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2012年,我市启动了每年一届的中小学生读书节,以“让阅读成为习惯、让阅读改变人生”为基本理念,以“让淄博的每一个孩子爱上阅读,让淄博的每一个孩子学会阅读,让淄博的每一个孩子养成阅读习惯,让淄博的每一个孩子终身阅读”为目标,按照“校校有方案、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总体要求,坚持边阅读、边思考、边创作,全市中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本届读书节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推进全科阅读,培育时代新人”为主题,立足于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和习惯,促进全面发展,不断创新丰富读书形式和内容,坚持必读书目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相结合、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相结合、阅读与创作相结合,促进读书和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扎实推进全科阅读,促进读书活动与德育工作有机融合,发挥主题阅读活动的育人功能,中小学读书节活动品牌日益完善,人人爱读、乐享悦读的良好读书氛围日渐浓厚。为全面展示全市中小学读书节活动成果,即日起,将在市教育局官方网站分类展出部分读书节活动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交流。
镜花水月一场梦
——《红楼》恰似一场梦
淄博六中2017级18班 徐丽乔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终镜花水月,梦中人不在。再寻千万遍,终不过白茫一片,好一死食尽鸟投林,落得一片干净。
读《红楼》,最后也不过宽容得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红楼终不过是一群女人的一场戏,戏中女子命运都早被封建礼教塑好,无能为力亦无可奈何,明知无果,明知会头破血流,也只能努力挥舞双手,试图抓住任何可活命的东西,照着剧本一步一步迈进那个深不见底的深渊,无法拒绝。
宿命感的束缚,让一个个如花美人逝去在那黑暗中、被命运缠住脚踝,转身坠入深渊。
红楼里的女子个个都成一段风流。
香菱,“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甄英莲,亦是“真应怜”,书中第一个出场的女性,因霍启(“祸起”)看护不当而被拐走,她是全书金陵十二钗的开端,也是薛府衰落的预兆。她本是被卖给冯渊,中途又被薛蟠抢去。虽其美貌动人,但薛蟠却为此而打伤冯渊,生生地把香菱抢回家,一个书香世家出身的弟子纨绔照张,罔顾人情王法,徒有其名却毫无风骨可言,难担一大世家之名。而香菱,虽身世被移隐,但她那股极清的暗香,使她成为一道刹那风华,迷了人眼。
黛玉,是书中的主角。是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身魂。生得一副好颜色,“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含情目一瞥,勾得人心一慌,笼烟眉微蹙,叫人怜得心颤,腹有旷世诗才,心较比干多一窍,如西子美颜,又如仙人睿智。她看懂别人,看懂世态炎凉,却终难逃一身病躯之累。终难忘,日落时,秋霖脉脉,日渐昏沉,她执笔一词《秋窗风雨》,赠宝玉琉璃绣球灯,光影下,只见她倚窗轻探头,看着宝玉在雨中回院,听雨打芭蕉,清寒透体,不觉又是一副美人图,泪目颤人心。
宝钗,与黛玉一并列于金陵十二钗之首。她出身于那时候的世家之中,从小从未缺过什么。而容貌亦是大气高贵,端庄优雅。她活得像神仙一般,完美。她是一个比神仙黛玉更神仙的女人。黛玉有小脾气,更像活生生的人,而她却一切都完美的不可思议。众人常将黛玉之死归于宝钗与一众推手的身上,怪她们无情、冷漠,钱欲熏天。怪她们心机深沉,狡诈异常,宝钗如此聪睿之人,怎会不知此事一出,宝玉如何,黛玉如何。而若此事传出,天下人又如何。可她还是做了,她选择了瞒着名嫁给宝玉。难道是因为她爱宝玉?大概不是,她就像故事背后的手,推动着故事发展。她理智、冷静,对待宝玉虽尽心却终少几分男女情爱。黛玉的香消玉殒,虽令人意外,却也不意外。在如此世间,抛却出身,单说身体状况,黛玉也绝不会成为当家母的好人选。终其一切,悲剧终归不是因其而起,却也成为世人的诛伐对象,令人略有郁闷。
宝玉,天生一副好皮囊。纨绔不读文章,“古今无能第一,天下不肖无双。”这句话用来描述宝玉,令我费解。从他虽不好读书,但他文采并不差。在一众人中,他的才名让人耳目一新,点头称赞。而就是这样一个从现在看来集天下气运于一身之人却被称为无能,而转念一想,在那时,有才不得官可不就是无能不肖不被世人认可之人,而又沉溺于女儿香,终不被人看重,可就是这样一个这样一个人,为一人疯傻痴狂,为一人喜怒哀乐,满世欢喜难逃那一人笑靥,他有世人难及的愁苦,也有万人难寻的潇洒,他是骄傲狂妄,似有一人叉腰指着色欲迷心的男人一顿臭骂,也似有一人作揖轻笑,“这妹妹我曾见过。”前世为守她而活,今世换她偿你。
……
书中之景,似连环画一般,却总又难以描述她美艳,他倜傥,她为他偿泪,他还她一世癫狂。可封建制度却无情地压他们进了深渊,黛玉卧病在床,无人照料,只有叫八哥的鹦鹉陪伴着。夜月清凉,这喧闹再与其无关,她逝去了,却再难听到八哥那声“宝哥哥来了。”“宝哥哥来了。”……
总是说命运弄人,命运中他们本为一对,却终因封建礼教,而阴阳两隔。
若论对错,错从未有过,也无对可言,若论命运,本信孑孓之人却姻缘未了,若论时代,而那究竟是一个如何的时代,才会成就如此一群独立而又规矩,睿智却又迷茫的女子?
……
《红楼梦》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之巅峰。从“见花是花,见水是水”到“见花不是花,见水不是水”,最后还是“见花是花,见水是水”的最终境界。
世人读红楼,读它风流,读它悲伤,终其一生也仅到达“看红楼不是红楼”的境界,却难到“看红楼还是红楼”的那一步。
《红楼》这样收放自如恰到好处的作品,倚仗的不仅是曹公那高超的写作技巧,亦是代代人的执着与痴恋。
“开篇不谈红楼,读尽诗书也枉然。”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红楼一梦八十回,字字皆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