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教育局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淄博教育局
> 新闻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产业嵌入专业 企业办在学校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打造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调查与思考

2022-04-2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科 字号:[ ]

编者按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培育则离不开职业院校的支撑。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打造职业教育强市,建设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基地。当前,在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施行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迎来大的发展机遇,我市各职业院校紧紧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趟出了一条有特色、有成效的校企合作办学之路。现将山东轻工职业学院打造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典型经验进行展播,以资借鉴提升,深化产教融合,为我市产业转型提供强大人力资源保障。

校企深度融合 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长期以来,山东轻工职业学院认真学习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坚持走校企混合所有制之路,瞄准区域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力,引企入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专业与产业匹配度,完善“一标杆两骨干三基础”专业群布局,以时尚创意专业群为标杆,以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商贸两个专业群为骨干,以智能制造、医养健康、文化旅游三个专业群为基础,引领高质量发展。

学校前身为1960年成立的山东省丝绸工业学校,纺织品设计、染整技术等专业是学校的起家专业。一方面,赋予传统专业新内涵,与国际一线时尚品牌面料供应商上海赛特丝绸进出口有限公司共建国际时尚学院,集合服装与服饰设计、纺织品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等传统专业,打造特色鲜明、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时尚创意专业群。另一方面,与时俱进新上专业,与国内一流通信技术服务企业嘉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嘉环ICT产业学院,在信息通信技术专业群建设上持续发力,构建了以现代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为主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与山东世博华创动漫传媒公司共建世博动漫学院,培育漫画创作、VR、AR制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与山东网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电子商务专业,助力数字经济新业态。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了专业与区域发展的匹配度,实现了专业建在产业链、需求链上。

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鼓励企业在学校设立工作室、创新基地和实践基地。把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培训内容嵌入课程体系,把行业标准嵌入课程标准,把行业企业文化嵌入素质教育,实现了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快速匹配。

国际时尚学院顺应纺织服装产业“科技、时尚、绿色”转型升级趋势,结合行业对数字化设计人才、“互联网+智能化”应用人才的需求,在条件建设、资源引进、运营管理等方面引入企业元素,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内实操性实训基地,实现产业空间与教学场所相融合、产业内涵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企业运营与教学过程相融合、企业业务与学生实训相融合,加快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数字技术加速向垂直行业渗透,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中,打通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最后一公里”,保证了人才培养针对性和达成度。

嘉环ICT产业学院全系列引入华为课程标准和资源、教师认证体系、考核认证体系,紧密对接产业链,自主二次开发基于工作流程的兼具先进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体系,创新设立了“理论学习—项目实践—理论提升—项目研发”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公司培训、华为认证体系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更注重“工作体验”“做中学”,开设《通信行业职业规划》《通信行业素养》等课程,把企业文化嵌入就业指导课程,实现了学生与企业在心理情感上的“零过渡”,保证了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双方共同负责学生教学和管理工作,企业派驻教师对学生进行电商运营岗位实践指导、技术指导。校企共建电商数字经济产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真实项目,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岗位需求,紧密对接岗位任职、课程实训、项目实践等,提高学生实操技能。

世博动漫学院根据行业需求,以“归零与重塑”“方向与未来”“出发与坚持”三大模块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校企互融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为保障,建设高标准实训室,打造真实工作场景,实行“项目制”教学,基于企业岗位需求实施教学改革,确保了人才培养符合行业所需。

上海赛特公司总裁高庆刚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带来的显著变化是:企业由人才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人才的主动创造者,可针对性整合资源,有的放矢引进企业师资和实际项目,与学校教师一起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与落地,培养出了符合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急需的人才。学校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校企合作使我们及时了解到最前沿的技术,了解到企业设备改造、工艺改进、技术研发等方面的需求,了解到企业运营机制和岗位要求的变化,不断改进培养方案、补充教学资源;同时,也能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真实项目中,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融通互促发展 实现学校企业服务能力三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出了高素质的新一代技能人才,这些人才支撑了企业的发展,学校也不断做大做强,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实现了企业发展、学校发展和服务能力“三个提升”。

