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我市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级评估全覆盖
从2012年到2016年,深耕“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区)”创建,五载春秋、念念不忘,接续跟进、终得回响,全市提前一年整建制完成创建任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呈现县域高位均衡。
2017年,教育部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直指教育发展的国家标准,“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创建路径清晰可见。
从“基本”到“优质”,更加聚焦“公平、质量”。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4方面31项指标,既定义了义务教育发展新坐标,又渗透着“全面发展的理念更鲜明、标准化建设程度更高、教师队伍更强、人民群众更满意”的时代内涵。
对照指标,反观我市:全市36处“大校额”学校,266所学校音乐美术教室面积不达标,74所学校生均校舍面积不达标,91所学校生均运动场地面积不达标;农村薄弱学校骨干教师、艺体专任教师配备不足;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未参与基本均衡创建,存在较多突出问题……

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
——以时间换空间,坚持“五位统筹、十措并举”,优质均衡创建全市同步启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总结“基本均衡”创建经验,坚持以创建时间换取发展空间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发挥“五位统筹、十措并举”创建机制的优势,以最大的决心、最实的举措、最高的要求,确立了“全市整体推进、各区县同步启动、分类分批创建”新机制。2017年底,临淄、张店(含高新区)、淄川、桓台等4个较早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认定区县制定创建方案的同时,高青、周村(含文昌湖区和原经开区)、沂源、博山等4个区县也同步启动创建工作,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2018年初,五区三县全部召开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创建动员会。各区县对照问题短板制定“大校额”化解、教学仪器设备购置、音美专用教室建设、骨干教师培养、艺体专任教师招聘等专项工作方案,全面落实“一校一案”,全面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

——以统筹促推进,剑指“人钱地”重难点要素,聚力化解“大校额、大班额”瓶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将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把关键指标的全年任务分解到月,纳入市委“民生社会建设率先突破”考核和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结合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统筹推进“人钱地”等重点难点问题,一方面抓学校建设,突破“大校额”瓶颈,将学校建设和内配同步规划、压茬进行,将师资配备和培训同步推进、持续优化,确保学校新建一所达标一所;一方面抓管理使用,提升教育内涵品质,聚焦公平和质量两大主题,加快形成区县创建文化特色。三年来,全市累计投入53.22亿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教学设施配备,其中:投资46.42亿元,规划新建改扩建学校101处,已投入使用90处,新增学位5.5万余个,化解“评估办法”规定的“大班额”班级1541个、“大校额”学校13所,制约优质均衡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突破。


——以考核促落实,推行“一案两清单”,确保市域协同推进。建立考核推进机制,坚持“月调度、季考核、年度评估”制度,每月召开优质均衡创建评议会,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报,并实行末位约谈,强化考核激励。激发区县创建积极性,形成了区县之间相互交流借鉴、比学赶超的工作格局。推动过程中,结合各区县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实际,不断优化创建考核推进机制。2020年,按照增值性评价理念,既注重区县间横向比较评价,也注重对区县工作推进和发展增量的考核评价,组织各区县制定“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按照项目化管理、清单式推进的工作模式,实现过程性工作可考核、可追溯。逐区县审定形成“年度推进方案和“重点工作分月推进表”“月度重点工作一览表”两张清单。通过抓好“一案两清单”的落实,全面掌握了区县工作底数,实现了市区教育督导部门的思想统一;形成了“全市一盘棋、整体系统提升,智慧众筹、分工协作,分类施治、重点突破”的创建路径,保障了市域整体推进。
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
——坚持数据赋能,先行先试,实施“智慧督导”,优质均衡创建插上“信息化”翅膀。传统的创建工作模式下,调度汇总数据耗时长、县域发展水平无法实时监测、现场督导反馈不详实、督促整改跟进不及时。先后投入110万元于2018年建成的教育督导信息管理平台助力创建,质效显著提升。利用“优质均衡发展监测系统”组织各区县对照“31项指标”逐校实地核验,定期更新数据,及时校正“优质均衡发展监测系统”数据,即时呈现所有学校各项指标数据和区县差异系数,为针对问题调整考核指标、实施精准创建提供基础信息,实现了对区县创建工作和问题整改的系统推进、精准施策。开展网上评估,为实地核查提供问题诊断,区县利用平台上传指标数据及佐证材料,评估专家利用网评问诊发现疑点,在实地核查时重点对问题进行核验,提升了“督要害、导瓶颈”的工作效果。监督、指导各区县对平台数据所反映出的问题归因进行分析,有效实现了对区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过程性诊断和适时跟进指导。

