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教育局
成果推广
当前位置:淄博教育局
> ... > 成果推广
成果推广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案例展播 |⑧《基于“5+M+N”研修课程的教研体系建设》——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学 鹿纪林

2023-04-1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淄博市教育局 字号:[ ]


一、概要

2021年初,作为淄川区国家级教学成果应用推广实验学校,学校开始学习借鉴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设计的“5+M+N”学科教师发展课程体系的有关成果。

首先学校明确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的层次与意义,它是我国针对教学成果最高层次的认定等级,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成果“创建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的真实内涵是要构建选修与必修结合的学校教研课程,由点到面推动教学改进。基于课程标准,可以理解为如何把课程标准细化为学生的学习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教学改进应该是基于本学校或本地区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教研体系建设改进解决问题,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具体包括:研制体现学科能力进阶的学业标准、构建标准导向的5+M+N教师研修课程、开展学科能力发展的评价机制、提供问题导向的多样化教学改进指导四大部分,实现了在一个区域层面推进学科教学改革,实现育人方式转变的大成效,他们的创新点是: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地促使区域内广大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实现学科育人方式的转变。这对区县推动区域教学改革,实现区域教师育人方式转变,具有重要参考与借鉴意义。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可从学校的学科教学指南与标准、基于新学科教学标准的教师研修课程、学能导向的考试评价研究、教师教学指导等方面进行相应改革,以促进学校教师育人方式的转变与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拟解决的问题

学校着眼“双减”政策的现实要求,立足自身办学实际,以“5+M+N”研修课程为抓手,以学科素养提升为中心,打通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深化课堂教学的内生性、渐进性变革,实现以优质教研助推品质课堂与课程打造,促进“减负增效”的良好教学生态形成。一直以来,学校教学工作都存在教学教研整体性不强、内容随意,目的性不强、实施过程不规范、效果不均衡、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把教研行为课程化恰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学校着手以解决教学问题为目的,从简单模仿入手,以开发学科教研课程体系为突破口,规范教研行为,提升教研质量,提高教学质量。 

三、推广方式与措施方法

(一)注重校本创新,构建教研体系

明确成果内涵,进行总体设计后,学校启动学习应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设计的“5+M+N”学科教师发展课程体系的相关工作。为使体系建设落地生根,满足不同水平教师的发展需求,提升整体教研水平。学校成立了由教学校长为组长,市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为组员的研发团队,在不断地摸索实践中,构建了具有附中特色的“5+M+N”的校本案例。一是围绕课标有效落地、信息技术与课堂有机融合、线上教学实效性提升等教学问题,设计了以“教研组主题研讨、骨干教师课题(例)示范、校外专家问题指导”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支持与帮扶形式,通过开展不少于5次的定向教研活动,形成逐层细化与深入的完整体系,展现研究课程的基础性、丰富性、适用性和系统性。二是围绕学科特色,构建全校教师集体参加的专题选修课,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教研组设计相应的研究课程,开展现场式、贴身式、个性化的教研探索与指导。目前,语文组进行了深度学习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历史组进行了史料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地理组开展了基于地理课程标准的区域地理教学,英语组进行了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问题与策略研究,数学组进行“关注细节”数学合作教学策略研究,道法组开展了分众教学策略研究。通过以上研究,提升了学科教研活动品质,激发教师教学研究热情,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发展。三是针对学科联片学校的师资与教研情况,选取特定研究内容,打造联片协作体,针对教学关键问题,开展案例式研讨,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发展的个性化问题。例如语文学科与淄博外国语实验学校、淄川二中、黉阳中学、西河中学、黑旺中学等共建学校围绕提升作文实效性进行了作文专题研修活动,分阶段从作文选题、作文素材、作文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讨,提升了作文教学水平,数学与英语学科也同步组织了以提升课堂教学为主题的片区展示教研活动。初步实现片区内的推广与交流。