最早与学校合作的省人大代表、山东世博华创动漫传媒公司董事长王振华介绍说,2011年与学校合作时企业才刚刚起步,人才短板倒逼企业坚定了与学校合作的信心。合作十多年来,企业成长为国内知名动漫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山东文创行业领军企业,是山东省动漫行业协会会长单位。在校生由2011年的不足30人发展到目前的近千人。这种模式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已在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推广,公司校企合作在校生已超过3000人。世博动漫学院服务我市能力也不断增强,建立了市动漫产业基地,创作20余部原创动漫作品,为50余家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开展员工培训5000余人次、技能鉴定1100余人次、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达到300多项。

嘉环科技教育总监龚文介绍说,通过校企合作,学生综合技能得到迅速提升,一半多的学生在校内已考取了华为中级工程师职业资格,“1+X”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率达到98%,公司项目组提前预定产业学院的学生,目前共有684名毕业生活跃在公司的各个项目组,每年有20余名学生被公司评为优秀实习生,占优秀实习生总数量的40%,其中60余人已走上项目经理等领导岗位。校企合作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与学校合作7年以来,招生人数翻了10倍,公司业务能力增长了30倍。

嘉环ICT产业学院全面开展对社会、企业的服务工作,成立信息通信技术人才培养及研发基地和PVUE考试中心,面向山东及周边区域开展华为培训认证服务,承办华为技术认证研讨交流沙龙,为全国26省市高校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承接山东理工大学、淄博职业学院、威海职业学院等院校学生专业实训服务,参训学生超过300人,团队师生参与了杭州G20峰会通信保障、烟台近海覆盖增强型网络部署等126个项目的建设任务,近年来共培训1000余人、技能鉴定800余人。同时,常年面向我市及周边地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与技术支持,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

嘉环ICT产业学院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现已在湖北文理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淮阴工学院、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推广。人才培养到哪里,企业的业务就拓展到哪里,公司业务爆发式增长到30多亿元。目前,校企双方已续订协议,公司首期投入4000万元与学校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产业学院。

学校所有校企合作专业在服务区域发展方面都卓有建树。电商专业与山东毛豆科技网络有限公司共建京东(中国)特产·淄博馆,挖掘我市猕猴桃、苹果等数十种产品,共同整合78个品牌、上线447款产品,月销售额50余万元。多次开展各类助农公益直播,联合开展了“淄博在崛起·鲁力助农”系列农产品推广网络公益直播活动3次,直播观看人数累计超过8万;助力中国(淄博)第二届国际食品展暨进出口商品展览会,20余名师生进驻平台实践当主播,为家乡产品代言。成立乡村振兴学院,为沂源县石桥镇错石村的农民销售地瓜,帮助沂源县下黄安村销售苹果。

校企双方利用学校废弃的锅炉房和实训丝织车间改建成1960丝绸文化创意园,集设计制作、艺术展陈、时尚走秀、旅游研学、文创展示功能为一体,围绕丝绸之路、蚕桑文化、齐地丝织物等文化遗产,展示了我市丝绸发展史和工业遗存。校企双方充分发掘丝绸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深刻内涵,开展染撷、鲁绣等公益性培训及中小学生研学游等活动,打造创意园区的文化名片。同时,与上海国际时尚教育中心联合举办品牌秀、时尚论坛等主题活动,举办“时尚大讲堂”,参加和承办“国际时尚周”、创意集市等,为文创产品提供展示交流交易平台,与周村古商城融合互补,把文化园区打造成时尚创意名片,助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了城市时尚气质和文化魅力。

“试水”专业实体 吸纳聚集人才留淄创业

产业提升专业,专业催生企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育高质量人才的同时,也开始了依托专业和人才,试水与企业合办公司,走出了一条产业提升专业、专业催生企业的良性循环之路。

电商专业校企共建了京东(中国)特产·淄博馆,这是京东平台在我市唯一一家市级特产馆。引进伯禹川恒(淄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落户齐鲁数谷,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校外教学点和老师挂职锻炼基地。目前,公司已吸引入驻300余名员工开展工作。

为办好幼儿照护和托育管理专业,学校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1000多平方米的包含婴幼儿保育保健、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营养膳食设计等10余个实训室,引进倍婴之家示范性托育服务中心,借助社会力量共建“专业+公司”实体,打造学校教职工托育中心,推动企业资源和人才培育双向“融入”,推动婴幼儿托育教育和地方产业同频共振。

