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日,《淄博日报》7版,以“芝兰有秀 良工苦心 ”为题,刊发张店教育新闻。图片及文字如下:


张利平在辅导学生
芝兰有秀 良工苦心
——记“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教师张利平
本报记者 崔葳 通讯员 肖玉泉
张利平,生于1967年,中共党员,张店区文苑学校化学高级老师,从教30年来,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等称号,被聘为山东省教师远程培训专家,国培专家。诸多的荣誉,张利平似乎并没有特殊的欣喜。她认为,所有荣耀的背后都是责任,责任所赋予的是自省与担当。“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荣誉就是一个平台,是让每一个行至此的人对人生进行调整,获得继续前行的动力。
近取诸身
一个人总要做事,做事需要态度,支撑张利平能够始终保持着敬业与拼搏的精神状态的因素是,在她的心中,把做事当成了一种修行,与做什么事没有关系。
但是教育有其特殊的要求,一名教师,面对学生,不是只有态度就能达成教育目的的,还要有方法。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成为学生信赖的榜样。”
张利平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来源于内心的实在,人生的问题不是困难太多,而是看不到价值。一名教师的价值,就在于在这个岗位上,是否一直坚持成长而不懈怠,是否具有自强不息的信念而不断自励,是否能有“达则兼济天下”的胸襟而时刻以“穷则独善其身”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所以,张利平的日常生活就成为她检验自己人生信条的实验场。
每日必读,是张利平常年坚守的一项事业。她认为,与大师对话,向圣人求教,是加速个人成长获得人生智慧的良方。她坚持背诵经典,她在《道德经》《论语》《易经》等国学名作中畅游,在《大学》《中庸》乃至《黄帝内经》中感受中国“根”文化的魅力。她认为,“回看”不是倒退,而是追根,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寻找人生哲理,实现一祛浮躁、二定心神、三生希望的生存动力。而这种动力,正是自己有力量正视自己、完善自己的根本。
她说:“一个教育者,需要技能、需要奉献,更需要定力。一个没有定力的老师,如何能成为学生前行的支撑?所以,胜任教师之责,就要有博大的胸襟和悦纳他人的态度。”
每日必思,让张利平保持着安然从容的心态。一名教师,不是知识的容器,更不能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要启动学生怀有兴趣探索未知的灵感。教师不能因“先生”而自傲,要有“向小孩子学习”的态度和心性。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顺应天性,引领方向,才是教师当为之事。
引领的前提是什么?是自我的完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向自然学习,向学生学习,时时保持学习状态,才能应接学生所需,也才能因为“懂得”,而走进学生的内心。
张利平说:“思考,是自我的审视,认识自己,才能体悟他人。思考,就是趋利避害的过程,摒弃经验,走向新的高度。”
此谓“近取诸身”吧。
关联万物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直接产品,课程质量造就教学质量。关于课程,张利平认为,当下对学科的界定过“专”,事实上,没有哪一门学科可以独立存在,因为世界的本质就是万物关联。那么,一门学科如何“关联万物”呢?
身为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受限于现有课程的设置方式,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却应该有自己的发言权。张利平认为,要想建立一门学科的“关联万物”观念,就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其中,让课程散发无处不在的人生智慧,发挥教学的育人功能。
张利平认为,化学教学,不是让学生学会几个化学符号那样简单,更不是通过解决化学问题实现所谓的“造福人类”那样虚幻。化学教学,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孕育于科学之内的人文精神,“关联万物”,就是通过物化的认知,走向内心的丰满。
比如在科学探究中,学生应该建立“善事利器”的程序;在物质研究中,应该明晰“物以类分”的分类观;在深入探索化学反应机理中,建立与环境的联系观;在分析事物内在本质中,应该拥有辩证观等等。格物致知的结果,必然是认识的升华,是“有诸于内,行诸于外”的智慧的生发。内外关联、上下关联,高低关联,万物关联,才有世界的统一与完整,建立学科的“关联万物”体系,是让学生拥有“广角”的重要依托,大视野,造就大思路,培养大写的“人”,当从此行。
针对“辩证观”,她这样表述:
辩证之理是人最高的智慧,通其理必明其魂,生之魂就是明白阴阳并存,所谓“知其雄,守其雌”是也。所以面对物质用途的分析,诸如新材料、温室效应、酸雨等,都要从优和劣、盛和衰、短和长、正和反等两方面进行研讨,经常性地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他们就会自然地学会用两只眼睛看世界。譬如对于自己的生活,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弊端是什么?自己的行为从哪一方面说是积极的,怎样看待其中的不利因素呢?与同学交往,如何扬长避短取自己所需呢?等等。如此,就会在培养学生辩证的分析、辩证的取舍中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他就会知道既然一切事物都是如此,就要遵循事物存在的自然之道,就会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客观、辩证地认识事物乃至自己的成长。
这哪是化学,分明就是哲学吗!
张利平却说:“我并不懂哲学,但是我知道,拥有这些,才能拥有解密生活的密码。”
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张老师,一直想不清楚您究竟是在教化学还是教人生,但是您却常常震撼着我们的心。如果您是碱,我们就是酚酞,正因为有了您,我们的生命才有了色彩。”
是的,让学生的生命充满色彩,正是张利平“关联万物”理念下课程建设的源头。
问学之道
张利平在教学中最关注的是“兴趣”二字。她认为,兴趣,是源发于内的动力,是一切学习的起点和终点。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酷刑,是“厌学”的祸端。
曾经,张利平探索实践过“情境教学”“探究教学”“合作教学”等诸多教学方式,对西方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情感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等多有拜读,也对杜威的“做中学”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进行过对照式实践研究,希冀从中找到解读“兴趣”的法宝。长期探索,她发现,最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是“问——学”。
她说,《易经》蒙卦有云:“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强调的就是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学习是主动求知的过程和结果。学生的“主动”,源于“需求”,不论是精神需求还是物质需求,都是因为“我想要”。而能够表达学生需求的一种方式就是“问题”,以问题为起点的探索,才是发生认知改变、思维形成、真实思考的根本。
如何实施“问——学”呢?
张利平构建了“问学课堂”五环节,分别是“问题启动、问题聚焦、问题探究、问题归纳、问题生发”,以问题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闭合线路。
“所谓的‘闭合’,指的是问与学的不间断性。如果学生能享受‘问——学’的过程,形成思考的习惯,学习怎么可能是件令人厌倦的事?一个人一生都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不就是教育最大的贡献吗?”张利平如是说。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从“问”到“思”,是求知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更是人生阅历积累的过程。此为“育人”之本也!
围绕“问——学”,张利平总结提炼出5个关键词和22个基本教学策略,构成了自己对“问学”课堂的解读模式。
她说,从本质上说,“问——学”不是模式,它是一种教学观念的展现形式。它的根本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是对每一个具有独特生命特质的人的欣赏。
生命,做有生命的教育,就是张利平的教学追求,也是她从事教育三十年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