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互联网”赋能优质均衡发展
桓台县教育和体育局
一、案例主题
深化“互联网+教育”,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全贯通,推进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全覆盖,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城乡教育质量共同提高。
二、背景与起因
时至今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到2.0阶段,从技术平台的搭建、应用的普及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模式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了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高两全一大”的发展目标。“三全”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即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一大”即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三、做法与经过
桓台县按照《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的目标任务,大力推进“教育+互联网”实施,以信息化赋能教育发展,搭建全覆盖的县域教育信息化平台、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力教育管理改革、促进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县中小学尤其是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如起凤小学、荆家中学、陈庄中学等在信息化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促进了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互联网”赋能作用得到彰显。
(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
桓台县教育和体育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局等5部门联合出台了《桓台县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桓台县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对县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做了顶层设计。投资300余万元在全市各区县率先建成了桓台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了原来的“一师一优课平台”,“教学大师资源库”“桓台教育云”和“桓台县网络教研交互教学系统”平台的功能。全县所有中小学都通过新上设备,提高网络带宽,全县95%的学校创建为市级数字化校园,所有学校全部实现了远程教育全覆盖。
(二)推进融合创新应用
县教体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县学科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的通知》,截至2020年3月,桓台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对接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800多万件课程资源,遴选整合了300多万件各省市资源,编制了县内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1200多节优质教学课例,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学校,惠及全县4000多教师,50000多名学生。信息化的融合创新应用,农村师生和城里师生一样,都能获取优质学习资源,有力的促进了农村薄弱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桓台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开展网络教研、网络公开课、作业优化设计提供了硬件基础。县教研室选派骨干教师做主讲人,全县相关学科教师参与远程互动网络教研,用城区优质师资带动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相比原先的教研活动,网络教研节省了教师路途时间,突破了教师参与人数的限制,教研活动送到了最偏远学校的每位教师的办公桌上。现在每年开展网络教研150多次。县教研室将作业删减整合、分层优化,然后通过平台推送给全县学科教师,教师二次优化后使用发给学生。一方面控制了作业量,减轻了学生负担,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类型、数量、难度的作业,做到了个性化教学。全县所有中小学都实现了优化作业设计,促进了均衡发展。
(三)完善信息化“教学测评管”管理
以教学、学习、测验、评价和管理五个方面为着力点,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将分析数据在一定范围、一定权限内做到学校、师生、社会、家庭查询或者共享。全县教育一盘棋,共性问题统一施策,特殊问题个性解决。县域或者学校的教育管理决策更加科学精准高效。
1.“教+互联网”。基于互联网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平板电脑进入课堂,桓台县课堂教学“12345”工程与信息技术创新融合,构建了桓台特色的“一对一智慧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师利用系统推送题目或者是学生扫描二维码进行练习,系统自动判断,生成分析报告。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确保课堂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以上教学模式的应用,使我县的课堂教学走在了全市前列。在2019年淄博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桓台县共有56节课获市级优课一等奖,占全市近五分之一。
2.“学+互联网”。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了智能终端的配备与应用,推进基于网络+终端的个性化高效学习。目前全县有桓台县实验中、起风小学、荆家中学等23所学校的107个班级开展“一对一智慧教学”。在疫情期间,县教体局下发了《关于做好延期开学期间全县中小学生远程学习教育服务工作的通知》,各中小学因校施策,利用腾讯会议系统、微信、钉钉等APP,开展录播、直播授课、在线答疑、网上提交批改作业、网上考试阅卷等教学活动,保障了全县5万多名中小学生高质量参加在线学习。
3.“测+互联网”。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中小学优化作业设计机制,客观题作业完成即出答案,立即纠错,主观题答案可以拍照上传,教师随时批阅,集中问题第二天讲评。初步形成了智能环境下的作业设计、布置、评改、效果反馈和质量跟踪机制。
4.“评+互联网”。利用平台,一方面完善了全县教育满意度测评内容、技术平台和数据挖掘分析,实现对教育的精准指导。另一方面开发了全县教学大数据质量分析系统,所有学生都建立了电子成长档案,为每个教师、学生提供了教学诊断、自我评价的准确资料。学生成绩的变化曲线、知识能力的缺陷都能得到诊断和暴露,从而更精准地指导教学和学生的查摆整改。
5.“管+互联网”。以“教育管理+互联网”评价项目应用为引领,在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家校共育等方面的运用,实现了教育管理的智能化。推进了“德育+互联网”“家庭教育+互联网”,完善了家校沟通云平台,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全员互通互联,育人无缝衔接,实现了行政管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促进了教育质量提升。
(四)推进人工智能学校建设
在“教育+互联网”理念引领下,以“基于云架构、大数据”的信息化人工智能学校建设为目标,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的工作思路,在全县进行推广。各学校从硬件配置、软件提升、实施应用等方面,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学校建设。高标准配备了创客中心、科技馆等功能教室,使师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实现与高科技接轨。从科研到教学、从工作到生活、从校内到校外初步实现了智能化。如桓台一中附属学校的智慧校园系统,从校园门禁控制、师生考勤管理、课堂教学监控、图书借阅管理、后勤维修服务等实现了智能化,提高了学校管理效率。桓台一中附属学校、桓台县第二小学、桓台县实验小学、桓台县城南学校等4所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学校。
四、积极开展创客教育
全县各学校都成立了创客项目工作小组,负责信息化支持下创客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积极组织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NOC大赛)。组织教师参加全国NOC大赛中的班主任信息化技能评优、数字化学习工具评优、智慧课堂名师优课展评等,组织学生参加机器人、编程、无人机、电脑绘画等。在2019年7月举行的第十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中我县教师获得优异成绩,共获NOC特等奖5个(特等奖全国一共28个),全国一等奖32个,参赛成绩位居全市第二。我县创客教育的项目、师资、教材等方面渐成体系,形成了特色项目。如世纪中学的航模代表全省参加全国的航模比赛,桓台一中附属学校的机器臂编程,城南学校和实验学校的机器人编程,桓台一中的微视频创作,桓台二中的漫画创作,世纪中学、实验小学东校和田庄中心小学的电脑绘画,马桥实验学校的FEG智能车,桓台二小、起凤小学和后孙小学的编程猫,陈庄小学的3D打印设计等开展得有声有色,很多项目走在了全市前列。在2019年9月举行的山东省创客大赛中,我县学生取得了3个省一等奖,5个省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创客教育切实起到了“发展教师、成就学生、创建名校”的效果。
五、成效与启示
1.顶层设计是基础。依据上级文件精神,县里相继出台了《桓台县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桓台县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广推介“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机制实施方案》、《“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全县学科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的通知》等十几个相关的文件,用于指导规范教育信息化建设。
2.提高认识是关键。对于教育信息化应用,教师、家长、学生都存在不同观点。应该提高认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不可逆的工程,只能向前发展,不能退步。
3.融合应用是核心。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各类系统的融合应用,才能实现“教育+互联网”的智慧化管理,才能真正提升教师能力和学生综合素养,
4.经费支持是保障。尤其对农村学校,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供教育信息化必需的经费保障,才能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