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 司法部 全国普法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 |||
|
|||
近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系统规划和科学安排法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原则要求和实施路径,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研究制定了本大纲。 1.《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宪法教育为核心,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 3.青少年法治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是什么? 答:1.小学低年级(1-2年级):认知国家象征及标志。初步建立国家、国籍、公民的概念,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识。2.小学高年级(3-6年级):建立对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权威的初步认知。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简要认知重要民事权利,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定保护;初步理解权利行使规则,树立依法维权意识,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建立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和防范意识。了解制定规则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进一步树立规则意识,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初步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道路交通、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禁毒、食品安全等生活常用法律的基本规则。初步认知未成年人能够理解和常见的违法和犯罪行为及其危害和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初步了解司法制度,了解法院、检察院、律师的功能与作用。知道我国加入的一些重要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3.初中阶段(7-9年级):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了解民事法律活动的基本原则。初步了解政府运行的法治原则,了解治安、道路交通、消防、环境保护、国家安全、公共卫生、教育、税收等公共事务的法律原则,初步形成依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初步了解我国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尊重司法的意识。 4.青少年法治教育高中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是什么? 答:1.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理解法的特征与作用,法治的内涵与精神,初步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同。加深对宪法的地位、功能和价值的认识,明晰宪法原则,深入理解宪法所确立的国家基本制度,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认知,加深对重要法治原则的理解,了解选举制度和重要法律规定,认知法治与民主的关系。了解宪法实施及其监督的程序与机制。2.理解民事活动的基本法律原则和核心概念,了解物权的法律概念与基本规则,树立尊重所有权的观念,进一步了解合同订立与履行的法律规则,深化对诚信原则的认识。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和法律规则。简要了解侵权责任的原则、概念。全面认知家庭、婚姻、教育、劳动、继承等与学生个人成长相关的法律关系。了解保障人权的重要性及其含义,理解法治与权利保障的关系。3.认知民事、行政、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深化守法意识。了解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以及调解、仲裁、行政复议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对正当程序原则的认识,树立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4.了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签署加入儿童权利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等主要国际公约的基本内容。 5.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施途径是什么? 答: (一)学校教育 1.专门课程。法治教育要与德育课程紧密结合,要适时、相应修订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完成本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2.教学方式。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要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并将法治教育内容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育目标之中。3.多学科协同。要在各学科课程中挖掘法治教育因素。4.主题教育。要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党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全过程、全要素开展法治教育。5.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要全面落实依法治校要求,把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落实在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学校章程、相关规章制度,完善学生管理、服务以及权利救济制度,实现环境育人。6.学生自我教育。在法治教育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社会教育 1.社会实践教育。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法治社会实践活动。2.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参与。要广泛组织和动员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建立社会法治教育网络。3.开发利用网络资源。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优质法治教育资源,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立体教育网络。 (三)家庭教育 推动家庭与学校形成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合力。积极引导家长重视家庭美德和家庭文化的建设,成为子女学法、守法、用法的榜样。同时,要发挥学生法治教育对家长的作用,了解家长需求,拓展学校法治教育的影响。 机关党支部 政策法规科 2016年7月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