“深度学习”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音乐学科“5+M+N”研修课程内容交流

联盟学校英语学科写作专题交流活动

(二)突出问题导向,强化教研引领

“5+M+N”是开放性、行动化的教研体系。伴随着教育政策的不断变化,坚持与时俱进,积极优化研究视角与范式,围绕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教师素养提升等关键问题,以“定位-实践-反思-提炼-评价”的基本路径充实研修课程,保证课程的可行性与实效性。例如山东省《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丰富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内容”。各学科据此也提出了立足学科本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对此,很多学校和教师都感到有难度。于是,学校教研团队从这一关键问题出发,各学科分别设计研修课程。“5”必修课程中,围绕劳动教育课内外教育综合课程建设的开展系列教研课程学习,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淄博市关于全面做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通知》,开展学校劳动教育规划的交流、讨论、定稿,创设符合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让教师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形成思想与理论的共识。“M”选择性必修课程中,语文组选择“学习与体验弘扬劳动精神美文”、道法课从“学习劳模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化生等从“培养科学思维,提升劳动能力”、综合实践从“开展家政课”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针对学习活动的有效设计、案例研发与实施的关键问题、持续评价的有效开发与使用等问题,让教师们在专题研究中不断深化对这一专题的认识。“N”选修课程中,开辟了淄博中正馨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汉青国瓷、淄川憨兜家园、学校餐厅等校内外实践基地,与淄博师专、淄博外国语实验学校、黉阳中学等不同学校开展不同形式劳动教育和研学活动的研究,引领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相同案例的差异化实施,保障不同层次、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能有效落实这一课程。在这样的研修系统中,基于关键问题解决和重点专题研究成为推进教研工作、服务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抓手,真正为教师发展提供专业指导,为突破教育问题提供了专业力量。


全学科参与劳动教育“5+M+N”教研课程体系建设

在学习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尝试以学科为单位的教研课程体系建设,为实现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教研课程建设,我们在英语学科进行了初步实验。在一次集体备课过程中,大家都集中反映考试中所有年级的学生在英语写作上都存在明显的问题,写作能力成为阻碍学生英语成绩提高的最大障碍。于是经过集体讨论,我们决定设计以提升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为主题的教研课程。确立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资源应用和评价等,具体的目标确定为:争取在一年内通过专题研究,实现所有学生提升作文得分2分的目标。

首先设计集体参与的5项必修活动包括:

1.集体学习课程标准中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分解课标的要求,细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标准,确认教研课程的目标。具体包括书写能力、审题能力、人称、格式与时态的判断能力、复合句型的表达、开头与结尾的定题能力、纠错能力等。课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标准,转变了教师轻学重教的教学思维。

2.全体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反馈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以及问题背后隐含的学生写作能力的欠缺。通过梳理,大家清晰地理顺共性的问题与个性化差异。

3.针对问题搜集有效的教学资源,共同学习写作的专题文章十余篇,通过总结比对,提出了个人的解决措施与办法。

4.设计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题的作文课,同步展示交流,落实教研课程的过程性实施。

5.及时的集体反思与交流。

其次,设计M选修课程,各年级分别选定集中解决的教学难点,如初一、初二集中解决学生书写问题,集中培养简单句书写能力等;初三以时态和复合句运用为主,初四以审题与综合段落设计为主,以专题作文课程为实践阵地。经过两学期的努力,学生作文成绩明显提高。

第三,区域连片的N课程设计上,我们主办过全区英语学科作文指导展示课活动,有关老师的教学经验在全区进行交流。另外,我们组织不同年级的片区作文教研活动,发挥了较好的推广作用。


淄川区英语学科作文指导展示课活动

教研的主题是教和学,根应该课堂上,教研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研究,数学学科针对因学习内容的难度增加,学生出现学习困难、分化严重的现象,进行“关注细节”数学合作教学策略研究,教研课程的主题落脚在课堂,数学组积极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推动小组合作教学改革,实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轴的课堂教学新样态。经过初步的课堂增效主题教研课程实践,数学组率先在学校开展“5+M+N”教师研修课程课堂示范交流活动,组织了共同体学校校际“关注细节”课堂教学研讨会,以现场听课、评课的方式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赵月南老师作为课堂改革实践的带头人就合作教学与全校全学科教师进行交流,校内各学科推广了数学学科合作学习课堂模式的研修课程的成果。

