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9月,市教育工会在师德建设月期间组织开展了“喜迎二十大 师德铸师魂”师德征文评选活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踊跃投稿,从立足岗位践师德、抓根一线育人才、喜看教育新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讲述我市广大教师爱党爱国、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的教育故事。现展播师德征文特等奖作品以飨读者:
《做学生心灵的“守护神”》
淄博第十八中学 张宇清
我是一位从教41年,有着27年班主任工作经历的老教师,工作中遇到过许许多多的“问题学生”。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频繁的考试、竞赛,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都可能造成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面对父母离异或关爱缺失的困扰,很多学生会焦虑不安,忧虑重重;在家长“望子成龙”、老师“盼铁成钢”的高期望值下,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面对学习生活中的不如意,学生的自信心会受到挫伤。他们由于在学习、行为等方面表现不如人意,经常会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和指责,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成为“问题学生”。作为班主任,有责任也有义务当好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医生”,做学生心灵的“守护神”。
接下来,我和大家分享我和三个“问题学生”的小故事。
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学生转学,大家司空见惯,但转班却极为罕见。从教四十年的我也只遇到过一次。2003级,我担任3班和5班的数学课,并兼任3班的班主任。初四上学期,校长亲自找我谈话,要把5班的小A转到我们3班。我考虑到这样会影响和同事的关系,没有答应。但校长的态度却很坚决,必须接受,并和我详细说明了原因。在转班前,这个同学和班主任及同学间的矛盾没有及时化解,慢慢地形成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曾经多次有过自杀的行为。小A的父母都是市直机关的领导,但对孩子的痛苦却无能为力。万般无奈之下才向学校申请把孩子转到我们班,这是孩子发出的请求。最终我还是答应了。
小A来到我们班后,我特意安排他以前在竞赛辅导中关系较好的同学和他同位(他俩都是学校数学竞赛辅导班的学员,都曾在省数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课间负责主动和他聊天。班级活动也有意邀请他一同参加,使他尽快地融入这个新的集体。我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以讨论问题为名和他谈心,慢慢地他才向我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原来,他与原班主任的矛盾由来已久,再加上班里的同学都疏远他,在班里他找不到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几乎天天都生活在噩梦中。后来这种不良情绪越来越严重,甚至一走进教学楼心中就会有一种莫明的恐惧,更不敢走进原来的教室。几次想自杀都没有成功。他刚来我们班时,脖子上还留着一道上吊留下的暗红色痕迹。
在办公室,老师们经常会见到学生的母亲为了孩子而泪流满面的场景。可这次,小A的爸爸,一个中年男人,和我谈起孩子的时候,竟然不顾及市政府领导的身份,多次失声痛哭。说一年多来,一家人已经被孩子折腾得焦头烂额。也曾多次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从淄博到济南又到北京,光病历就有十几厘米厚。但孩子对此却很反感,抵触情绪非常大。我就利用个人关系找到我原来的同事,一位富有经验的心理辅导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和他聊天,帮他排解心中的烦恼。有时他因病不能到校上课,我就到他家里去给他补课,并利用这个机会和他谈心。慢慢地,他终于恢复了自信,并顺利地参加了中考、高考,现在已经从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并参加了工作。当看到孩子阳光的笑脸,我的心稍稍得到慰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而总由个别特殊学生往往严重缺乏自信,甚至有严重的自卑,他们的心灵极其敏感,可能在你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做的一个动作就已经伤害了他们。因此,我们要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消除这种自卑,多一点表扬,少一点责骂。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平等相待,真正把学生当成知心的朋友,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这样,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告诉你,才会向你敞开心扉,倾吐心中的郁闷和不快。
拭去孩子心灵的尘埃
2007年,初一的第一学期。教导处“失物招领处”收到一个学生的钱包,是我们班一位女生小B的,里面有一千多元钱。为了慎重起见,张主任通过钱包里的电话信息确认了失主,并找到了这位女生的母亲,把钱包还给了孩子的家长。但这件事情并没有结束,我开始调查钱的来历。后来经多方证实,钱是这位女生从父母那里偷来的。原来小B的父母都在桓台,只有她和奶奶住在张店。由于从小就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奶奶又从来不给她零花钱,所以她从小就养成了从父母钱包里偷钱和说谎的毛病,从开始的几块钱到五十、一百甚至上千,有时候被父母发现了,就只有等待挨打。当了解到这些情况,我承诺给她保密,因为我知道这种消息被泄露的危害。我多次和她谈心,肯定她优点的同时也对她一些偷钱、说谎等不良行为进行了严厉地批评。
第二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恰好是小B的生日。我就邀请了她在班里的两个好朋友,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小餐厅共同为她庆祝生日,小B非常激动。过了一段时间,小B给了我一本她小学的日记,她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只有在这本日记里,才有真正的自我,我不会让任何人看这本日记的……从三年级开始,原来的我已经不复存在。我开始伪装自己……在我心里亲情已经破碎,我的心已变得冰冷……父母很少给我打电话,但我每天都在渴望父母的电话。我讨厌每天都在渴望和失望中度过”、“上了初中,我对友情依旧是那么渴望,可对亲情却是那样冷漠。我每次以学奥数的名义从父母那里骗到钱,与朋友吃喝玩乐,可纸是包不住火的,谎言终究被揭穿了。我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毒打和叹息。而张老师却耐心地给我讲道理,与我沟通,我和父母从没有像跟张老师那样,平等地交流过,就连见面的次数也少得可怜。我当时想,为什么我的爸爸不能像张老师这样呢?”
