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教育局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淄博教育局
> 新闻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人民教育》刊发临淄区教育新闻

2017-07-2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临淄区教育局 字号:[ ]

日前,《人民教育》封面、传统文化专辑,分别刊发临淄区第一中学教育新闻,文字及图片如下:

 

 

 

 

从传统中凝练新智

孙正军

编者按:这所学校充分挖掘本地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植入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构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生态。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不同地域之间的自然物候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生态文化,是成就“一方人”的重要因子。学校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挖掘地域文化精华,服务于现代教育,培养有中华民族基因的中国人。

临淄,曾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前后历经800余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现象,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被誉为“地下博物馆”。古齐国霸业、王业的辉煌历史,其兴盛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未随着齐国历史的结束而消弭,而是化作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留给了仍然生活在临淄一方土上的后人。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一中学地处齐国都城——临淄,学校以“站在传统的肩膀上”“从传统中凝炼新智”为发展策略,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优势,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下足功夫,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创建现代学校教育,提升学生的现代素养。

从齐文化风俗基因中凝炼育人目标

风俗是重要的文化积淀。古齐国处于海岱之间,泰山的稳重与大海的广阔对齐人、齐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齐地、齐国因“仁而好生,以仁为俗,好让不争,见利而让,以义为尚”,被称为“君子之国”,仁义礼俗,成为齐俗上源。《史记•货殖列传》中说:“(齐)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是说传统的礼教风俗形成了齐人宽容朴厚、通情达理、足智多谋、好发议论的风气,和乡土家国理念重,不肯游动外流的习俗,具有鲜明的个性。

结合齐文化的这些特质和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初中生的发展需求,临淄区第一中学把“健康个性”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体壮为健,心怡为康”,健康是一个人的身心和谐,健而不康则生困顿,康而不健则难持久。个性是建立在共性基础上的良好个性,对学生而言,重在认知思维的独特性与成长发展的多样性,只有培养起健康个性的认知思维能力,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临淄区第一中学把“健康个性”的思想贯穿于教育管理、课堂教学、社团建设、文化活动等整体教育教学之中,倡导多元,鼓励个性。以学生社团为例,学校按照科学实践、文学艺术、体育健身、公益服务四大类别和学校设立、学生自愿两种组建方式,成立了近百个社团,社团活动以学期为周期,每个学生可以“一以贯之”,也可以多方涉猎。最小的社团是由三个学生自愿组建的“火龙果社团”,她们从南方买来火龙果苗,尝试着温室种植。

创造性转化齐文化元素,构建学校文化价值体系

一所学校的文化主要体现在自己的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体系之中,在耳闻目濡与心领神会中完成着教育与转化。

学校“稷下学宫”北侧的影壁墙上镌刻着大大的金文“齐”字,“像禾麦形,大量种子同时萌发”,契合了教育的本质与追求。学生的很多活动大多以此为背景。

临淄区第一中学的校徽,主体是中国汉字行楷“中”,背景主色调蓝代表天圆,绿色拼音字母“LZ”代表地方,中间红色的阿拉伯数字“1”,代表人,顶天立地。几个不同的元素重组,让大家做一中人、中国人。在中国文化中,“一”和“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一”被赋予万物之始的意思。“一”启示我们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有自己的个性。“中”字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代表不偏、中正的意思,表示一种人生处世的态度,是中华文化的密码。《周易》中讲: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我们用校徽告诉自己,传统文化可以融入到现代教育当中,而且可以给我们新的思想启示与精神鼓舞。寓刚于柔、不偏不倚的“中”字校徽,不仅张挂在校园里,而且影印在教师的备课本、工作档案和学生的《成长的脚印》上,也贴附在学生的校服上,成为学校和师生的重要标识符号,也成为一中人生活、生命标识。

临淄一中学以“敢为人先”为校训,是受太公封齐的启发。《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国。”太公在赴国上任的途中,听到客舍中人“时难而易失”的议论,受到启发的激励,于是半夜整装上路,天将亮时到达封地。此时正赶上“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如果姜太公不抢时机,先到一步,后果不堪设想。“敢为人先”要求我们保持昂扬的精神和饱满的热情,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做最好的自己。

