本套路,形成校本化成果。
4.加强学校政推动的力度。将推进情况纳入对级部和个人的考核评价,列入集体备课和教学常规制度中,创设浓厚的“茶馆”氛围,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逐步变被动为主动。
“课后老师们集体研讨,没有千篇一律的客套,有的是真诚的思考,我亦被这种浓浓的教研之风带入,‘问题我知道,请告诉我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处理这个点?’‘我有我的担心,咱学生……’,这是一场开诚布公的交流,一场真诚的帮助。”初三政治组的张伟老师在磨课反思中这么说。“学校的教研氛围太浓厚了,来学校交流的短短一周很受感染!学到很多!”刚来交流的召口中学的一位语文老师本周二语文赛课后如是说。在赛课中,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已经逐步将后“茶馆式”教学的关键点进行聚焦,比如自发地开始对脚手架的搭建进行深入研究,课改慢慢走向深处。
今后我们将继续秉承求真力行的教研之风,在磨课中思考,在对话中碰撞,在知行合一中一起探索后“茶馆式”教学成果的真谛,一起走向真正的“轻负担、高质量”,真正办温暖的教育,实施触动灵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