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新基础教育”语文学科活动在太公小学和实验小学举行,“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孙元涛教授通过线上进行了专题指导。区教研室副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各实验校的校长、副校长、语文教师以及“新基础”联系校的教师参与了此次活动。 上午的活动中,首先由临淄区太公小学崔晓娜和崔函萌两位老师执教研讨课。崔晓娜老师执教《曹冲称象》时,聚焦“儿童生活”,以学习任务“向校园广播站推荐智慧故事”贯穿课堂,引导学生发现两种称象的办法,并在对比中思考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进而理解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特点,实现育人价值的提升。同时,崔老师通过杆秤实物进课堂、关注学生表达等教学策略,实现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 崔函萌老师执教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秋之美”为任务情景,通过积累、交流有新鲜感的词语,探究词语之美;通过咀嚼语句、反复吟诵等方式,在感受作者的细心观察与善于想象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秋季的色彩美、光泽美、形状美等“凌乱”之美,引导学生发现秋之美,表达秋之美,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接着,在点评环节,孙教授首先肯定了老师们对于文本的把握深度,体现了很好的单元意识,体现了老师们积极研究课堂教学的态度,并对这两节新课标试水课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孙教授指出,各个学校应认真细致地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读通、读透新课标,做到生活与任务群的连接,实现横向关联、纵向贯通。同时,针对老师们提出的如何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问题,孙老师也提出了几点建议:1.对于学习任务群的情境创设,要注意不能为情境而情境。任务情境的创设应该是自然的,与学生的实际发生链接的、有效的情境。要在读透新课标的基础上,恰当巧妙地用于课堂教学。如,《曹冲称象》的教学中,可以用好老师手中的秤,设置情境教学“如何用秤称出大象的重量”,然后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曹冲这个办法好在哪里”“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等问题,从而实现语文的跨学科学习。2.从学情分析到教学设计都要有年段意识,学习任务群应贴紧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学生本阶段需要落实的语文素养而开展,不能泛泛而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在本单元的中承载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在学习任务群的创设中,不能忽略了这一语文要素。比如对于“熨帖”一词的理解,应该做到教方法、用方法。
下午的活动中,首先由实验小学的赵小翠老师执教了四年级《蟋蟀的住宅》一课。赵老师创设了昆虫王国金牌设计大赛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入理解蟋蟀的住宅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李金燕老师执教了三年级《秋天的雨》一课,李老师紧扣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五彩缤纷”的含义,由读到写,让学生写出眼中的“秋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在随后的评课环节中,针对《秋天的雨》一课,孙教授肯定了李老师教学过程中重视文本的品读,以读促写,以读生情,让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思路,同时提出了重建建议:老师要敢于放手,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在读中提升写的能力,设计有梯度的评价。《蟋蟀的住宅》一课中,孙教授认为赵老师对教材的结构化分析细致到位,同时建议赵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同时,深入挖掘文本的育人价值,感受作者对自己热爱的事业的坚持。
孙教授的指导有效地帮助老师们辨明了教学误区,使老师们对于语文新课标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老师们表示深受启发,并将更用心去思考,用行动去挖掘,使语文教学更加精彩纷呈,扎实有效。( 付玉靖 李东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