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教育局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淄博教育局
> 新闻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淄博日报》刊发我市教育新闻

2022-09-2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字号:[ ]

9月10日,《淄博日报》A01版刊发我市教育新闻,内容如下:


马晓磊在走访慰问教师时强调

争做“四有好老师” 当好“四个引路人” 努力为淄博转型跨越发展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

本报讯(特约记者徐吉民 王展)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9月9日下午,市委书记马晓磊来到沂源县走访教师,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离退休教职工,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勉励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努力为淄博转型跨越发展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市委常委、秘书长袁良参加活动。

今年85岁高龄的退休教师李振华,17岁起从南京来沂源县支教,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沂源教育事业。马晓磊来到李振华工作室,仔细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叮嘱他注意身体、安心休养。马晓磊说,以您为代表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淄博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向李振华老师学习,弘扬优良传统,牢记立德树人初心、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在接续奋斗中书写新的精彩。

沂源县特殊教育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157名学生。马晓磊先后走进教师办公室和特教教室,与教师亲切交谈,饶有兴致地与孩子们互动交流,对特教教师的辛勤付出给予高度肯定。他说,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特殊儿童背后都涉及一个家庭的幸福,特教教师使命神圣、责任重大,牺牲多、付出多,更应得到尊重。希望大家继续秉持无私大爱,帮助更多特殊儿童快乐成长、学得一技之长,努力为社会、为家庭减轻负担。沂源县土门中学位于南鲁山镇,距离县城20公里,服务周边23个行政村。马晓磊走进校园,与正在备课和教学研讨的教师深入交流,感谢他们为山区孩子们的付出和奉献。他说,农村学校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望更高。希望大家顺应群众期盼,满腔热情投入工作,深入研究教学规律,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努力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

马晓磊在走访中指出,教育是国之根本、发展之重、民生之基。

全市广大教师要对标“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标准,突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德智体美劳并重,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可堪大任的优秀人才。全市各级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聚焦聚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优化完善教育设施配套,持续用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一线延伸、向农村覆盖,努力为城乡群众提供高品质的教育供给。要一刻也不放松地抓好疫情防控、校园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严格压实安全责任,细化具化各项举措,切实守牢安全底线,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赵庆文到周村区走访慰问教师,强调

坚守立德树人初心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本报讯(通讯员张顾楠 记者张锐)9月9日上午,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赵庆文到淄博机电工程学校、周村区正阳路小学看望慰问一线教职工,向全市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副市长毕红卫陪同走访慰问。

赵庆文首先来到淄博机电工程学校,察看学校汽车文化实训室、校企合作汽修车间,了解学生就业、校企合作、专业设置等情况。他指出,淄博正处在动能转换、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职业技能人才的支撑,也为各类人才在淄创业发展提供了平台。希望学校聚焦我市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努力打造职业技术教育品牌。

在周村区正阳路小学,赵庆文走进教室,与老师们交流教学管理、设施建设、师资配备、落实“双减”等工作,勉励大家坚守教育初心,争做新时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他说,要坚持学生为本,全面加强基础教育建设,加大教师队伍培养力度,扎实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赵庆文在调研中指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为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要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持续加大优质教育供给,积极改善教育教学环境,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奋楫海岱逐浪高

——崛起淄博的“教育脉动”

□本报记者 李可孝 宓家峰

在日前闭幕的省中运会上,淄博豪取该项赛事“九连冠”,也由此成就27年持续领跑的“尖峰时刻”。

“我们一直行走在山巅之上。”淄博教育人压力与动力深度交织,但豪情与梦想永远激荡。

站在一个更开阔的视角,我们发现,淄博教育出彩的不仅仅是体育。从理念引领到资源配置,从队伍建设到教学改革,从品质提升到教城融合……在教育所及的每一条赛道上,淄博都努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领跑者。

“夺冠”,已成为淄博教育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这是我市“事争一流、唯旗是夺”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并成为我市“凤凰涅槃、加速崛起”的内生动力。在“C位”的激烈竞逐中,教育,正为这座城市强劲赋能。

