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舞台虽小,但我手捧爱心,憧憬明天。一间教室,视野虽短,但我热爱学生,无悔青春。”--这是朱素贞的教育理想。
“因材施教,不让一名学生掉队。”--这是朱素贞的育人理念。

朱素贞,大学本科学历,基层中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淄博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范阳中学教师。她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兼班主任工作二十余年,怀着对党、对人民的无限深情,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党的教育事业上。凭着一颗求真务实之心,一腔执着上进之情,在淄博教育的沃土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她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在非遗传承、教育教学、教研教改、辅导学生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赢得了领导、同事和家长的赞誉。曾先后荣获淄博市“优秀科技教师”、淄博市第七期骨干教师、淄博市第十三届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多篇论文、案例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作为班主任,既教书又育人,曾先后获得文昌湖区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淄博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二等奖、任教班级于2021年被评为淄博市“优秀班集体”。
用真心传承,弘扬非遗文化

一次偶然的机会,朱老师认识了文昌湖区商家镇文化站的站长蒋效利老师,他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家大鼓”的传承人。谈话中朱老师了解到商家大鼓这种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遇到瓶颈,现在年轻人都出门赚钱,没有人喜欢打鼓,商家大鼓将面临失传的危险。商家大鼓作为商家地区特有的鼓艺术文化,不应该随着时间而消失。作为一名教师朱老师觉得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蒋老师把商家镇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商家镇的孩子也应该从小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让商家大鼓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于是和学校领导商议,得到了校长书记的大力支持,把商家大鼓作为非遗课程引进了校园。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鼓谱掌握后,朱老师便开始组建“范阳中学向阳锣鼓队”,朱老师秉持着“让全部学生参与,不让一名学生掉队”的育人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加入到鼓队训练中去,为每个学生分配了适合他们的乐器。经过一个学期紧张的学习与排练,同学们终于“出师”了。
在淄博市第十七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范阳中学向阳锣鼓队”的同学们,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实践成果为运动会注入铿锵的力量,向全市的中小学生展示了范阳中学以鼓育人的风采。虽然在排练宣传的过程中很苦,很累,但是同学们说,为了商家大鼓的传承与发扬广大,再苦再累也不怕。最可贵的是,这次参与大型活动的经历,极大的树立了班级自信,进一步激发了全班同学渴望优秀的强烈愿望,为他们带来了成长的动力。朱老师荣获淄博市第十七届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展演先进个人称号。
非遗课程的开设使同学们枯燥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和灵活生动,既让学生学会了非遗项目绝佳的技艺,也传承了商家大鼓催人奋发向上的阳刚美和激励人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力量。朱老师任教班级也从一个组织性、纪律性差的班级,逐渐转变为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是非遗课程商家大鼓给了他们班转变的契机,朱老师任教的班级终于化茧成蝶,实现了阶段性的跨越,“范阳中学向阳锣鼓队”通过展演宣传活动,不但展示范阳学子的青春活力,而且弘扬商家的地域文化,逐渐成为了范阳中学一张亮丽的名信片。
用耐心启迪,激励学生成长

