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教育局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淄博教育局
> ...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我市2个黄河生态教育优秀案例在山东省新时代黄河文化育人协同推进机制建设研讨会暨优秀主题课程展示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2022-11-2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字号:[ ]

11月27日,山东省新时代黄河文化育人协同推进机制建设研讨会暨优秀主题课程展示交流会通过在线方式召开。会上,市教科所推报的淄博柳泉中学聂隽老师的《黄河下游古村落地理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和临淄区齐陵一中张强老师《初中语文黄河主题文化课程构建与实施》2个案例(全省共7个案例进行分享)被推荐做展示交流,受到与会专家一致好评。全市基础教育科研人员、省“黄河生态教育优秀案例”主持人及参与人员等共500余人在线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主题为“推动黄河文化育人协同机制建设,强化优秀主题课程引领功能”,会议主要围绕黄河文化时代育人价值及其路径探索、黄河文化育人协同推进机制建设、黄河文化育人主题课程开发实践等议题展开。

齐鲁师范学院刘德增教授和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李文军研究员分别进行了主旨发言。刘德增教授分别从史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齐鲁文化等方面做了精彩的报告。李文军研究员以《新时代黄河文化育人课程基本办法》为主题,从黄河文化课程的时代背景、课程地位、课程结构和新时代黄河文化课程实施等四个方面进行阐释,为规范、迭代构建黄河文化课程育人机制提供了理论指引。

我市2位老师的分享,向全省展示了协同推进黄河流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淄博方案”和“淄博路径”。淄博柳泉中学聂隽老师从问题的提出、课程开发与实践、分析与讨论等三个方面作了案例介绍。该案例依托我市25个国家传统村落,以周边地区的古村落为研学基地,开发设计了25个优秀研学课程,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视角挖掘适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弥补了学生缺乏实践,对地理知识理解困难的局限,另一方面,不拘泥于学科,而是从研学真实情境出发,有效融合生物、历史、政治、化学等学科,设计学习内容,使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保护古村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还深入了解了黄河流域灿烂的历史文化,利于增强其保护黄河生态环境,传承黄河文化的社会责任感。临淄区齐陵一中张强老师以《初中语文黄河主题文化课程构建与实施》为题,从课程研发历程和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反思推进等方面进行了汇报交流。张老师通过整合教材中黄河元素,采取“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实地调研+社会实践”的叠加互动推进方法和任务群的研究思路,将《壶口瀑布》《安塞腰鼓》《红星照耀中国》《平凡的世界》《习作:家乡的风俗》《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等与黄河文化地域资源进行有机融合,探索形成了以语文学科为轴心的黄河文化课程育人模式。



淄博柳泉中学聂隽老师带学生通过水土流失实验考察山区古村落生态环境

 

版话齐文化:临淄区齐陵一中学生在用版画拓印齐文化诗词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是实现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下一步,我市将以省教育教学黄河专项课题和黄河生态教育优秀案例为抓手,继续挖掘黄河文化育人价值,不断探索黄河文化与各学科协同育人模式,把黄河文化元素多维度融入到不同学科内容中,将“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探求黄河之美”融入到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中,努力构建黄河文化“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全景式立体化融合教学模式,搭建黄河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体系,赋能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王金华 高立平)

 

 全市基础教育教科研人员和中小学骨干教师认真参会学习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