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2012年,我市启动了每年一届的中小学生读书节,以“让阅读成为习惯、让阅读改变人生”为基本理念,以“让淄博的每一个孩子爱上阅读,让淄博的每一个孩子学会阅读,让淄博的每一个孩子养成阅读习惯,让淄博的每一个孩子终身阅读”为目标,按照“校校有方案、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总体要求,坚持边阅读、边思考、边创作,全市中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本届读书节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推进全科阅读,培育时代新人”为主题,立足于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和习惯,促进全面发展,不断创新丰富读书形式和内容,坚持必读书目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相结合、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相结合、阅读与创作相结合,促进读书和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扎实推进全科阅读,促进读书活动与德育工作有机融合,发挥主题阅读活动的育人功能,中小学读书节活动品牌日益完善,人人爱读、乐享悦读的良好读书氛围日渐浓厚。为全面展示全市中小学读书节活动成果,即日起,将在市教育局官方网站分类展出部分读书节活动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交流。
红楼一梦终成空
——读《红楼梦》有感
淄博六中2017级18班 杜雯钰
张爱玲曾说:“人生有三恨: 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
《红楼梦》最初的作者曹雪芹并未将此书完结,在八十回写成后他便与世长辞,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遗憾。虽然我们无法得知曹雪芹先生笔下的贾府之后会发生些什么,但我们仍可追寻着高鹗先生的笔迹,去探索这红楼一梦。
在我看来,《红楼梦》一书有两条主干线索,一是贾府的兴衰历程,二是宝黛的前世今生,凄美爱情。
顺着第一条线索看去,最初的贾府,世代为官,人丁兴旺,正如贾雨村所说:“若论起来,寒族人丁却不少。自东汉贾复以来,支派繁盛,各省皆有,谁能逐细考查。”宁荣两府凭借着祖上留下的基业和自身的管理,衣食无忧,享尽荣华富贵。
两府中的老爷公子们,多在朝为官,姑娘们也都颇具闺秀风范,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甚至会读书作诗。荣国府中的元春更是贵为宫中妃子,后为迎接其省亲,筑造了奢靡优美的大观园。大观园也见证了荣国府兴盛时的美好时代。
若说这样一个华贵的家族,怎会之后沦落到家产被抄,人口渐稀,家人天天以泪洗面呢?
这促使贾府一步步走向衰败的原因,细想来的确不少。
一来是贾府在建造大观园时,大兴土木,花费了太多银两,且在各种宴请宾客的场合也都安排得奢侈至极。荣国府的财政方面多由王熙凤贾琏二人掌管,而那王熙凤又是个贪财弄权之人,私自在外发放高利贷,日积月累,贾府进少出多,自然会一日不如一日。
二来贾府是官宦大族,凭借着自己的身份,总会做些滥用职权之事,凡是家人亲戚,只要在外犯了事的,必会动用自己的人际关系,用钱打发了事。就拿王夫人的外甥薛蟠来说,这一个“呆霸王”不知在外惹了多少事,总会被强压下去,以保其周全。如此一来,官官相护,弄得风气也渐渐不好。
更有甚者,如贾珍贾蓉等人,贪图享乐,极好女色,甚至做出不合伦理之事,家风不正。府中的下人私下也并不和睦,经常小吵小闹,瞧不起这个,看不上那个。各小厮婆子也经常聚众赌博,不理职务。正是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了。
再者贾府众人既要平息官司,少不得要得罪些人,王熙凤的行事风格和对下人的态度也让众人恼火。下人们内心怨言颇深,哪肯诚信做事,不过只是面子上的工作而已。
