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教育局
庆祝第38个教师节专栏
当前位置:淄博教育局
> 专题专栏 > 庆祝第38个教师节专栏
庆祝第38个教师节专栏

教书育人楷模展播④ | 付玉杰: 听,种子在生长

2022-09-1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字号:[ ]

付玉杰,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一级教师。她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目标,消弭学科界限,开发并实施“基于大概念的跨学科种子课程”,借助大概念、大单元、大任务的设计,提升了学生深度探究和高阶思维能力。曾受邀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为全国校长作专题报告;先后被表彰为淄博市名师、淄博市学科带头人、淄博市教学能手、淄博市教学设计能手等;出版专著《听,种子在生长》。

半亩方塘一鉴开

付老师所带的班级叫种子班,她说:“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像一粒种子,在广阔的世界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成长为自己最想要的样子,成长为美丽的世界......”这个种子班可不一般。

教室不一般。走进种子班,像进入了一个迷你版的大自然:教室后面是一个宽敞的台阶舞台,上面铺着厚实的绿色地毯,几个孩子正在排练舞台剧;书包橱上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乌龟、金鱼、蚕宝宝、泥鳅等,有的孩子正拿着新鲜的桑叶喂食蚕宝宝;窗台上种植着丰富多彩的植物,辣椒已经变红,黄瓜正在开花,丝瓜已经爬满了整扇窗户,一个男孩正用尺子丈量小丝瓜的长度;墙上贴着各种地图,黑板一角布置着磁吸象棋,图书角中有书籍、模仿、乐高积木......这个教室真是不一般,它像极了《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大巴车……

课堂不一般。上午第二节课,付老师同学生简单交流后,就带着他们来到了操场上。只见学生分组把带的各种各样的零食放在事先踩好的“点”上,有的拿着放大镜一动不动地观察,有的拿起笔不时记录着什么,有的翻阅着手中的绘本......下课了,操场上热闹起来,但是种子班的学生丝毫没有收到影响,继续做着自己的事情。一直到放学铃响起,学生们才恋恋不舍地起身离开。上课不在教室里,在校园里;课堂也不再是固定的40分钟,可长可短。付老师的课堂真的不一般。


老师不一般。付老师的办公桌上摆放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书,仔细看去,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各个学科的都有,我们不禁要问:付老师是教什么的?放学后,一群老师聚到办公室里,迅速展开高效地研讨,但是他们谈论的竟然都不是同一个学科的,我们不禁又问:老师的集体教研竟然不是同一个学科的,她们究竟要干啥?种子班的老师们真是不一般。

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室为什么布置成这样?课堂为什么搬到校园里?不同学科的老师聚在一起能干啥?付老师帮我们解开了疑惑。

付老师介绍,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因为她开发的种子课程,现在的所有布置都与正在实施的动物单元密切相关。付老师认为,学科是分离的,世界是完整的,孩子的生活更是完整的,教育应该在一开始就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世界。比如动物单元,付老师和同事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同的学科中都有和动物相关的内容,但是因为学科本质的不同,更多的是站在自己学科立场上设计,并且在学习时间和学习顺序上是分割的。学生学习结束后,很难对动物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于是,她们就整合语文、科学、道德与法治、美术等学科,重新架构了“动物”整合单元。因为有各学科老师的深入参与,经过重组的动物单元,既确保了学生学科素养的纵向深入提升,又拓宽了学生探究动物的广度,符合学生对动物的认知规律。

种子课程有三大特点,付老师用三多三少来形容。

一是学生主动探究多,闷坐教室少。基于大概念的大单元设计,精心选择了大量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源,把学生从单一的教材中解放出来。在这个课程中,学生到动物园观察记录动物的生活习性,在教室里亲自养殖蚕宝宝,于校园的角角落落寻找西瓜虫以探求它们的居住环境特点......学生们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这个世界,探究这个世界存在的奥秘,并用绘画、写作、表演等方式表达他们的认知,这样的认知是端坐教室的孩子无法获取的。

