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发挥全市中小学基本功大赛和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市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12月,市教育工会在全市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了学习优秀作品活动。各区县、局属学校高度重视,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了集体学习或自学等形式,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习活动,并在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和教研活动。广大教师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诸多困难和不便,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勤于思考,善于反思,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撰写学习感悟并踊跃投稿。现进行展播。
学中提升 助力教学
淄博十一中 梁宵

陶行知先生在《教师自己主动进修》中指出:“有些人一做了教师,便专门教人而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永久不会毕业的学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长进,甚而至于未老先衰。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证。”今年有幸观看了全国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认真聆听了语文优质课决赛中的六节课。听后感悟颇多,现将感悟总结如下:
一种才艺展示
新课标中指出:“提高教师水平,发展教师特长”,六节课中武陟一中魏风老师展示了音乐方面的特长。在讲授《汉家寨》时,魏老师从学情出发,重点探讨了学生在阅读这篇散文时候的疑难点,逐层深入总结出“坚守”的主题后,谈起了自己的坚守,吹起了自己爱好的古老乐器“埙”,和着原创歌词,古音悠悠,使在场师生沉浸其中。这符合新课标中的“通过改革,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
有人说:“多才多艺的老师,必定能征服学生,给学生们带来惊喜和欢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点亮学生的新天地,给学生带来永远的精神财富。”在平日里忙碌的工作之余,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不妨坚持自己的爱好,或音乐、或朗诵、或演讲、或绘画、或写作、或读书、或健身等,使之成为自己的特长,并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在悦己修身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两个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以主线为指导,节选适合的文本材料,组合成一组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该组材料,更加全面认识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次优质课比赛中,焦作十一中卫媛老师和焦作一中李晓老师不约而同地尝试了群文阅读教学,风格迥异。
1.主题引领
卫老师以“虚实结合”这一主题作为主线,将《森林中的绅士》、《白杨礼赞》和《囚绿记》(节选)为一组阅读材料,让学生找出三篇文章的写作对象,并说出由此联想出来的内容。进而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从实的写作对象如何写到虚的精神的,同时,合作讨论在阅读散文时如何从实读到虚的。然后通过群文小练巩固所学习的“以实写虚”的知识。课下作业再次巩固。
从这个教学设计来看,很显然,卫老师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本节课中心特别明确,从诗歌中的虚实结合引到散文中的“以实写虚”,利用总结的方法当堂演练,趁热打铁布置与虚实结合相关的课下作业。但是,仔细一想,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三篇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来阅读?把这三篇放到一起阅读合适吗?
散文的“形散”特点,说的就是散文选材取材灵活多变,对“实”“虚”关系理解透彻了,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选材取材的目的及用意,体会其效果。如:茅盾《森林的绅士》写于上世纪40年代,我们看到豪猪的“绅士风度”和“生活方式”,但作者的用意绝非如此,如细细揣摩作者并未言明的真意,即可得出,作者意在提醒艰苦年代的人们不可像豪猪那样生活,豪猪奢靡的生活是“实”,而他所担忧的人们的生活是“虚”。那么,文章的写作对象豪猪是“实”的吗?
再如:陆蠡的《囚绿记》写于1938年,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其中,常春藤向阳是“实”,作者追求光明、自由,人民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是“虚”,虚实相生的描写,使作品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得到升华。
又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本文采用了象征手法,使文章寓有了更深的意义。这篇文章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吗?
我们来看两者区别: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表现手法,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虚实结合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散文中如果用到这种手法,文章就会变得更生动、形象,更有韵味。
由此可见,这节课正如武陟一中的苗德朝老师所评价的,“像个证明题”,让学生在三篇散文中找“实”和“虚”,以及怎样“从实写虚”,“是老师强加的”。简而言之,群文阅读教学中选择合适的一组材料需要老师一定的文化底蕴和能力智慧。
2.逐层深入
李晓老师以“北平”为主线,选择了《动人的北平》、《故都的秋》和《四世同堂》(片段)为一组阅读材料,用情境法导入,让学生细读文本,找出喜欢的句子并说理由。再次细读文本,让学生品出三篇文章中关于“茶”的情味。而后深入文本思考林语堂笔下的北平动人之因。课下作业是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让学生编写一本名家笔下北平的文集。
这节课从同质散文中求同、求异、求深逐步推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习三篇文章时候侧重《动人的北平》,重点探究北平动人之由,详略得当。整个教学设计确实是“精致、精巧、精心”。这节课赢得了在座教师们的一致好评,最终获得了市级优质课一等奖的第一名。
作为去年凭借《望海潮》斩获过全国大奖的有颜又有才的李晓老师,仍然不断追求和探索,愿意回到市级的讲课赛场,给我们带来了一节有关群文阅读的示范课,实在让人佩服。李晓老师在课堂上笑容灿烂、妙语连珠、从容不迫,课余写论文、开讲座、做课题,举重若轻,硕果累累,这一切看起来毫不费力,但我们深信她曾经非常努力。
当然,如果从学生课堂收获而言,我们还要思考课堂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所提出的语文教育的目的和基本理念,群文阅读教学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可以把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通过这节课语文素养有多少提高?
这两次群文阅读课给我的感悟是,以后在群文阅读教学时要重点考虑一组文章的选择和学生的课堂收获。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学会积极地倾听,并依据学生的思维进行总结和提炼。在这个意义上,进行一次群文阅读教学,就是对教师素质和教学境界的全面提升。而且这种提升是主动的,是教师在行动中的提升,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帮助十分有效,可以帮助一个教师在短时间内成为一个语文教学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