以“自主互助”为校风,是学校传统的传承,让自主互助成为师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为学校、师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品格基石。

以“教学相长”为教风,是受《学记》的启发。《学记》中写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一种双向讨论的教学方式,一种科学民主的研究氛围。

以“探索求真”为学风,是受《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启发,鼓励学生在未知领域探索,在已知领域重新发现,追求客观真理和探索未知世界是探索求真的最高和永恒的目标。

以“学以成人”为学校寄语,是受《论语》和《学记》的启发。《论语》记载:“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学记》中记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可见学习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学校文化是一种无声而有力的教育力量,会对师生产生长远、深刻的影响。临淄区第一中学把齐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形成具有自身特点、深具文化底蕴的学校文化,奠定了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教育潜力。

从齐文化资源的融合中建设齐文化校本课程

学校依托丰厚的齐文化资源,结合初中生特点,重点开发了环境课程、文本课程和活动课程。

一、环境课程,重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建设了以齐文化元素为特征的校园环境,形成了三进深、三主题的传统文化校园结构。

第一进为学校门厅,主要标志为四幅大型浮雕,分别是“人文始祖”“管鲍之交”“孔子问礼”“义圣鲁连”。四个主题都与齐文化有关,如“伏羲兴起于齐地”、“孔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管仲、鲍叔牙、鲁连,都是有史可查的齐国志士先贤。第二进为教学园区,主要标志为“稷下学宫”和日晷。学校把报告厅命名为“稷下学宫”,是对千年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学校的“一中讲坛”在这里定期开播。教学园区中央,矗立着两米多高的日晷,与地理园一起构成了理想的教学现场。第三进为教学后园,主要标志为“闻韶书院”。书院内设“朱子家训室”和“溡阳文社”,布置以明清古式书桌、条凳、屏风,墙壁上张挂着中国最早的学生守则——《弟子职》,书架上陈列着县志、村志、家训等古籍,是体验传统文化、感受古代家风的地方。

二、文本课程,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

学校编写了《稷下人物故事选粹》《徜徉在“齐”味校园》《学以成人》《齐国历史故事》《齐国历史名人》等校本教材,在内容选取上精选有教育意义的人物故事,注重图文并茂,使学生在轻松的阅读当中领略古人雄浑睿智的辩才、执着深沉的情感。

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齐文化素养,让齐文化进入各个学科的“资料库”。如,语文、历史课以《齐风》为主题的经典阅读,通过汉字文化,培养中国象思维;道德与法治课以稷下学为主题,实现了与齐文化、学校文化的有机整合。音乐组、体育组教师多方查找资料,求教专家,开发“齐韶乐舞”和“蹴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风古韵中感受“至善至美”的韶乐和“中和刚健”的蹴鞠。

三、活动课程,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

学校每年举行齐风流韵为主题的“春之韵”大型诗文诵读活动。组织师生到管仲纪念馆、古车马馆、齐国历史博物馆、太公广场等场所,诵诗赋文章、演情景话剧,体验文化精神,感受传统魅力。学生们把齐国历史故事改编成情景剧,把娱乐、体验、教育融合为一体。

学校制定了《临淄一中齐文化体验课程实施方案》:每一个学生在初中四年中,至少要熟练掌握200个齐国成语,10个齐文化故事,表演1个齐文化情景剧,参加一次齐文化主题演讲辩论,把它作为学生完成初中学业、顺利毕业的“额外负担”。

从齐文化价值取向中孕育初中生现代素养

学校从齐文化中重点梳理出了三方面的思想内涵,即“生死利齐的家国情怀”、“隆礼重法的规则意识”和“变革开放的未来眼光”,培养初中生科学、人文的文化基础和责任担当的社会参与能力。