——坚持精准创建,聚焦瓶颈,开展分层培训,持续提升创建专业水准。每年组织督学、督导工作人员和学校管理干部等参加督学培训,直面权威专家,直击创建核心问题,明确创建工作思路和实地评估标准,指导各区县规范建设县、校两级创建工作档案。2019年,全国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专家、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专家吴绍宗受邀到有关区县现场诊断指导,并对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人员做专家讲座;浙江省海盐县教育局督导科督学陈国明应邀解读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评价指标,对海盐县创建情况、国家认定评估程序及迎检工作做全面介绍;淄川区举全区之力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系统推进学校文化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内涵提升工程,率先接受省级预评估;市教育局在临淄区、淄川区召开创建工作现场会,引导区县互学互鉴、全面提升创建水平。高青县自主编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指导手册》,全面规范创建流程要素、指标内容要求、档案建设标准,以创建规范化促进创建工作精细化。

——坚持流程再造,强化引领,优化督导评估方案,实现市级督导评估全覆盖。2019年,教育部在浙江海盐县启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市教育局借鉴国家评估认定实地核查做法,优化评估流程、细化评估内容,科学组织市级实地督导评估。在2020年度对沂源县、博山区的评估中,增加了课程及教研专家、教育质量评价专家,评估工作时间由一天变为两天,重点考察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和教学质量等教育内涵发展情况。采取推门听课、访谈交流等形式随机抽取核查义务教育学校23所,听评课59节,利用“平板+APP”向被抽查学校即时反馈,向区县政府反馈问题及整改意见,督促区县政府完成1所山区学校多年未收尾的校园道路硬化工程。


志之所趋 无远勿届
——始终把落实区县政府主体责任,凝聚创建合力,作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根本保证,系统施治、久久为功。各区县成立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创建工作。张店、淄川、桓台等区县强化责任落实,建立部门、镇办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合力推动学校建设、教育资源配置等关键问题化解的良好局面。博山区成立了教体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及义务段学校校长参与的工作专班,沂源县采取的教育部门基教科牵头抓创建推动、教育督导机构抓督导评估的运行机制,大大提升区县创建水平。

——始终把深化教育改革,建设一流教师队伍,作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担当作为、矢志创新。百年大计,教育为先。高质量教师队伍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力量。张店区创新教师招聘,增设217个编制,为解决大班额问题设立了中小学教师临时周转编制用户110个,用于解决专任教师短缺问题。周村区实施“双名”工程,加大名师名校长培养力度。临淄区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远航、引航、启航“三航工程”,建立 22 个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加快优秀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沂源县设立临时周转编制专户386个,按照班师比为农村偏远学校核定教职工数891个;同时,为承担示范、偏远、寄宿、育龄妇女较多的中小学按照5%的比例核增编制226个,优化了师资队伍。

——始终把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起点和终点,同心志远、聚力攻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以“课程体系”为依托,重视德育、劳动教育,市教育局制定了包括德育课程、学科渗透课程等22个学科在内的中小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意见。张店区依托100余种校本课程,1356个学生社团,300余项社团课程,游泳、击剑、滑冰、航空等20余项区域共享课程,构建起立体课程大菜单。淄川区累计投入1300余万元,打造了红色文化、聊斋文化、陶瓷文化等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高青县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47所学校美丽校园工程建设,实现了“最好的地块办教育、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地方是校园”。临淄区以新基础教育试验引领教育教学改革,成立“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开发齐文化+”劳动教育课程,研发《临淄区中小学生家务劳动指南》,劳动教育成为全国先进典型。

截至目前,在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提档升级基础上,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网络多媒体教室数量等18项可量化指标全部达标,实现塑胶操场全覆盖。淄川区、博山区、周村区、临淄区、桓台县、高青县等6个区县已全部化解小学45人以上、初中50人以上“大班额”。周村区、高青县“大校额”化解在即。全市“校校达标”“项项达标”比例显著提升。教育部网站先后4次宣传推介我市创建经验。历经3年分3批完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创建市级评估后,全市义务教育将走向“重硬件更重软件”“重指标合格更重群众满意”、教育品质加快提升、区县教育特色进一步形成的新阶段。

2020年12月28日,省教育厅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实施方案》,明确“通过努力,争取我省在国家首批认定中有所突破;2022年,10%的县通过国家评估认定;2025年,30% 的县通过国家评估认定;2030年,确保85%、力争100%的县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工作目标。
教育公平,是永恒的追求。
质量提升,是没有终点的赛跑。
推动教育现代化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让公平优质的旗帜在淄博大地高高飘扬,纵使栉风沐雨、沟壑万千,教育督导人也将躬身局内、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