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淄川区杨寨中心小学阶梯教室正在举行传统诗词朗诵比赛。朗诵的声音抑扬顿挫,现场沉浸在诗词的海洋中。杨寨中心小学开展古典诗词进校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杨寨中心小学通过积极创建市级诗词学校,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古典诗词,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们领略了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为有源头活水来:建立健全保障机构。学校将诗教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工作之中,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同时,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学校开展诗教工作。各级部设有专门的联络员,形成了层层有人抓、项项有人管的良好诗教局面。学校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诗社活动动态及全校师生吟诵、创作的诗词作品,积极营造良好的诗词文化氛围,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在淄川区诗词学会的指导帮助下,学校于2023年4月21日成立“稚·慧诗社”,为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有淄川区诗词学会会员88人。 久熏幽兰人自香:打造诗词校园文化。学校积极创设诗情画意的人文环境,通过对一方石、一处景、一条廊、一块碑的精雕细琢,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深化,内涵升华,精心打造诗香校园和墨香校园。对学校的每个角落进行文化着装,增加了各种文化设施,充分利用教室、黑板报、宣传栏、走廊、墙壁悬挂名言警句、摆放手工作品、张贴书法绘画作品等,培育良好的诗词文化生态,整个学校充盈着一种沉静、优雅的气质和风韵。 化作春泥更护花:培养诗教特色队伍。“在诗词社团里,我们不仅学习到了诗词的技巧和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诗词的美和力量,找到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敬仰,”“稚•慧诗社”副社长姜祝辉老师表示。为办好诗社,学校专门聘请淄川区诗词学会赵玉霞、岳崇刚两位老师为诗社授课,请他们帮助培训校内的老师和学生,为广泛开展诗词活动打下基础。成立诗词社团,使更多的孩子得到了专门的培训,以诗育人的氛围初步形成。同时大力开发校本资源,形成特色。合理选材,丰富课程内涵,重视培养学生古诗文综合素养,教师共同编制了《春华秋实香满园—教学案例小辑》。学校还创办供学生学习交流的诗刊平台—《稚·慧诗刊》。将师生、校友、家长等创作的优秀诗词及赏析呈现其中,以宣传、挖掘、弘扬诗词文化,更好地激发师生的阅读和创作欲望。 腹有诗书气自华:建立诗教长效机制。“学校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好场所,小学生处于学习古诗文的最佳时期。我们积极开展赛诗、作画、文学艺术演唱等活动,引导师生们把自己对诗词的热情,把自己对诗词的理解,把自己对诗词的追求,或歌、或舞、或诵、或赛、或书、或画表达出来。”学校副校长卢爱玲说。为此,学校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坚持每天晨读古诗词10分钟,开展“课前经典诵读”活动,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老师们认真备课,分门别类精心讲授经典诗文、加大积累容量。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学校也将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张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