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9月,市教育工会在师德建设月期间组织开展了“喜迎二十大 师德铸师魂”师德征文评选活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踊跃投稿,从立足岗位践师德、抓根一线育人才、喜看教育新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讲述我市广大教师爱党爱国、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的教育故事。现展播师德征文特等奖作品以飨读者:
《用师爱引领孩子走过幸福童年》
淄川区北关小学 朱连仲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会越分越多,就是爱。走进孩子心灵深处,用师爱引领孩子走过幸福童年,是我三十多年从教生涯的真情感悟。
一、活动育人,润德修身
活动,是班级文化构建的故事元素,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有效辅助手段。一个班集体,只有好活动,才会有活力。我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让活动丰盈孩子们的心灵,陪伴他们健康成长。我精心筹划、认真组织了各种活动: 认识种子,这是生命世代相传的小精灵;认识野菜,在自然中感受土地风物,了解药食同用价值,学习生活本领;学习种植,懂得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春分竖蛋,让节气知识更有趣味;丰收节“晒秋”班会,季节变得多彩,劳动让人欣悦。除此之外,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都有各样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投入其中,沉浸式感受民族传统精神的浸润。
疫情过后,国家倡导地摊经济。我组织孩子们到体育场附近开展“红领巾地摊”活动。孩子们亲身体验了一节德育、美育、劳动教育、财商教育综合课程。体验挫折,懂得坚强;体验碰壁,懂得坚持;体验艰难,懂得感恩;体验生活,懂得生命。文章《“红领巾地摊”开张了》被淄博市党政媒体《淄博日报》刊登后,又于2020年10月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主管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刊《辅导员》转载。
八一建军节,我们到“华野整军纪念碑”前寻访革命英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追寻红色记忆,感悟初心使命》刊登在2020年8月1日的《淄博晚报》上。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老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学习强国”是同学们最喜爱的资源平台。晨读时我带着孩子们读新闻、看时事,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我们定期交流“总书记的一周”,追随他的脚步,为党的二十大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热烈欢呼;我们为《功勋》中的名人事迹感慨万千;我们读懂了《长津湖》中志愿军战士坚定的信仰和英勇不屈的力量,明白了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和担当。
知晓国情,热爱家乡。我还经常带学生去“淄川博物馆”“淄川图书馆”等地开展研学活动,真人真事真情境让孩子们体味到先人的不易,文化的传承,人间的真情,从小知责任懂肩扛,我辈当自强。
二、经典浸润,文化引领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中国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说过:“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合乎人的自然成长阶段的。小孩子实际上不需要多讲,应该利用他们记忆力强的优势,让他们多背诵,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会诗词的人,有内涵、有格调。”
屈指算来,我还有3年就退休,但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我们彼此陪伴成长的岁月。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我便开启了诗词文化知识之旅,根据孩子的记忆特点,由易到难,分门别类,五言到七言,唐诗到宋词,从诗经到毛泽东诗词……分期分批指导背诵。疫情期间,我坚持每天通过钉钉视频指导小组背诵,居家网课,更是抽出时间分门别类整理了14本适合小学阶段孩子们阅读的传统文化读本。这个暑假,我带领学生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诗礼世界,诵读《诗经》。学生在诵读中领会蕴含在《诗经》中的风雅浪漫、家国天下、风土人情,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也为以后更高层次的求学做好知识储备。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师之爱生,较父母更甚。我多方筹措,设计多样奖品,带动鼓励他们的学习热情。有时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七八成新的玩具、文具。有时是我买的《中国诗词大会》的书籍。有一次,我委托一位知名的书法家为孩子们写了专属定制的“奖状”。这期间,我们相继举办了“有情有义读古诗”“我是小诗人”等各种比赛。一个个“状元”“榜眼”“探花”的桂冠,让孩子们如获至宝、更添诗性。久久为功,五年级毕业时,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够背过近400首诗词。孩子们崇敬诗词大家,欣赏书法意趣,感受诗词之美,这其中的收获和感触,是我和学生共享的人生乐事。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给孩子们推荐适合他们读的《诗经》内容,发给他们录音,让他们以各种方式趣读。没想到山东省图书馆恰好举办诗经诵读活动,我班谭雅心和李易谦在淄川区海选中分别斩获第一二名,以遥遥领先的分数晋升到市级参加比赛。孩子们的成就感和才气在边读边玩、边玩边读的过程中呈正螺旋上升。学习之乐,莫过于此,其味妙不可言。
三、与心对话,用爱连接
“遇见你们,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福”。这是去年六一儿童节,我赠送给班里所有同学的飞盘折扇中写的最多的一句题词。陪孩子们一起长大的日子,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说过一句话:学生或许记不住当年你曾教给他的知识,但你对他的关怀和爱,却让他刻骨铭心。这种关爱,既关乎心灵,又关乎衣食。
毕业之际的万种不舍,是所有毕业班老师共同的体会。想到那句老话“人在异乡,味在故乡”,临别之际,我炸了油条,做了手抓饼……这些“妈妈的味道”让孩子们激动万分。孩子们送给我一个自制的六面魔方,每一面都写满了“我们都喜欢朱老师”。孩子们说: 老师,不管你怎样转,怎样打乱,我们始终都会转出“我们都喜欢朱老师”!拿着这个魔方,我泪流满面。是何等用心、何等有心,何等苦心,才做出一个如此别致的礼物。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爱,在真情中传递,爱就是对爱最好的回答。
有一个单亲妈妈照顾不上孩子,我就经常给孩子带早饭,孩子妈妈亲手写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她在信中说:孩子从心里称呼您“老师妈妈”,无论从给孩子买早餐,还是为了孩子能按时上网课您给孩子买的闹钟,都折射出您的善良和您作为一名教师崇高的素养。孩子太幸运,能遇到您!
网课期间,班里有3名同学因为种种原因,总不能按时上课。我就送他们每人1个闹钟,因为可同时定位3个时段,又是老师送的礼物,孩子们很喜欢,从此以后每天的网课,再也没有迟到缺席。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领悟到:优秀的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站在班级的C位,让每个孩子的在校生活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这是我一直提醒自己的事。
批阅孩子的作文,只要文中有可取之处,我便会悉心修改,积极往外投稿。《齐鲁少年》《当代小学生》《创新作文》《齐鲁晚报》《淄博日报》《淄川工作》都曾留下孩子的大名,这是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看到《学生 家长 社会》征集刊物封面画,我马上在班级开始搜集,就有两名同学的画作分别被该刊物确定为今年八月份建军节和十月份国庆节的封面画。一次偶然的留心,孩子的画作登上省级刊物封面,为这两个学生的闪光定格。
班里有个学习并不突出的孩子,有一次,在收到班长分享给他的自制小饼干时,随口说了一句:班长带给我们的饼干是一种幸福的味道。我马上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署上他的名字,并在外面画了一个心形,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地鼓励他:就冲你这情商,将来一定是个大诗人!班里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此刻,获得肯定的他心里也一定在闪闪发亮。
有人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让孩子成长为一名幸运的人、幸福的人,为以后的人生筑下坚实的地基,自觉责任重大。心里眼里,看到的都是孩子的渴望与需求;心心念念,为孩子创造一切成长成才的机会。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愿永怀一颗赤子之心,携带爱的雨露,俯身耕耘,不竞声华,陪伴孩子走好人生的这段幸福之路。
如果有人能说:朱老师就是一个专门为教育而生的老师,将是对我最大的褒奖,此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