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2012年,我市启动了每年一届的中小学生读书节,以“让阅读成为习惯、让阅读改变人生”为基本理念,以“让淄博的每一个孩子爱上阅读,让淄博的每一个孩子学会阅读,让淄博的每一个孩子养成阅读习惯,让淄博的每一个孩子终身阅读”为目标,按照“校校有方案、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总体要求,坚持边阅读、边思考、边创作,全市中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本届读书节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推进全科阅读,培育时代新人”为主题,立足于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和习惯,促进全面发展,不断创新丰富读书形式和内容,坚持必读书目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相结合、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相结合、阅读与创作相结合,促进读书和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扎实推进全科阅读,促进读书活动与德育工作有机融合,发挥主题阅读活动的育人功能,中小学读书节活动品牌日益完善,人人爱读、乐享悦读的良好读书氛围日渐浓厚。为全面展示全市中小学读书节活动成果,即日起,将在市教育局官方网站分类展出部分读书节活动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交流。 每一个有雨的晚上 ——读《茱萸之谜》有感 淄川中学2016级17班 徐艺闻 指导老师:高生永 先生去世的时候,天色沉沉的昏暗,似乎是要下雨,然而最终没有落雨。天为余光中先生的文字哭了几回,一次落雨就孕育出新的文字,字里行间涌动着雨丝般深厚而温柔、热烈却克制的感情。而此次,天也无力再唤回这般冷静深沉的诗作,便只能暗着,喑哑着嗓子,低低地望着干颓的大地。 读完这本文集,我去看了这本书的编辑为此书撰写的文章,名为《给文艺的一枝茱萸》。文里说明了出版文集的原因,纪念余光中先生是必有的,更多的是希望先生的遗作能代代相传,颇有家族中名声甚望的老人过了世,孝子孝孙们替他收拾遗物,好让他在族谱里辉煌的感觉。先生出生于重阳,生性爱茱萸,又一生在台北漂泊,心心念念着故乡的重阳时“遍插茱萸少一人”,以茱萸为题再好不过。文集中收录了先生的许多名作,其中好多都曾读过,现在再来细品,只觉得满目沧桑。自己只是将这些篇目从咿呀学语读到似懂非懂,又将它们从似懂非懂读到满腹感叹,十年未到而已,而这字里行间却是一个老人一生的跨度。 八十九年啊,看遍兴衰与沧海桑田,对理想与笔耕却始终如一地热爱,创造那么多文坛的传奇,他本身就是个奇迹。先生的文字,如同俳句一样总能捕捉到瞬间的美感,如同在冷雨中捕捉到一抹温暖的艳光。我最早读先生译著《老人与海》的时候,便体验过海水夹着海腥气扑面而来的感觉,我那时候书读的少,以为所有的译著都是如此,后来才意识到先生的难能可贵。《南方周末》对先生的翻译家身份大加赞赏,因为那个时代的译著大多是用符合英文语言习惯的方式去翻译的。而那时,正是新思潮兴起之时,看译著的人多,渐渐地人们的语言习惯出现了西化,化简为繁,大有英文学坏、中文丢弃的趋势。余光中先生便是对此的反对者,因而他的译著都简捷精炼,语言美便由此而生。先生的译著小心谨慎而又大胆,诗作每每提到故乡,旧事旧时,他就是热情而深厚的。丝丝冷檀香味道的雨,悲歌的舟子,他的故乡是古老的中国,他在雨中撑伞等着的“你”,不知是不是杜甫,亦或是李白。又或是陶渊明,与菊齐名的茱萸,不知先生手持着,要走到盛唐的哪个角落里去。 余光中先生,代表着那一代生于繁华乱世、因时局动荡而不得不离乡外出漂泊到台湾的文人。他在台湾和家乡之间是两难的;在台湾,他是“外省人”;在故乡,他心心念念的古老中国已经不复存在,他虽然有家,也无家可归。在我看来,余光中先生更像是士大夫,或是唐宋的君子文人。他的精神故乡,是依托于家乡的古老大地上,古香古色的诗画中国。先生的一生,大概也可以用茱萸概括:先生曾说它与菊齐名,却始终不如菊花闻名。于是将自己活成了一株茱萸。 他的逝去,当真无处可寻,“遍插茱萸少一人”,能纪念那个时代,那些人的最后的守夜者,也安详睡去了。他的作品,那些他笔耕一辈子的结晶不会睡去,也不会再漂泊无依,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每一个人。它们是可以穿透时空的存在,真正将先生引渡去了他梦中的故乡,与古老的诗歌并在一起。凡人总是碌碌而不知为何而忙,聪明人明白功名不过荒草一堆,宁愿清醒地活,即使生而痛苦。先生清醒了一辈子,想必离开的时候,也会悄悄的走,面带微笑吧。 《茱萸之谜》,是先生那伴着温柔冷雨的一生的回顾。余光中先生并未离开,他借着这些文字而生。那本书,红彤彤的茱萸已经埋下种子,它会复苏、生根、发芽,在每一次有人打开时,在每一个有雨的晚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