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2012年,我市启动了每年一届的中小学生读书节,以“让阅读成为习惯、让阅读改变人生”为基本理念,以“让淄博的每一个孩子爱上阅读,让淄博的每一个孩子学会阅读,让淄博的每一个孩子养成阅读习惯,让淄博的每一个孩子终身阅读”为目标,按照“校校有方案、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总体要求,坚持边阅读、边思考、边创作,全市中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本届读书节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推进全科阅读,培育时代新人”为主题,立足于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和习惯,促进全面发展,不断创新丰富读书形式和内容,坚持必读书目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相结合、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相结合、阅读与创作相结合,促进读书和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扎实推进全科阅读,促进读书活动与德育工作有机融合,发挥主题阅读活动的育人功能,中小学读书节活动品牌日益完善,人人爱读、乐享悦读的良好读书氛围日渐浓厚。为全面展示全市中小学读书节活动成果,即日起,将在市教育局官方网站分类展出部分读书节活动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交流。
全科阅读—语文学科执教《昆虫记》经验成果
周村二中数学教师 蹇照骏
《昆虫记》 是一部文学散文式的生物自然科学读物。 它历时 35年,全书 400 余万字,共 10 卷,每卷包含若干篇,共有 220 余篇,每篇都详细、生动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 它是法布尔通过对昆虫的生活习俗、昆虫的种族生息繁衍、昆虫的喜怒哀乐、昆虫本能灵性智能直觉、面对自然环境及同类异类所进行的生存斗争、猎食活动等方面的观察,作出的真实记录。 作者始终把昆虫作为“人”来对待并进行描绘,在对昆虫的科学研究论述中, 充满了人性的气息,洋溢着知识趣味的美感。 他怀着父母对子女一样的爱心,记录了昆虫的自然生命过程,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敬畏与赞美。
值得一提的是,法布尔写的《昆虫记》记录昆虫世界的方法多种多样,尤其是在蜘蛛的几何学一节中,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了蜘蛛结网的过程。
蜘蛛网是一种简单而有咩的自然造物,那结满露珠的王在晨曦的照射下散射着光辉,沁人心脾,令人陶醉!法布尔用数学知识与生物知识结合,完美的表现出了蜘蛛网中的几何学。
在描写蛛网中,法布尔首先运用线段和角的等分概念写出蜘蛛网的神秘之处,蜘蛛在安置辐的时候,我们只见它想各个方向乱跳,似乎航务规则,但是这种无规则的工作的结果是造成一个规则而美丽的网,像教堂中的玫瑰一般,即使他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
蜘蛛网中体现的一个重要的数学知识就是对数螺线,法布尔在这一节中运用蜘蛛网的构造生动的描述了这一重要的数学概念的基本性质:
1、在螺线与半径的交点处画切线,则切线与半径所形成的角都相等,这就是为什么对数螺线也称等角螺线的原因。
2、螺线截半径所得的各线段长,一次成等比数列,螺线按几何比率增大,其对数螺线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3、当蛛网缠绕将近完结时,它的尺寸会发生变化,但这不是对数螺线的形状。
4、如果一条螺线形式的线,从它位于中心处的端点逐渐揭开,同时永远使线保持一种紧绷的状态,那线的端头在解开时将形成一条对数螺线。
5、类似于螺线的蛛网,既经济又规则地充满了空间,他不仅强韧而且花用的材料最少。
此外,法布尔还从算理上分析了对数螺线,引用几何学家对曲线的进一步研究,家乡曲线在一根无限长的直线上滚动,那么他的焦点将要划出的轨迹是垂曲线。这要用一个很复杂的代数式来表示。如果用数字来表示的话,这个数字的值约等于这样一串数字:1/1+1/1*2+1/1*2*3+1/1*2*3*4+……的和。这就是在对数里面经常用的e,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同时,法布尔还引用蜗牛与鹦鹉螺对对数螺线进一步解释说明。
法布尔运用对昆虫的生动形象的描写,向我们阐释了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姻、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万物的赞美之情。
全科阅读—语文学科执教《昆虫记》经验成果
周村二中语文教师 王慧
《昆虫记》出自于法国作家法布尔的笔下,这部书记录了昆虫的真实生活,这部书不仅详细地记录了生物学家法布尔的研究成果,更记载着痴迷于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生活状况等等。法布尔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和散文的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作者观察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
《昆虫记》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进行阅读学习,可以节取《昆虫记》的部分精彩片段,通过圈点批注的方式进行赏读,从而加深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把体会作者运用全面细致的观察、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拟人化的手法以及散文式的语言表达事物的写作方法作为学习的重点。
学生阅读《昆虫记》,使其认识人和大自然的万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学习法布尔作为一名文学家和科学家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重点,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第一、 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导读里《昆虫记》的节选——《蟋蟀的乐器》,默读《蟋蟀的乐器》,边读边划出富有文学性的语句以及能体现法布尔精神的语句。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生动形象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真理的追求及对生命的挚爱。
第二、 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昆虫记》的各个章节,并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分享阅读过程中学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昆虫,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角度,各种动词、形容词的巧妙运用等角度说一说各种昆虫的特点。
