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教育局
庆祝第38个教师节专栏
当前位置:淄博教育局
> 专题专栏 > 庆祝第38个教师节专栏
庆祝第38个教师节专栏

教书育人楷模展播⑤ | ​付玉波:用坚持点亮生命 让发展成为自觉

2022-09-1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字号:[ ]

付玉波,男,中共党员,临淄区实验中学数学教师、教学部主任。先后荣获淄博市优秀教师、市骨干教师,临淄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称号;曾荣获全国教育科研作品大赛一等奖、全国实践活动课例设计比赛一等奖、淄博市优质课一等奖。

把发展还给学生,做学生成长的领航员

1996年9月,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乡镇中学任教。初入教坛,他像多数初中数学教师那样,日常生活被大量的数学试卷环绕着,被怎么也做不完的数学题绑架着,被一些怎么也考不好的学生困扰着……偶然间,他在一次和学生交流时,学生说喜欢能和自己交心、做朋友的老师。他开始重新思考该怎样做老师,怎样调整自己的角色扮演,他决定利用班主任角色走进学生内心,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最美他人。

2005年9月,他调入实验中学,开始担任2004级四班的班主任。“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理念让他顿开茅塞,他开始学着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班风班训,自己讨论;班级制度,自己制定;班级活动,自己组织。他以《爱》为主题展开小组大讨论,让学生由爱自己到爱他人,再到爱集体,使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向心力倍增;为鼓励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他以《生活告诉我……》为主题,邀请优秀学长讲述自己典型事例,以感染他人……活动的开展,唤起了人们爱护绿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同学们在一个个“自主”中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成长。


班中有一个杨同学,因腿部有残疾,经常愤恨自己的孱弱、抱怨命运的不公,之后迷恋游戏,开始逃学。父母无奈,把他送进了戒网学校,他更封闭了自己,变得沉默寡言,冷漠孤独。开学那天,父母把杨同学送到付老师面前,面对孩子的现状付老师震惊了,更多的是心疼。他决定赌一把,把孩子拉回来。怎么办?怎么办?他竭尽全力寻找策略和方法。他和孩子亲近、交流,一次、两次、数次……无效,再改变策略再来,他坚持着……每一节数学课,他会微笑着说:杨同学,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开始愉快的学习吧!一次、两次……孩子没有反应。但是付老师没有放弃,每节课坚持这样做。直到有一天,付老师刚踏进教室,杨同学走上前说:“让我们开始吧。”

把研究放在课堂,做课堂转型的指导员

2017年11月,“新基础教育”重新回归临淄。在“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理念浸润下,他主动报名成为学校的首批核心试验教师。他潜心阅读“生命·实践”理论书目,认真领悟新理念的育人内涵,牵头建立“我要改变、我要成长”交流群,与团队成员分享学习心得,通过理论和课例学习,深度挖掘课改新基因,努力探索变革新路径。

2018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吴亚萍教授第一次到学校指导,听的第一节课就是付老师执教的《整式复习课》。课堂很顺利,但评课时吴教授说:“这节课优生思维替代差生思维,个别思维替代集体思维,教师思维替代学生思维,没有将重心下移到中下生,更没有将重心下移到学困生,这是二十年前的传统课,是填鸭式的课,这样的授课模式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只会教出没有创造力的人。”他顿时受到深深的震撼和前所未有的打击。好在吴教授评课中又一语点醒梦中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人,是致力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接下来,付老师认真研读《中小学数学教学课型研究》《备课的变革》等书籍,从基本理论到具体课例,从小环节的尝试到整节课的模仿,他不断在教学设计中尝试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分类聚类;教学过程中开始实现教学重心下移、真实资源捕捉与重组。


