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教育局
教育信息化
当前位置:淄博教育局
> 站群 > 直属单位 >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

淄博市“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实验区工作简报6月份

2021-06-3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字号:[ ]


淄博市“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实验区


工作简报


【2021年6月】

 

一、周村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周村区以淄博市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创建为契机,教育信息化总体思路就是“一四五三”。

“一”,就是要咬定一个目标:

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活力多彩高质量的周村教育。

“四”,就是要立足四大优势:

优势一,工作基础扎实。2009年以来,我区先后承办过首届中国信息化领导力高峰论坛等多个有重要影响的会议并作经验介绍。今年在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淄博市工作推进会上、山东省教育学会年会上分别作了区域信息化案例分享。6月21-22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将在我区召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经验交流会,我区将进行现场展示和经验交流。

优势二,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分管区长任组长的智慧教育建设领导小组,把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写入区“十四五”规划和区政府工作报告。累计投入1.2亿元,建成区中小学创客活动中心、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校带宽升级至千兆,所有中小学创建为淄博市数字化校园。

优势三,发展难题有效破解。采取“财政投一块、学校筹一块、社会捐一块”方式,为全区初中学校配备平板2600余台,解决了学生学习终端配备难题。

优势四,推进机制不断优化。电教站归并到教研室,由教研室统领教学与教育信息化工作,破解了电教教研两张皮问题。在职称评聘和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评选中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必要条件,调动全体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一周一调度、两周一视导、一月一展示,系统推进,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五”,就是要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育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理念、育人方式、评价方式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教体局负责全区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制订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加强督查指导和评估评价。

三是坚持校长主抓。落实教育信息化校长第一责任人职责,形成协调一致、全员参与的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机制。

四是坚持系统推进。整合各方力量,加强区域、校际、家校合作,形成上下联动、内外结合、一体化推进的区域教育信息化运行机制。

五是坚持教研支撑。教研员带头上信息化教学示范课,与一线教师共同开展一体化的“培—教—研—训”,全面做好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实践研究。

“三”,就是要实现三项变革

一是聚焦环境变革,打造智慧教育生态体系。为全区24所学校投入6600余万元,建成周村智慧教育大平台,智慧校园建设覆盖全部学校,普及教师和学生网络空间,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实现智慧教育转段升级。

二是聚焦教学变革,打造“互联网+教育”教与学新模式。组建教体局、校长、教研员、教师、学生、家长6方组成的区域信息化推进共同体,依托名校、名师、学生3个空间,形成线上线下区域一体化融合的“631”信息化育人体系;出台智慧教学学科评价标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研究,发挥联合体、共同体、名校、名师作用,实现跨区域、跨学校常态化在线教学,推动城乡学校均衡发展。

三是聚焦管理变革,推进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依托周村区智慧教育大平台,建立数据分析中心,利用数据助力教学、管理、决策,实现育人过程智慧化、学校管理精准化、教育服务个性化、决策评价科学化,形成智慧教育周村经验、周村品牌。

二、临淄区激活智慧教育新引擎,跑出优质均衡加速度

临淄区将以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创建为统领,坚持“育人为本、融合创新、系统推进”原则,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构建“三三三”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助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

抓好“三个先行”,筑牢智慧教育“软硬件”

一是抓设施先行,促进转段升级。全区共有67所学校、1500个教学班,目前所有学校全部实现数字化校园、所有教学班级均配备交互式多媒体设备。下一步,将持续升级信息化基础设施,打造融合三个课堂、智慧校园等功能于一体的教育专网,实现全面支持IPV6、主干带宽升级至万兆,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直连到校。

二是抓理念先行,强化专家引领。进一步加深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合作,借助专家力量深化新课程改革理论研究,探索教育教学流程再造。进一步深化智慧教学研究,落实中小学首席信息官培养及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依托已经立项的2项国家级课题,持续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水平。

三是抓规划先行,完善顶层设计。在制定《临淄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临淄区智慧校园建设试点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规划,梳理形成创建工作清单,完善创建工作机制,分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创建任务落地落实。

打造“三个体系”,激活智慧教育“新引擎”

一是打造智慧教学应用体系。整合建设“临淄区智慧教学应用平台”,面向学校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推动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面向“互联网+”的教师能力提升,助力教师专业发展;面向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推动大数据在精准教学和有效评价方面的应用,形成教、学、测、评、管、研的大教学新生态,实现教学流程再造、课堂生态重塑、评价体系重建。

二是打造城乡共育联动体系。建设完善“三个课堂”应用管理一体化平台,全力提升“三个课堂”软硬件配备标准,健全“三个课堂”组织运行机制,加强“三个课堂”统筹管理,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监测、评价的闭环系统,实现城乡共同备课、教研、教学,推动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普惠共享。

三是打造现代教育治理体系。采取“一体化平台+大数据支撑+全方位应用”模式,建成集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于一体的区域教育综合治理平台。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监测评价精准化、宏观决策科学化。

落实“三个保障”,用好智慧教育“助推器”

一是落实“三个领导小组”保障。坚持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落实市智慧教育方案,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智慧教育示范区”专项领导小组和“智慧教育示范区”专项工作推进小组,统筹完善区县创建方案,创新性推进一体化建设。

二是落实“三项管理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制度保障体系,制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应用方案、信息技术与教育治理融合创新工作方案、临淄区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方案,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走深走实。

三是落实“三级经费投入”保障。将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列入区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建立“政府为主、学校为辅、适当吸收社会资金”的投入机制,计划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用于智慧教育示范区一体化建设,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通过创建工作,解决面临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典型问题,形成可借鉴、可应用、可推广的经验和成果,真正发挥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