第三、 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潜能。阅读《昆虫记》能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但这也仅停留在对文章的体验感受层面,高层次的阅读是将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熟练掌握,并且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可以出示昆虫图片,或者其他动植物的图片,再或者播放一段动物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其特征,然后结合《昆虫记》中的修辞手法和生动形象的描写,写300至400字的小短文,并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展示,在写作和展示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创作,必定能加深对《昆虫记》这部书的理解,领悟到法布尔这位生物学家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人文精神。并且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四、 为了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可以采取一些别出心裁的阅读方法,比如通过节取的部分片段,仔细读,反复读,让学生想象文章描绘的昆虫的样子,并且将昆虫画出来,制作成昆虫名片,小组交流分享。
新课标多处提到“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昆虫记》正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浸染、审美熏陶的好机会。因此,在《昆虫记》名著导读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文本的挖掘,在读中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思考、延伸,进而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全科阅读—生物学科执教《昆虫记》经验成果
周村二中生物教师 赵倩
生物是合作、观察、探究为一体的学习。通过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良好的生物科学素质。教师在教学中能为学生制定有效的观察目的、选择合理的观察内容、运用科学的观察方式,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尽心深入的观察,而在观察之后教师还引导学生对所观察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
《昆虫记》这本书中关于螳螂的介绍主要集中于“打猎”、“它的巢”两部分。“多年以前,在古希腊时期,这种昆虫叫做螳螂,或先知者。农夫们看见它半身直起,立在太阳灼烧的青草上,态度很庄严,宽阔的、轻纱般的薄翼,如面膜似的拖曳着,前腿形状如臂,伸向半空,好像是在祈祷,在无知识的农夫看来,它好像是一个女尼,所以后来,就有人称呼它为祈祷的螳螂了。”学生根据书中的介绍,观察螳螂的挂图,认识这一动物的外形特点:螳螂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较小;复眼突出,大而透亮,在两眼之间有3个小点即单眼;触角细长。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轻柔,遮住身体全部为覆翅,后翅比前翅要薄,伸展开呈现扇状,休息时收敛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前足锋利发达善于捕捉,中、后足适于步行,但有时前足也会用来保持平衡。学生通过小组之间合作学习,观察螳螂的外形,观察结束后,各小组借助挂图介绍螳螂的外形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它的外形特点了然于心。
“螳螂在攻击蝗虫的时候,也是首先重重地、不留情面地击打对方的颈部。受了一顿狂轰乱炸的痛捶之后,再加上先前万分的恐惧,蝗虫的运转能力逐渐下降,动作慢慢地迟缓下来。也许是已经被打蒙了的原因吧。这种办法既有效又非常的实用。螳螂就是利用这种办法,屡屡取得战斗的胜利。”螳螂的捕猎水平了得,学生仅仅从《昆虫记》这本书中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模拟实验,观察螳螂的打猎过程;观看视频清晰的认识整个打猎过程。从点到面的观察这一动物的生活习性。
“螳螂的巢,大小约有一两寸长,不足一寸宽。巢的颜色是金黄色的,样子很像一粒麦子。这种巢是由一种泡沫很多的物质做成的。但是,不久以后,这种多沫的物质就逐渐变成固体了,而且慢慢地变硬了。如果燃烧一下这种物质,便会产生出一种像燃烧丝质品一样的气味儿。螳螂巢的形状各不相同。这主要是因为巢所附着的地点不同,因而巢随着地形的变化而变化,会有不同形状的巢存在。但是,不管巢的形状多么干变万化,它的表面总是凸起的。这一点是不变的。”螳螂的发育经过了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学生对于这一生殖方式很陌生,学生通过书中的介绍,进行实验,亲自观察螳螂的发育过程,并做好实验的记录,这样通过亲自观察学生们对这一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螳螂的直接认识,加上《昆虫记》中书本的详实介绍,从形态结构到生活习性进行观察,让学生们对生物学科有了更浓厚的兴趣,课后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全面了解螳螂。通过学习构建了学生们对动物乃至整个世界的观察活动的模式。
全科阅读—美术学科执教《昆虫记》经验成果
周村二中美术教师 陈静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昆虫记》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作者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昆虫记》从美术学科的角度进行阅读学习,我主要从新课程标准中设定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以《大孔雀蝶》这一章节为例,主要活动方法如下:
根据文章中对大孔雀蝶的描述:它是欧洲最大的蝴蝶,穿着栗色天鹅绒外衣,系着白色皮毛领带。翅膀上满是灰白相间的斑点,一条淡白色之字形线条穿过其间,线条周边呈烟灰白,翅膀中央有一个圆形斑点,宛如一只黑色的大眼睛,瞳仁中闪烁着黑色、白色、栗色、鸡冠花红色的呈彩虹状的变幻莫测的色彩。通过文章中这样丰富细致的描述,引导学生有意图地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以及形式原理,选择传统媒介和新媒材,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具体活动建议:
1、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对昆虫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描绘。2、在活动过程中,巩固之前学过的透视、色彩、构图、比例等知识,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3、可选择自己喜欢的速写、水彩画、国画、卡通、版画等多种表现方法,进行绘画练习。
4、学习雕、刻、塑等方法,创作泥塑昆虫小模型。
拓展活动:1、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运用相机、摄像机等媒介,进行摄影表现活动。2、通过阅读了解大孔雀蝶的生活习性,创作大孔雀蝶由毛虫蜕变成蝴蝶的连环画或动画作品。
新课标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昆虫记》这本著作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同时兼具人文精神,人性与虫性交融,知识、趣味、美感、思想相得益彰,在美术创作方面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去发现、表现昆虫世界的美,去用心感悟《昆虫记》,让绘画的艺术与文学的色彩在全学科学生阅读活动中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