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教育局
成果推广
当前位置:淄博教育局
> ... > 成果推广
成果推广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案例展播 |⑤ 《有向开放、动态生成:提升课堂教学育人价值》——淄博市临淄区实验小学 王景涛

2023-03-3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淄博市教育局 字号:[ ]


作为国家级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新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的推广应用实验校,近年来临淄区实验小学扎实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着力解决学科教学育人价值挖掘不够、教师教学思维点状化、解读教材或学生的能力薄弱等问题,促进了师生的主动、健康发展和学校课堂教学育人价值的整体提升。

一、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主要历程

第一阶段(2017.02—2017.08):理论学习、系统规划

2017年4月29日,叶澜教授来到我们学校,与我们学校干部、学科主任座谈,指导我们做“新基础教育”。学校相继制定了《“新基础教育”研究发展规划》,明确了研究目标,建立起学科研究团队,对重要研究节点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此阶段,学校组织学理论、学现场、学实践活动,不断激发任课教师的生命自觉。




第二阶段(2017.09—2020.08):骨干先行、全员卷入

分别建立各学科研究团队,第一梯队为骨干教师;每学期每个学科组至少接受3次以上专家指导,本组内至少进行3次专题研究,每一名教师至少至少执教一次研究课,各学科组每学年至少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一次“新基础教育”展示活动。通过不断放大每个研究节点的价值,助推课堂教学变革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开展。通过“新基础教育”中期评估、全员普查、全区“新基础教育”现场观摩等活动,“新基础教育”研究步入“全·实·深”阶段。




第三阶段(2020.09—2023.02):深入研究,成果推广

构建起“学科能力课堂评价”为特色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新模式,出版《小学生学科能力多元评价实践研究》丛书一套,课堂评价有效促进了师生生命成长。面向全国、全省、全市推广典型经验,效果显著,相关成果荣获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系统构建推进“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研究的整体框架

在“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专家的指导下,用“新基础教育”的理念引领课堂教学变革,改变师生的思维方式、行走方式和生存状态,整体提升提升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系统构建起推进“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研究的整体框架,促进师生“成事•成人”主动健康、发展。



在推进“新基础教育”课堂变革研究的过程中,学校始终把激发教师的学习力、学研力、内生力放到首位,改变教师教学行为,唤醒教师内在的创造力。



学理论,提升学习力。学校配发了《研究手册》《指导纲要》《教育常识》等专著,印发了《“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专题学习材料,通过“教师共读、骨干领读、主题论坛、微信群交流”等多种方式,让理念“立心”,建立起“新基础教育”话语体系,“新基础教育”研究者的角色意识逐渐形成。



学现场,提升学研力。学校的各领域负责人和试验教师分批先后参加了福建厦门、青岛崂山、宁波镇海、深圳光明新区、上海闵行、常州局前街小学等全国“新基础教育”研讨现场或高级研修班,在“现场参与式”学习中,学会“对照学习”,学会“找差距”、学会“反思自己”。

学实践,提升内生力。新基础“看不会、听不会、说不会、写不会”,怎么会?必须在学中做!“新基础教育”的学习必须通过体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滋养。“骨干先行”是“新基础教育”的三大铁律之一,为了让试验老师中的“准骨干”和“潜力骨干”成长为骨干,我们建立了“重点打造、持续跟进”的培养策略。

(二)构建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日常教研范式

1.“三研讨三磨课”前移后续校本教研方式

为提高“全员卷入”水平,学校利用每周“半日教研”时间,扎实推进“三研讨三磨课”前移后续校本教研方式。

“三研讨”是指研讨专家建议和相关理论、研讨教材与学情、研讨具体教学设计;“三磨课”是指“三梯队初建,二梯队再建,一梯队重建”。在不同的试教班级,经过层层打磨,全体教师的解读教材、解读学生和“反思重建”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2.节点式专题研讨范式

规划专题,前移研究。每一次专家到校指导前,各学科骨干研究团队都要提前规划好研究专题,做好前期研究。在区学科教研员的指导下,对教学设计进行反复论证,并在同级部其他教学班进行试教1-2次,学科内研究团队进行反思重建。



评课研讨,直面问题。每次由2名骨干教师进行执教研讨课,然后开展说课评课专题研讨。学校形成了“新”的教研文化,老师们直面问题,说课时,不说课堂流程说研究过程,针对自己、他人的评课进行“二度重建”;评课者做到了“不说优点找不足”、“说到不足提建议”。

整理分享,放大效应。对专家现场的诊断和评析进行全程录像,活动结束,认真梳理研讨成果,并以“美篇”的方式,进行整理分享。为了“趁热打铁”,放大研讨价值,每次研讨结束,执教教师都要根据专家的建议再上一次重建课,通过“前移后续”和“关联研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有效的累积效果。