工作期间,朱老师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既教书又育人,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做人要自立自强、诚实守信、为人正直。在学习上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不攀比浪费,用耐心守护学生成长。朱老师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为文昌湖马拉松助威”“寻找最美文昌湖”,“我是大鼓传承人”“我为琉璃来代言”等主题活动的开展,不但让学生走出课堂,开拓了眼界,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热爱生活,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的思想意识。朱老师在清明节带领班级学生举行了“马鞍山祭英烈”主题研学活动。通过在马鞍山抗战纪念馆前宣誓,诵读梁启超经典著作《少年中国说》,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但激发了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爱国热情,树立“少年强则中国强”的坚定信念,还通过爬山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朱老师有一颗善良的耐心。她每教一个班级,都奉献爱心,致力构建和谐班级。她时刻把学生冷暖记心头,与学生心心相连。她班有个学生患上了急性淋巴结白血病,她感到震惊伤心之余,带领班级学校为学生捐款,到处奔走为学生筹款,最后教家长利用水滴筹为孩子筹取善款10万多元,虽然最后没有挽救学生幼小的生命,但是她爱学生的行为得到学校,家长的一致认可。
作为班主任她更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创造强项,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长处和闪光点,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项,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适时表扬、鼓励。体贴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不让后进生成为掉队的孤雁。她班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稍差,但是心灵手巧,她巧妙利用学生的这一优点,让孩子积极参加淄博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她的辅导下,那名学生连续三年获得三个项目市级一等奖的好成绩,为孩子的学习重拾了信心。
另外,她班积极组织开展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的主题队会,展示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发展个性。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己发展,逐步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班集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优化了班级文化环境,丰富了学生精神生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朱老师任教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班级,文明班级。2021年被评为淄博市“优秀班集体”。她先后荣获文昌湖区优秀德育工作者、文昌湖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用静心教研,提升业务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她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2015年作为初一年级班主任,她看到班级内许多学生戴上了眼镜心中非常着急,立刻主持并申报了市级规划课题《关于初中学生科学用眼预防近视的策略探究》,并带领老师们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研究,经过了长达3年的实验与探究,于2017年12月顺利结题。范阳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与“多维视觉训练”护眼操,为学生科学用眼,预防近视提供了一个好的推广模式。同学们的护眼措施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大部分学生的视力有了明显的改善。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她经常上网查找各种资料书籍,为了解决教学中的一个难题与同学科的老师们讨论研究直到弄明白弄懂为止。备课时,她精心设计环节,努力钻研教材,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学生特点,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源,结合课堂实际运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结合自己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实用的、高质量的教案,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课堂上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她则循循善诱的引导,做好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教学成绩在区内一直名列前茅。
教育学生上,她很注重培优扶差的工作,对于后进生,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她抓好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选拔优秀的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一起进步。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他们健康成长。

教研活动是载体,课改教研是先导。为此,她在工作中不忘教研探索,勤于实践。她积极观看各种教学观摩课和报告会,如市教研室名师送教课、各级教学新秀与骨干教师的优秀课例与教学观摩课等,不断充实自己,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她积极参加区级公开研讨课,教学技能不断提高。在2019年参加了文昌湖区名师团队的培训,为成为一名名师不断努力着。为了提高学校信息化教学的质量,她带头尝试平板班教学,所教班级教学成绩遥遥领先,为学校信息化教学提供了一个示范模式。她先后被评为淄博市第七期骨干教师、淄博市第十三届教学能手、文昌湖区初中地理教学能手、文昌湖区教育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用爱心抗疫,守护师生健康

“同学们,看,今天老师带来的是什么?”,“大米”,“你能说出你家的大米是哪里生产的吗?”,“东北”,“那你知道为什么东北大米的品质优良吗?”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本应该在课堂上教学的地理老师朱老师摇身一变成了“网络主播”,不过朱老师带来的直播货物不是衣帽鞋袜,而是地理知识。朱老师把枯燥的地理知识和同学们现实生活中见到的事物相结合,开始了一堂堂别开生面的网络直播课。
居家隔离期间,朱老师不但周一至周五给同学们上网络直播课,还在周末到本小区抗疫一线人员的家里,为他们的孩子学习地理知识答疑解惑。抗疫人员“舍小家为大家”不辞辛劳,朱老师献爱心尽心竭力。我们相信疫情的阴霾终将过去,只要心向阳光,终将迎来春暖花开,满园芬芳。
开学后,朱老师由于负责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经常忙碌到深夜。每天填报各种表格,各种数据上传疫情防控平台,开展疫情防控演练、帮助医生为师生进行核酸检测等。为师生有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朱老师再忙再累都无怨无悔。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二十余年的教育生涯,朱老师始终坚守着一腔热诚一腔爱,她眷恋农村这片土地,她更眷恋这里的孩子们,她庆幸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她将无怨无悔地耕耘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让向阳之花永远绽放在这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