二是主动思维多,被动接受少。学生用接近一天的时间,观察、记录蚂蚁吃的食物,用自己的方式绘制数据统计图,通过分析推理得出蚂蚁喜欢吃甜食的结论;他们阅读了《动物吃什么》的绘本,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组实验,用矿泉水瓶模拟小鸡的胃,放进馒头碎屑和小石子,向别人证明了小鸡吃小石子的原因;他们在放学的路上,会在路上观察一只天牛,痴迷到忘了回家......课程,给与孩子的不再是被动地认读几个汉字,机械地计算几道数学题,他们在这个课程中学会了观察、记录、推理、得出结论,他们获取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三是深度阅读多,无效阅读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付老师从来不会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时间久了,学生们就不问了,他们想方设法寻找、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谈起这个话题,付老师说:“有一次,下课后,几个男孩子迅速聚集到了一起,我们好奇,就凑过去看,他们竟然在阅读拉斯维加斯的企鹅的海报。我问他们想干嘛,他们说最近在研究企鹅,已经阅读了大量书籍,想研究一下这部电影值得看不?”我们经常抱怨学生的阅读太浅薄,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孩子带进大任务情境,只要你给他们合适的任务,他们的阅读会深入得让你惊艳。

酿得百花成蜜厚

从2014年开始,付老师就一直在研究、实践、改进基于大概念的跨学科种子课程。经过这样系统设计的课程,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系统,以大单元、大任务来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践,提升了整个班级的素养。

动物单元进行到一半,付老师进行了一个数据统计,教材中要求识记111个生字,孩子们最少的也识记了300个左右;课标中要求一年级的学生能写完整通顺的3---4句话,他们的学生完成了结构完整、持续时间长的绘本2本;他们还完美地把初中的鼠妇实验搬到一年级,实验过程操作、学生的探究发现让初中老师惊讶。一年的时间,他们班的学生(一年级)发表习作近30篇,累计阅读文章书籍10余万字,外出专业研学、志愿服务6次。付老师说:“重要的不是这个数字的累加,重要的是这样的课程给了每个孩子机会:擅长动手操作,在实验环节你可以大显身手;天性仔细的孩子,你可以让小组的数据统计尽善尽美;男孩子可以发挥推理的长项,女孩子就可以把推理过程记录得清晰明了......这样的课程,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存在感和幸福感,这才是我最想要的。”

这样的课程,不仅孩子们喜欢,家长也不自觉地沉浸其中。睿琦妈妈说:“自从孩子进入种子班,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妈妈,你知道小鸡为什么没有牙齿吗?你知道牛有几个胃吗?蚕宝宝经过多长时间才会做茧?我惊讶:这个小屁孩,怎么会有这么多永远不会枯竭的问题。于是,我和她爸商量,分头抽时间参与到班级活动中,这才发现了不一样的天地。在种子班,孩子们要亲自从蚕卵喂养蚕宝宝到结茧;他们带着专业的数据单到操场上记录蚂蚁的行踪;他们读完了聊斋,还一起到蒲松龄故居去寻访……他们在学习了书本内容的同时,以行走的脚步丈量书里的世界,孩子们的认知更深刻!这些都给我们家长带来学习的动力,促使我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阅读、探究、行走的行列里,喜欢种子班,喜欢这样的课程,我会和孩子一起走更远的路,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课程让家长由教育的旁观者成了教育的参与者、推动者、再次成长者。

课程就像一个催化剂,促进了付玉杰老师的不断成长。她先后两次受邀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行经验介绍,数次到潍坊、青岛、济南、寿光等地进行课程指导,她的研究得到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于维涛主任、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课程处原处长付宜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教学处处长莫景祺、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文军、张斌、毕诗文专家的高度评价。她先后荣获淄博市学科带头人、淄博市教学能手、淄博市名师建设工程人选、淄博市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淄博市教学设计能手、淄博市 “巾帼技能标兵”等荣誉称号;执教省市区评优课、观摩课10余节;主持、参与课题研究6项;发表国家省市级论文近10篇,出版12余万字的专著《听,种子在生长》。

“在种子课程中,我和孩子们、爸爸妈妈们,都像一粒种子一样,在阳光、雨露、狂风、暴雨的真实洗礼中不断成长,成长为自己最想要的样子。我爱孩子们,我爱和孩子们走过的每一天!”从付老师和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中,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幸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