“关注细节”数学合作教学研讨会

(三)优化管理机制,完善教研保障

在整体设计与实施研修课程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和挑战,良好的机制为课程的研究和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一是建立“名师工作室”引领机制。由“名师工作室”各学科共15名成员负责学科组的研究课程研发,制定了定期研讨制度与教师专业成长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以阶段汇报、专家讲座等方式随时解决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中的问题,为实现课程最优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完善教研组、级部双轨并行机制。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落实集体教研机制,做好“研”的工作落实;级部负责学生管理、培训和评价等工作,做好“学”的管控激励,充分凝聚各方合力。三是落实公开教研机制。定期组织专题公开课、示范课、课堂教学研讨会等教学展示活动,发挥好教研的“发动机”效应,积极开展推门听课、现场听课、集体评课等主题式教研,促进课堂教学经验交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建立“名师工作室”引领机制


教师参加“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线上交流研讨”活动

四、实践效果与存在问题

开展“基于‘5+M+N’研修课程的教研体系建设以来,学校各个层面的教研都在发生着变化。日常的教研更加规范,教师真正从教研课程中有所收获,并能够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语文教研组,通过开展各个备课组基于课程标准的深度教学的学习与研讨,老师们不仅仅提升了专业素养,而且也在进行着有效的实践。初一备课组以激发学生语文兴趣为目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科活动,比如读书笔记比赛、图书漂流等语文活动。以活动来激兴趣,以培养习惯来打好初一语文的坚实基础。初四备课组面对中考,开展限时作文比赛,针对学生考场作文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作文指导。英语教研组,以研究英语写作为抓手,经过两年的努力,老师们通过参与专题教研课程,体验到以问题为导向的真实教研的效力,转变了研究教学的态度,体验到系统地研究一个教学问题的意义所在,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英语老师们正在准备继续开展有关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的专题教研课程。将来其他学科组也跟进学生学科能力为主题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国家教学成果应用推广的过程中,因为学科的不平衡,各学段与学科推广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老师们的认同度不一,学科在应用教学成果的效能不同,我们也仅仅在教研课程的体系建设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改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在课标转化为学生学业能力标准和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改革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对海淀区的教学成果的理解不够,本地化和校本化的方式方法也有待于修订,学习与推广中心在师生的发展,下一步学校将重点从以下方面加以突破创新。一是明确教研重点。深入学习领会成果内涵,坚决以有效的解决现有的教学问题为根本,以深化新的课程标准研究为中心,分学科、分年级在总结阶段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新课程标准研究,探讨新课程标准与“5+M+N”有机结合的现实路径,持续优化“5+M+N”研修课程结构,积累校本化、学科化的研究经验,进一步提升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成果的学习与推广不求全面开花,坚定突破问题,让教研更实在,让课堂更高效,让质量更过硬。二是充实教研内容。以“齐文化渗透、STEM+牵引、思政一体化建设、人工智能课程探索”为突破口,夯实不同学科组的主体责任,推动多学科、多年级、多学校的智慧众筹,探索研修、实践、评价一体化推进机制,力求把“5”必修课程继续做精、把“M”选择性必修课程做深、把“N”区域拓展推广的示范性课程做实,力求换件背景下的作业教学研究课程实现新突破。三是优化教研环境。开展学校学科教学成果评选活动。依托区学科教研基地、淄博师专等培训资源,建立专家指导团队,积极推动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垫高名师培养平台,名师团队教师率先开展“5+M+N”课程体系主题示范课,带动全体教师参与国家教学成果推广学习,四是重视创新改进,在学习利用中结合本校实际,打造创新点,及时总结各学科取得的有效经验,加大宣传力度,引进专家进校指导与专业支持,加大考核与评价力度,创新并推动淄博市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的广泛应用,实现学校教学成果最大范围的共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