我看到小B的日记后很受感动,就给她回了一封简短的书信。信是这样写的:谢谢你的坦诚与信任。一本精美的日记,珍藏着一颗受伤的心灵。虽然内容不多,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你渴望友情、渴望理解、渴望信任的心情。这种渴望是你渐渐长大、渐渐成熟的标志,证明你长大了。你是一个很优秀也很可爱的女孩,老师很喜欢你,不仅仅因为看了你的日记。在班里你有很好的朋友,这种友谊是极其珍贵的,要倍加珍惜。友谊来自彼此的信任与理解。我理解你的处境,长期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使你对父母产生了很深的误解。可在我与你父母的交流中得知,父母是很爱你的。只是他们工作太忙,又不善于表达,才造成今天的局面。老师很看重你的这份理解与信任,也会分外珍惜的。从此,你会多一份父爱,多一份友情与亲情。
在与小B的交谈中,我还了解到,她从来不把桓台父母的家当做自己的家,因为在桓台的家里还有一位小弟弟。她说“我觉得我在家里就是个多余的人,没人关心没人爱。”她说只有通过偷钱的方式表达心里的愤怒,吸引父母的注意。于是,我多次与她的父母进行沟通,希望家长能给孩子多一些关爱。后来,她的妈妈已经带着弟弟来张店和她住在一起了。从此,小B像变了个人似的,班级活动非常积极地参加,出板报、演节目,每天都协助卫生委员给同学们测量体温(因为疫情),到处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学习成绩也进步很快。她还经常帮助班级那些有困难的同学。看着小B幸福的笑脸,我就觉得每天的天气都是睛朗的,哪怕阴霾的天气也会觉得是阳光灿烂的。
在大家的班主任生涯中,肯定会遇到一些类似学生偷东西之类的恶作剧,不知不觉老师们也就变成了“福尔摩斯”。能否“破案”考验着老师们的智慧,但如何对待这些被抓的学生,却拷问着我们的良心。台湾著名学者李坤崇教授有段话对我的触动极大:“教师是学生的沙漠甘泉或狂风暴雨,教师是学生的守护神或摧残者,这全在教师的一念之间。”我相信,每个孩子的心都是水晶般透明和纯洁的,只是有时候它们也难免蒙上尘埃,作为教师要小心地拭去尘埃,还心灵以纯洁,并小心地呵护,不让它们被尘埃再次玷污。千万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对待它们,当它们破碎的时候,老师的心也会被撕裂得很痛……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小C是我们班的一位男生,初二下半学期,自从在体育课上打篮球受伤之后,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经常莫名其妙地怀疑自己被身边的东西砸了脑袋。以至于不敢打篮球、乒乓球,不敢上体育课,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幻觉,感觉身边的梯子会突然倒下来砸到自己。为此他感到非常痛苦,总是怀疑自己在体育课打篮球的时候,被篮球砸坏了脑袋,经常请假在家休息,学习成绩也每况愈下。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痛苦万分。于是我就主动向市教育局的心理辅导师翟兆博老师请教,原来小C患上了轻微的强迫症。这是一种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性障碍。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面对这一特殊情况,我一方面建议家长尽快找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咨询,一方面向校长汇报并请示处理方案。在专家的建议下,家长决定和孩子去山东省青少年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病院)住院治疗。孩子住院期间,我一直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关注小C的恢复情况,并及时做好通话记录。由于大家对“精神类疾病”比较敏感,这种事好说不好听。所以,应家长的要求,我对班里的同学和任课教师严格保密,就说孩子是因为骨折住院。考虑到孩子终究要回到班级,这种消息一旦在学生面上泄露,必然会伤害到孩子。令人高兴的是,经过专家的治疗,孩子慢慢恢复了正常。他虽然住院接近半个学期,但并没有影响功课。在中考中竟然以优异的成绩被市实验中学计划内录取。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班主任最大的心愿。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我们不能很潇酒地撇开学生的成绩来谈教育的成功。在优秀生身上,老师们寄托着未来的希望,也品尝着成功的欢乐。然而,“问题学生”的存在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如何对待“问题学生”无时不在拷问着我们的师德。我一直在坚守着这样一条底线,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一个差生因为学习差而中途辍学。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领航人,不仅要做一个“传道授业”的师长,抓好班风建设,更要注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尽力做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及时正确地解决、疏导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做好学生心灵的“守护神”,引领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