(三)形成了“有向开放、互动生成”的学科能力课堂评价新模式

将学科能力评价落实到每一堂课教学中,形成了“注意—识别—回应”的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策略、“明确标准—运用标准—优化标准”的学生学习行为优化策略、“取长进阶式”课堂评价方式,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深化,促进了学科育人目标的实现。课堂评价以发现学生长处,激发学习兴趣,给学生以进步方法、路径与策略,回应学生成长需要,促学生成为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全面发展。



遵循“教—学—评—改”一致性原则,课前进行评价设计,包括目标制订依据、学习目标设计和评价任务设计,课前明确学生已有的学科能力、学科能力的提升点和困难点;课中落实评价任务,包括开放式导入、核心过程推进、总结提升三个教学环节,遵循“学生立场、重心下移、互动开放”的原则,及时进行教学评价;课后进行反思重建,主要包括: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课堂中的不足和遗憾、课堂重建思路等。

1.课前精心“读教材”“读学生”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是三位一体的。”为了制定适切的学习目标,首先要“两个‘读懂’”,即“读懂教材”和“读懂学生”。


教材分析的维度是:该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分析、该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分析、体现教育价值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材处理情况的说明。学情分析的维度是:学生个体对于所要学习内容的已有经验与个体差异的分析、学生个体对于所要学习内容的各种可能与困难障碍分析、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对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的估计。

2.课中实施课堂评价

“取长式”激励性评价。按照“注意—识别——回应”的技术路径,教师及时注意、观察、倾听学生,及时捕捉学生课堂表现中的闪光点及情绪、表情、态度变化;根据观察结果,教师适时做出识别,准确判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回应“识别”结果,放大学生的闪光点、创新点、提升点,及时鼓励和强化,并在课堂形成“取长式”“哇”效应。



“进阶式”课堂交流评价。按照“明确标准—运用标准—优化标准”的实施路径,开展课堂评价交流活动。师生运用多视角、比较式、赞赏式、补充式、质疑性、独创性等评价交流的方式。评价交流依据评价标准但不唯评价标准,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和独创性交流。教师及时进行总结提升,从不同层次或梯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评价标准,给不同学生相应的学习“策略、方法、方向”等进阶式路径,解决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好”的问题,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学科能力“进阶式”发展。

以王海莹老师的的习作教学为例。结合《海底世界》课文片段,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围绕中心意思”习作的方法,通过出示习作评价标准,让学生能够根据标准进行习作,并运用标准进行评价交流。通过孩子们的多次互评和修改,习作方法潜移默化地被学生所接受,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课堂上生生互动,除了赞赏,还有补充、建议。学生根据同伴的建议即时修改,再进行展示交流,学生的进步看得见、摸得着,提高了学习效率。

3.课后进行反思重建

课后,教师针对本堂课目标达成情况、成功或不足之处及时进行反思重建。

三、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是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更会学习、更会思考、更会创造了。二是学生学科能力显著提升,通过区每年学科能力抽测数据看,我校学生学科质量抽测都位居全区学校前列,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

浙江大学孙元涛教授评价说: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学校同年级学生水平。

(二)促进了教师教学创造力的提升

教师主动创造、主动成长,实现由知识型教学到能力型教学转变。“有向开放”“互动生成”“价值提升”成为师生课堂生命成长的常态。

以王敏老师的成长为例。在全区语文教师学科培训会议上,她以《改变,在实践中磨砺》为题,结合自己执教的新基础研讨课例,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新基础研究中自己教学价值观七个方面的变化:①教学目标由照抄照搬到自己制订的转变;②教材分析开始从单一的概述内容到多角度分析前延后续的转变;③学情分析开始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能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方法的欠缺,存在的困难和障碍等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分析;④目标达成认识由摆设到引领落实的转变;⑤课堂教学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用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大问题”激活课堂,被多层次的学生从多维度理解,使课堂真正开放。⑥课堂教学从关注知识传授到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转变。⑦内容建构从照搬书本到有结构化意识的转变。重组教材,形成教结构用结构长程两段式教学结构。王敏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实了《“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中的话:“新基础教育”看不会、听不会、也说不会、写不会,“新基础教育”的学习必须通过体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滋养。

孙元涛教授多次鼓励和夸赞王敏教师:“在课堂师生互动生成的意义上、在以学生的精彩烘托出课堂精彩的意义上,提供了当前‘新基础教育’研究课的‘一个范本’”。

(三)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品牌

课堂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全市推广,《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报》进行了宣传报道。省内外30余所学校实践我校成果,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学校被确立为“淄博市首批教研基地”“淄博市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学校”“山东省教育评价改革实验基地”“山东省随班就读示范学校”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