依托嘉环ICT产业学院的人才优势,嘉环科技全资子公司——山东嘉齐科技有限公司去年8月落户我市。借助嘉环科技技术优势,“嘉齐公司”进行实际性生产任务,承揽嘉环科技全国业务及国内主流设备商等合作伙伴业务,不断将数字化、信息化、系统化、智能化理念和方式引入我市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司年营收预计实现1000万元,提供实习就业岗位100余个,提升留淄就业率6个百分点,实现了以专业引产业落地,以产业促人才留淄的初步目标。去年,我省公示了2021年度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名单,学校与嘉环科技共建的智能信息通信(ICT)公共实训基地榜上有名,跻身示范类行列,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同时,学校与江苏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由刘韵洁院士担任顾问的“科创中心”,实现“项目+高层次人才+平台+资金”多元共进;与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中国电子劳动学会校企合作促进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华为公司等,筹备成立中国通信与网络职业教育集团并实体化运行。

时尚学院在校企共建1960丝绸文化创意园基础上,双方启动1960高水平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包含1960丝绸文化创意园、时尚创意中心、丝绸艺术中心、服装智造中心、创新创业中心五个组成部分,针对纺织服装产业链“流行趋势—绿色面料设计与开发—时尚创意服装设计—智能化服装生产”,聚焦面料研发、创意设计、智能智造等环节人才需求,建设相配套的实习实践、研发合作、科技服务、培训服务等为一体的产教融合综合基地,实现“作品—产品—商品”转化,孵化自有品牌成长。对接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际会议及行业论坛,落地落户学校;联合中国流行色协会,推动色彩科技工作站落户我市;对接上海时装周组委会,推动“淄博时装周”活动落地;举办1960时尚文化周,打造时尚IP;配合区域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企业和品牌关注我市时尚产业,推动省丝绸面料数字化平台、弋尚西装产业学院、微动3D数字建模孵化基地等校企合作项目落地。山东轻工职业学院走出了一条产业哺育专业、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产业集聚人才、专业培育产业、产业又进一步赋能教育的路子,且不断由小到大、曲折中发展、螺旋形上升、循环往复,最终走向了良性循环。该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成功探索给了我们深刻启发。

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关键取决于校企双方负责人的视野格局、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必须站在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高度和视野来看待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职业院校要“主动对接”地方现代产业,行业企业要“主动参与”职业教育,二者合一才是“产教融合”。合作双方都要换位思考,学校不仅要从专业建设的角度考虑怎样从企业获得教书育人、教学科研所需的资源,更要关注企业利益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高效技术服务,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而非负担和包袱;要深度思考,专业如何赋能产业,促进企业的发展。在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方面,更要敢于创新,实现企业办学的主导权。作为合作主体的企业要具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目光,勇于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要从人才的被动接受者、使用者,转变为人才的主动创造者、培养者。不仅要相信,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竞争力,而且要深信,专业赋能产业,人才在哪里,企业的业务就拓展到哪里,企业就发展到哪里。产教融合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要淬炼铁一般的责任担当,认准方向驰而不息接续奋斗,对着问题干,迎着困难上,在创新创造中引领潮流,追求卓越、久久为功,只有这样,才能蹚出一条路来,打造具有淄博特色的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

人才是招商的软实力。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而言,更需要以火一般的奋斗激情,支持产教融合。有了人才这一智力资源、高校这一梧桐树作保障,一定会招来企业这个“金凤凰”必须聚焦与我市高校合作的行业领军企业,凝心聚力、靶向施策,推动“双招双引”工作提质增效,不断提高毕业生留淄率。

《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在全国统筹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企业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第二十二条明确提出:打造信息服务平台,鼓励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市场化、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依托平台汇聚区域和行业人才供需、校企合作、项目研发、技术服务等各类供求信息,向各类主体提供精准化产教融合信息发布、检索、推荐和增值服务。尽管嘉环ICT产业学院“试水”在我市设立实体组织才刚刚起步,但有理由相信:不仅能把其打造成人才培养的摇篮,更能把其打造成市场化、专业化、开放共享的ICT行业产教融合基地。不仅是嘉环ICT产业学院及其合作伙伴,学校的国际时尚学院和其合作伙伴,也具备了打造产教融合基地的基础。同样,驻淄高校中还有许多校企合作的产业学院,要持续提高服务水平,满腔热情地支持学校和其合作伙伴打造产教融合基地,走出一条以产业提升教育、以专业催生企业的良性循环之路,推动我市由产教融合、校城融合进而向产城融合城市迈进,再造淄博走在前列的高光时刻。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