2018年6月,吴亚萍教授再次到校,付老师执教了《尺规作三角形》。这一次,吴教授看到了他的进步,有学生立场、有重心下移,有前移后续研究、有大问题递进设计……也提出了进一步的重建建议。他认真整理了吴亚萍教授提出的建议,重新调整教学思路再上重建课。通过执教初建课和重建课,他感受到在思维方式调整带来了变化。他开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空间、提问权和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以后的一年多,首都师范大学岳欣云教授到校指导,他承担多节研讨课,每次重建后,他非常重视对一堂课的逻辑结构的思考。常常用四个“W”即: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n(什么时候)?how(怎么样)?来对自己的课进行追问,在教学过程组织中提升再认识,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角度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学习过程和目标达成度的关系。

2019年2月,他突然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直不起腰,迈不开腿,医生诊断第五腰椎与尾椎间盘突出,建议卧床休养一个月。但是,4月份学校要迎来“新基础教育”中期评估,这可是学校发展的关键节点,他没有按照医生的建议,毅然选择了白天上班,晚上治疗,没有耽误学生的学习,继续准备研讨课。在“新基础教育”中期评估时,他执教的研讨课得到吴亚萍、岳欣云两位教授的高度认可。能得到专家的认可,虽然欣慰,但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2020年,他和数学团队指导的两位骨干教师生成了三节精品课,为“新基础教育”基地校的创建筑牢了根基。2020年5月22日,在“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年会暨第十二次全国“新基础教育”研究共生体会议上,学校成功晋升为全国“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学校。

把管理聚焦课堂,做青年教师的引导员

2020年9月,由于学校工作的安排他担任教学部主任。他对新岗位投入了百分之百的动力和激情。他把课堂作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课堂聚焦四类型。一是教师发展聚焦课堂,利用好每节课,重点提升教师研读教材、回应学生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教师课后反思与重建的意识;二是日常教研聚焦课堂,充分利用周半日教研,对教材进行“类知识”结构重组,深挖学科育人价值;三是专题培训聚焦课堂,他定期举行教学案例专题培训,开展校级基本功比赛,促进教师教育理论和方法的交流提升;四是外出学习聚焦课堂,他与学校协调,安排骨干教师到上海、常州、厦门、衡水等参加各种研讨培训,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理念的提升,思维的改变,他带领老师们形成了“工作即研究”的习惯,让大家在一次次磨课研讨中收获着专业成长的自信和喜悦。一是实现结构关联,探索课型研究范式,他引导教师从“上好一节课”向“上好一类课”转变,三个梯队轮流承担研讨课,对课堂进行捉虫、诊断、归因、反思、重建,做到每周教研内容、课堂实践和理论学习保持一致;二是实现日常转化,探寻互动生成课堂,他带领教师以“有向开放”“互动生成”的“生长性”来推进课堂教学,形成了从“知识立场”到 “学生立场”的课堂教学价值观;三是建立三级研讨,即专家指导课、校级研讨课、学科交流课的三级研讨研究机制,在他的引领下坚持前移后续研究,放大专家指导的节点效应,实现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上一节研讨课,并纳入教师考核。

学校有40岁以下青年教师近百人,他牵头成立青年教师发展委员会,实施青年教师助推计划,聚焦青年教师“八项素质提升”,以动态管理方式推进“岗位助理”制度落地,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业务骨干和管理中坚。他开展青蓝工程,骨干带青年教师,通过跟踪听课,磨课研讨进行学科素养的提升,通过校内专项培训和基本功大赛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很多青年教师整体素养提升很大。“参加工作刚满两年,我们就获得了区公开课证书、市一师一优课的奖项,参与了区专项课题,被评为区新基础研究先进个人、区优秀年轻教师的称号,非常感谢付主任等骨干老师的指导。”青年教师赵畑、陈赛兴奋地说。

在他和教学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课堂教学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2021年5月12日,《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以“发现课堂改革样本”为主题整版刊发学校课堂改革经验《“互动生成式”课堂的生机》;12月29日,《中国教师报》发布“2021年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互动生成式”课堂因充分体现以学生立场和素养培养为目标的课改实践而成功入选。2022年1月,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公布第二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基地,学校作为全市三所学校之一成功入选。

走过二十六年的教育生涯,他深刻感悟到,坚持与发展是持续不改的路径,生命与自觉是自己永远不变的方向。用坚持点亮生命,让发展成为自觉,他将开始新的努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