教育兴,淄博兴。

跑赢每一条赛道

全省领跑的淄博教育,并非只有“九连冠”。

2021年高考,我市重本线上线万人,实现历史性突破。2022年高考,我市本科和重本上线人数在去年高位基础上实现“双增长”,高分学生数优势明显。

作为最硬核指标,高考,也许更能彰显教育的整体实力。而这背后,则是我市“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强力牵引和坚实支撑。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教育就是抓民生、抓教育就是抓未来”的理念,坚持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先后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城镇居住区教育设施配套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构建全市教育的大格局、大场景,涵养一方适宜生命成长的“教育生态”,从省中运会“九连冠”到德智体美千帆竞发,迸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100个德育品牌全市推进,10个德育案例入选全国、全省首批“一校一案”典型案例;全市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成绩再夺全省第一;山东省首届中小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省级决赛中学组冠军;省中小学艺术展演一等奖50个,获奖率全省第一;全省率先发布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清单,我市作为唯一地级市典型全国推介;八次夺取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团体总分第一名,以《建设城乡交互在线教学系统,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题,在中国算力大会作典型发言……

在教育的每一条赛道上,我市都发力奔跑,经年不辍,高位运行。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跑赢每一条赛道,靠的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信念笃定,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支撑,是“聚天下英才而教之”的使命担当,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激情奔涌。

在厚积中薄发

2022年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推选,全省11名参评教师中,我市多达6人,一力扛起“半壁江山”。这一高层次人才培养领域的卓越表现,被省教育厅惊呼为“淄博现象”。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传承稷下学宫的厚重学脉,新时代的淄博教育人,燃旺薪火,奋楫海岱,不务虚名,驰于实功,在一茬一茬的接力攀岩中,持续拉升着淄博教育的海拔和身位。

第二届山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我市在五个组别中斩获两个全省第一;省第十批省特级教师评选,我市23人上榜,入选率全省第二;全省率先出台为新建学校储备教师的相关政策,农村与城市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列全省第二,城乡师资配置实现优质均衡;扎实落实“双减”,1个案例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双减”优秀案例;承办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4个赛项,获得6个一等奖,获奖数量位居全国高职组第一名……

倾情奔赴,久久为功。淄博教育在探索中突破,在突破中变革,在变革中进取,守正创新,孜孜以求。

我市在全省率先整市推行“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竞聘改革,7个区县已落实改革措施,其他区县正加快推进。

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级“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全市12975名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岗,超过省定10%的交流比例,城乡优质师资均衡率位列全省第二,“新秀——骨干——名师——未来教育家”梯次培养机制逐步健全。

淄博教育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定力,以教师能力提升带动教育品质提升,倾力打磨教育成色,蓄积教育厚势。

不断跃向巅峰的教师高度,托起了淄博教育的高度。

教城融合的脉动

连续三年获评省对市级人民政府教育履职评价优秀等次;连续三年获评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第一名;2021年荣获市直部门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一等奖。

“走在前列”的淄博教育,成为城市内涵发展的重要支点。

城市崛起,首先是教育的崛起。

近年来,我市以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为目标,以教城融合为切入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全域实施教育惠民,强力赋能淄博高质量发展。

——2025年前计划新改扩建中小学53所、幼儿园300处以上,加快老城区学校及乡镇薄弱学校提升改造,健全完善10-15分钟“上学圈”;

——全省率先推行学前教育“幼随长”招生录取方式,切实减轻家长接送负担,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实现“一网通办”;

——全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校长陪餐制”全面实施、试点运行8条“点对点”定制公交线;

——符合条件的355所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全部面向社会开放,是全国三个城市之一。

城市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我市以优质教育提升人文素养,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能级。

近三年来,我市大学生留淄率持续攀升,淄博在外地中学求学的优秀学子大量回流;刚刚出台的“人才金政50条”,对高素质人才的招引和扶持不断加码;淄博实验中学齐盛学校联合,集团化办学整装上路……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只为将来。”

这是一个不能等的时代。跑在前列的淄博教育,将以系统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突破口,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公平均衡为着力点,加快建成淄博“好学”之城,为加速崛起的城市提供更为强劲的教育动能。

教育向前,城市向上。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