一、生死利齐的家国情怀

齐国贤相管仲认为,一个人的生死应当建立在三个基础上——社稷破败,宗庙灭亡,齐国失去后嗣,也就是整个齐国无以为继了,那么他会为之而死。《晏子春秋》也有类似的记载,共同表达着齐国先人不拘小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局观念。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初中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1.培养家国情怀,从爱家、爱校开始。学校以姓氏文化为题,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姓氏的起源、变迁,寻找本姓氏中的历史名人及其生平与贡献,再由姓氏文化拓展到“寻找家风、家训、家谱”的调查,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自身的血脉史,增强家族凝聚力,更好地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树立“大我”观念。

2.培养家国情怀从尊重传统、了解民俗开始。学生通过办手抄报、写感想,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唤醒共同的民族记忆,激发民族认同感。通过调查本地区的民生民俗,特别是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习俗,用文字、图片(包括手绘图和照片)展现家乡人在语言、生产、生活中的特色。

3.树立责任意识,培养家国情怀。组织学生开展“爱家、爱校、爱社区”活动,从每天干家务、为班级做一件好事、为社区做一次公益活动等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人文情怀等基本素养。克服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观念,积极融入到家庭、学校、社区生活当中,自觉承担相应的义务,维护集体的利益。

二、隆礼重法的规则意识

齐国在国家治理上礼法结合,形成了“隆礼重法”的风格,其特点就是注重规则。

我们重点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1.立足于班级的道德公约,提升初中生遵规守纪的意识。每个班级、级部都成立了“自主互助管理委员会”,制定班级公约,强化自主互助管理。学生从行走、坐立、集合、人际等日常学习生活中懂规则、守规则,争做“谦谦小君子,堂堂小公民”。

2.立足于学习的认知规律,提升初中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校要求教师不断总结学科特点、知识规律与思维特质,注重智慧生成,引导学生探索本质、发现规律。学校在各年级间推行“学长制”,高年级的学生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与帮助。

3.立足于人生的成长规则,提升初中生自我规划的觉悟。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发放《成长的脚印》,让学生记录自己的每一个成长与变化,感受成长的节奏,接受来自同学、老师、家长的督促,落实好班级公约、校规校纪、社会公德,乃至法规法纪,在学习中找方法、循规律,制定好自己的成长规划。

三、变革开放的未来眼光

齐文化是变革开放的文化。学校城阙边的门上,写着《管子·正世》中的名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意思是不要依恋过去,不要局限在今天,要与时代一起变化,要与世俗一起改变。这是与时俱进的最早出处。

1.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学校建设了“空中农场”、“无土栽培室”, 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场所。一年四季里,学生在“空中农场”耕耘、播种和收获玉米、小麦、花生、西红柿、地瓜等粮食和蔬菜,观察生长状态,了解生长习性,培养观察、记录、比较等科学实践品质。

2.培养预测未来的能力。能够预测未来并适应发展,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建设了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的“虚拟空间”和“创客室”,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科技,发挥自由想象力,在未来的天地里遨游,用文字、图画等方式展现自己心目中的未来世界、未来生活。

3.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学校成立了阅读、科普、艺体、心理健康、生活指导“五大中心”,每个中心配备一名主任,负责该中心的活动组织与开展。阅读中心的读书沙龙受到师生的广泛喜爱,把“三经两子一语”(《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管子》《孙子兵法》《论语》)作为教师长期阅读的书目;科普中心的航模、海模等活动使学生在兴趣勃发的同时感受到科技的魅力。艺体中心以身怀一技、幸福自我为宗旨,教授学生艺术、体育技能。心理健康中心积极开展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个体案例三个层面的活动,积极介入学生的健康个性成长。生活指导中心本着“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从做饭、缝衣等日常“俗务”中让学生感受生活,感恩父母。学校还积极开展读书成长、感悟自然、生活科技、走向社会、艺体人生、生涯规划、我爱我家、齐风流韵“八大行动”。

学校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项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相互印证中发挥着教育的功能。临淄区第一中学“从传统中凝炼新智”,以厚重的齐文化为背景,以现代素养为蓝图,勾勒自己的教育梦,成就学生的未来梦!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