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教基〔2021〕4号)和《山东省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实施方案》,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探索和实施入学适应课程,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生活,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一、学校建立入学适应教育长效机制
1.将幼小衔接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体系
学校高设立专门的幼小衔接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出台保障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施制度,规范管理原则。配备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担任一年级教师,将入学适应课程落实、落细。
作为山东省家庭教育示范学校、淄博市首届优秀家长学校,博山区实验小学有着一批本土化的家庭教育专家团队——德育名师工作室。以工作室骨干讲师为核心,引领一年级授课教师开展案例式幼小衔接课程研讨教学,做好入学适应工作。面向家长开设学前指导课程、入学礼课程、家长开学第一课以及每周三晚开设的订单式家长课程。以生活化的案例与情境引导家长同孩子做好幼小衔接的学习准备、身心准备、社会准备和生活准备。同时学校为一年级各科教学配备优秀教师,研发了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活动课程20课时。涵盖全学科,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为主,利用开学初两周的时间授课,坚持零起点教学,减缓学习坡度,为幼小衔接搭桥铺路。
2.开展小学入学适应教育
从学生层面:新生报到的第一天,从班级和校级两个维度展开新生入学礼教育,教室环境布置活泼有趣,以探究式、体验式的游园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初步熟悉班级、学校的常规,增强成为一名小学生的仪式感。同时,一年级班级开学的前两周不进行文化课授课,专门组织学生的入学适应活动课程,使得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的一日常规。
从家长层面:新生报到的第一天,组织家长版的入学礼教育,由学校专人负责给全体新生家长进行讲解,了解学校、了解小学生一日常规、家庭任务等。沟通学校家校共育共成长的教育理念,认识家庭教育在孩子入学适应中的重要性。
3.组建专业的幼小衔接研究团队
学校有近30位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教师,能够将心理学、教育学和家庭教育进行融合,研究入学适应的常见问题并积极研发相关的学生课程、家长课程。2个课程建构在全国教育创新博览会上进行推广;6个课程被评为淄博市优秀课程。
以学校名师工作室成员为引领,专门组成组成幼小衔接团队。落实双向衔接、联合教研、建构课程、编写手册。连续2年被评为博山区《新生一年级入学适应活动课程》优秀课程资源;开发的校本教材《上学了》被评为博山区优秀校本课程。
4.研发和实践入学适应课程
从家长层面,研发和实践家长版的入学适应课程。新生报到的开设入学礼课程,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如何实现家校共育等理念;第二周的开设家长开学第一课,明确一名新生家长的任务、目标、责任,深刻理解家校共育的内涵;从第三周开始,每周三晚上开设新家长学堂,包括家庭角色、学习兴趣、身心适应、生活能力、人际交往、习惯培养等系列家长课程。
从学生层面,研发以体验、游戏为主的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课程。课程从四个维度16个层面来开展,包括学生的认知(我是小学生了等4课)、情感(我爱学校等4课)、意志(我能早起等4课)、行为(整理书包我最行等4课),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实现幼小衔接,科学适应。
二、与幼儿园实现双向衔接
1.实现与幼儿园的双向衔接
学校主动与区实验幼儿园进行对接,开展专题教研,把“幼小衔接衔什么”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联合教研制度。分别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幼儿、小学生、家长所面临的困惑等,围绕幼儿入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在一年级教学中及时调整,科学衔接。
2.对接幼儿园全面进行入学准备
从孩子层面:与幼儿园双向衔接,一是小学生走进实验幼儿园,与大班孩子分享“我们的小学生活”,解答孩子们心中的小问号;二是入学前让幼儿走进小学校园参观、体验,熟悉小学学校校园、走进教室、体验小学课堂,对小学生活产生向往之情。
从家长层面:德育名师工作室的教师专门研发幼小衔接的课程“孩子入小学,您准备好了吗”,面向幼儿园大班的家长进行授课,讲解入学前幼儿需要做出的身心准备、习惯准备以及能力准备等。
从教师层面:学校新生一年级的老师与幼儿园大班的老师进行联合教研活动,互入课堂听课,一方面了解幼儿园大班孩子、家长及教师的常见问题及困惑,另一方面小学教师介绍孩子入学适应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双边对接,共同研讨如何科学衔接。
幼小衔接,一起向未来。博山区实验小学通过深入开展幼小科学衔接工作,教育资源共享,教师联合教研,在空间、时间、心理诸方面设计一体化的过渡衔接,建构小学入学适应的学生课程体系和家长课程体系。家庭注入了科学幼小衔接的能量,掌握了更多科学育子的知识理念和技能技巧;学生们在游戏化、生活化、综合性的适应课程中平稳过渡,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