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发挥全市中小学基本功大赛和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市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12月,市教育工会在全市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了学习优秀作品活动。各区县、局属学校高度重视,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了集体学习或自学等形式,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习活动,并在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和教研活动。广大教师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诸多困难和不便,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勤于思考,善于反思,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撰写学习感悟并踊跃投稿。现进行展播。
从“独上高楼”到“蓦然回首”——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磨课为例
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 李燕峰

疫情一度中断了线下教学教研的进程,好在线上资源的饕餮盛宴满足了一名青年教师对于教学成长的需求。在学校组织观看全市教师基本功大赛、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后,不禁感慨,这不单纯是一场视觉盛宴,更多地是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宝贵的教学技巧、迥异的教学风格还有细腻的教学点评。
于是,我联系到自己曾经为一堂公开课苦苦思索、反复磨课的经历,也许未有优秀参赛者的水平高度,但也从中获益颇多,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写一写自己磨课的心路历程,自己从中感受到年轻教师的教学之路任重道远,而我没有太多的借口理由去选择逃避一名教师的责任:
一、独上高楼:立足讲台,熟悉学情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对于无涯之教师专业发展道路,吾辈应以有涯之角色觉醒使命竭尽全力寻求自身成长,如庄子云“以有涯随无涯”,始终以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为基础,努力提升专业发展内涵与质量。
立足讲台,明确教学内容的前后逻辑、螺旋设计程序符合循序渐进原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下以《九月九日》简称)所选举讲课内容是在通诗歌字词句意思基础上,进行解读诗人情感。前期上课内容已经解决诗歌内容解释,本节公开课重点解决王维诗中思乡情感。于是,与巩老师商讨多次,反复修改环节,终于设计好诵读程序,由复习读音——学习节奏——读出情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走进诗人世界,而围绕的主线就是学生自己的朗读、师生共读。
立足讲台,明确自身教学内容与学情的紧密联系。选取本课时候,赵老师曾问过我一个问题:“很多人都讲过《九月九日》,你能讲出不一样的东西吗?”这句话极大的震撼了我,因为之前并未想过标新立异之处。可是,随着大量的准备和磨课工作,突然发现,培智的《九月九日》从出发点就已经不同于普通学校的古诗课。学情不同,决定了内容取舍与侧重点不同。三年级的学生分为三类:程度好的同学,识字量大,语言表达尚可;中间程度的学生,认识部分字,但是需要老师引导;而作为大多数的学生,基本不认识字,阅读困难大,即使教师手把手也不能在有效课堂时间解决问题。因此,《九月九日》内容选取只能从朗读中体会情感,从表演情景剧中感悟情感,从具体形象思维中感悟情感,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学内容落实到学情这个实际情况中。
立足讲台,明确课程目标始终围绕照顾大多数人,达成康复功能。诵读课程的最大的作用不是教什么,而是关注教的作用是什么,经过两年多的诵读课实践,感受最大是诵读可以改变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感知、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状况,这就是康复功能。与此同时,课程设计要照顾大多数原则,不能把诵读变为个别学生的诵读,否则失去了诵读意义。但是,从公开课的效果看,在课程实施与评价上,很难平均主义的照顾大多数,很多时候大多数同学反而成为诵读课里的旁观者或者路人,这成为诵读课下一步需要攻克的难题。
二、为伊消得人憔悴:苦练表达,磨练心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立志讲台,选举教学内容是第一步;但是接下来,如何备课、组织教学语言成为本次公开课的“马拉松长跑”。对于长时间把精力放置在文字编写工作的我,讲台授课成为本次授课的“重灾区”。但,好在能及时感受到差距感。
苦练表达,为时并不算晚。古人对于学习,始终怀着坚持不懈、亡羊补牢的心态去虔诚对待。如下面一段对话: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是连接诗歌与学生、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精确的语言表达,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生感知诗歌情感能力;相反,不成系统的口头语言,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分散而导致课堂效果降低。通过一周多时间备课,尤其在授课时候语言组织,极大刺激了语言教学能力反思,也促使我增加这方面技能的学习的决心。
苦练表达,也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步骤。所有的引导语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本堂课教学目标是围绕“诗歌朗读”展开的读音、节奏、情感三个模块的环节;但是在现实操作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用语、衔接过渡语往往成为表达的薄弱环节。亓帅等老师在评课过程中也指出这部分衔接生硬,很容易导致课堂吸引力不足。因此,设计好问题用语、对学生评价用语、环节过渡用语、总结用语等方面将成为努力的方向。
同时,心态调整也是课堂机智一部分。在面临公开课人数众多情况下,需要保持平常心态,有泰山崩而不动的镇定,才能保证课堂教学从容淡定。因此,如何训练心态,做到不慌不乱、从容淡定,既要保持语言的流畅,也能从容保持教学仪态,把精心设计的问题形象表达出来。这些都是下一步努力的地方。
三、蓦然回首:从加法到减法,去繁从简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面对学生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在教学相长中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学不仅仅是完成教书匠的工作,更多的是提升为教学艺术的自我修养。从备课到磨课,从修改到反复讲,有时感觉力不从心、绞尽脑汁的时候,老教师们一句点拨让瞬间变得顿悟;有时候沉浸在山重水复的摸索中,久久不能找到突破口,几次试讲后又有了柳暗花明的那片光明可期。
对于新教师而言,教学是一道加法题,从教学姿态到教学用语,从备课准备到教学机智,无一不是从实战中慢慢积累。有时候,我们厌倦重复无聊的教案书写,在公开课时方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这就是1+1没有等于2的结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苦练基本功容不得偷懒马虎。
另一方面,教学也是一道减法题。老子说“道法自然”,大道至简,寻得切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摆脱一招一式的匠气模式。对于加法题中的高原期年轻老师需要寻求自我突破:于万变中不离其宗,于复杂教学场景中处变不惊。一方面,轻装上阵,摆脱焦躁、焦虑,采百家之所长,既虚心求教,补己之短,又要斟酌对待,不能盲目照搬;另一方面,善于教学反思,打磨教学过程计划,从学生反应、教师评课、优质课件中寻得改进思路和方法,不可闭门造车,不可缘木求鱼,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方法开辟新径。
也许,《九月九日》仅仅是一个加法的开端,很多教学设计显得拖沓,学情掌控不及时,导致朗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体验等方面均显得不成熟……这里不一而足,问题很多、进步的前景也很宽阔,我们乐于歌颂成绩,同时我们更加推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评课结束后,和其他老师一起吃饭,谈到“教学是一门艺术”时,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大笑。经此一试,教学之路道阻且长,需要静下心来琢磨,下工夫去实践。
繁花易凋零,而余香留存。固然自磨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从事洗车实践课程的构建,但是对于一名教师,一粒成熟而芬芳的教学范式种子已经悄然种在我的心中,纵然独上高楼,人生风景已然如云烟,关注当下教师专业成长已经成为我今后为之奋斗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