且说贾府遭遇抄家,是贾赦贪污而致,贾珍也有强占民女之罪,为官而不清,为官而不德。正应了那句: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宝玉是贾母的命根子,心头肉,从小在女儿堆里长大,厌恶读书。贾母的宠爱反成为了他躲避贾政打骂的工具和借口,他父亲一动怒先想到的就是让人去回贾母,之后仍是旧性不改。由此可知贾府中的各位公子也并未受到严格管教,贾琏贾蓉等人自不必提。
这一个个事件终究造就了通向贾府衰败的路。后来先是秦可卿去世,后来迎春嫁给了一个淫暴的夫君,元春去世,贾府被抄家,贾赦贾珍等离家,探春远嫁,林黛玉因知宝玉迎娶了宝钗气绝而亡,贾母和王熙凤相继离世,妙玉被劫,惜春出家,宝玉中举后也出了家,留下宝钗母子。史湘云嫁了如意郎君却未料到其如此短命,袭人、巧姐各许了人家。有了这一番教训,贾府中余下的人便认真料理起家务来,贾府最终才得以再昌盛起来。
再顺第二条宝黛凄美爱情这条线索来看,二人是上天注定的孽缘,是最终修不得正果的悲凉命运。
传说黛玉原是那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而宝玉原是赤霞宫神瑛侍者。因神瑛侍者的照料,绛珠草才得以久延岁月。后神瑛侍者下凡历劫,绛珠草为报灌溉之恩,便也下世为人,愿用一生所有眼泪来偿还他。
黛玉确是众姊妹中最常掉眼泪的。自小身子便十分娇弱,母亲去世后便来到了贾府。生性多疑,凡事爱多留个心眼,想得总比他人多。引得她落泪的事太多,感慨自己命途多舛时落泪;思念父母家乡时落泪;羡慕他人有所依靠时落泪;意识到自己言行有误时落泪;更令人揪心的,是她在得知宝玉将迎娶宝钗时落泪。
她在宝玉迎娶宝钗的时刻香消玉殒,确应了将一生的眼泪偿还宝玉,便继续去做她的“潇湘妃子”。
二人不能在一起的原因太多太多,在贾母眼中,黛玉身子太弱,或不能长命,且生来心思太多,有些小肚鸡肠,不似宝钗宽容大方。再者薛家王家还有些权势,王夫人更是情愿自己的家族地位牢固,便极力促成二人,在宝玉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了亲,让他白白落了个“负心汉”的名声。宝玉最终也是看破红尘,归去他该去的地方。而他心中所留恋的,自始至终不过一个黛玉。
宝黛的悲剧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旧社会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自由和爱情,他们被困在封建社会的高墙下无法自拔,这是他们二人的悲剧,也是这个社会的悲剧,充满了作者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批判。若是二人能够终成眷属,不知结局是否会有所不同。
宝黛的结局令人感叹,或许对于宝玉来说,丢了黛玉,比丢了那通灵宝玉更令人心痛。
这两条主干线索向世人阐明了多个深刻的道理:落后的封建制度并不会带来好结果,反而害人害己。从前的在朝为官和如今为国效力的各级官员是一个性质的,也都需讲一个“清”字,一个“德”字,一味地放纵只会招致祸患。对晚辈应严加管教,对下属应起好带头作用,做一个正直的人,不可听风就是雨。这些便是贾府带给我们的教训,也是作者想要批判的地方。
《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名著,不仅仅是因其在情节上颇有深意,其语言描写上也是水准一流。各种金银首饰,建筑群体,金碧辉煌,令人神往;各种食物,药方,礼品,描写得清楚精准;各种容貌描写细致至极,将众姑娘描绘得尽态极妍;各种人物轮番出现,人物关系清晰明了;宴会上的座次、节目、酒席一一交代;各种诗词歌赋,酒令,牌匾对联,各种古代典故,经典节目,优美非常,令人惊叹;甚至于神仙所处的天境,作者都可细细描绘,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书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和蔼可亲的贾母,痴情顽皮的宝玉,痴心娇弱的黛玉,聪慧大度的宝钗,泼辣利落的“辣子”王熙凤,精明能干的探春,善良缜密的平儿,温柔识大体的袭人……有了他们,才有了这一场红楼梦。
天下之事自有其定数,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纵观如今大千世界,月仍有阴晴圆缺,人仍有悲欢离合。《红楼梦》写的是人生,我们亦从书中读出了人生。
“红楼一梦终成空,恰如烟柳醉春风。今箫诉与声意切,只缘摒起断肠痛。无怨世俗多烦忧,谁料此生与君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