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5日,《大众日报》15版,以“为农村学校走出困境装上强力引擎”为题,刊登张店区教育新闻,图文如下。

为乡村学校走出困境装上强力引擎
本报记者 王桂本 报通讯员 张桂玲
淄博市张店区沣水镇高炳村的一处小山坡上,是该区最偏远的一处乡村小学——沣水三小。这所学校仅有26名老师,以及来自周边5个村庄的119名学生。像这样全校学生不足400人的小规模学校,在张店区还有10所。
“规模再小,哪怕是只有几个孩子,也应该享有与其他学校一样优质的教育。”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行动中,面对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而出现的这些“麻雀型”学校,张店区教育局局长李纯永认为,“小规模是劣势,但也可以转化为优势。”基于此,今年该区围绕师资配置、课程设计、特色挖掘等供给侧精准发力,为全区小规模学校走出发展困境装上了“强力引擎”。
师资优才会“小而优”
经过不断加大投入,张店区在办学条件等硬件方面已基本实现了“农村城区一个样”,同时在软实力建设方面也加足了马力。通过信息化建设扩大优质资源共享,与城区学校建立协作发展伙伴关系,实施学校发展增值性评估增强办学积极性等措施,达到了为小规模学校“强筋壮骨”的目的。“但仅仅这些还是不够的。师资力量,是决定小规模学校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也是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核心要素。”张店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小规模学校“小而弱”,首先是因为办学理念的落后。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优化校长队伍抓起。张店区从2012年开始对全区农村学校创新实施“业务直管”后,打破行政级别限制,面向全区选派优秀校长到各村小及薄弱学校“掌舵”,为这些学校焕发新生命注入了第一剂“强心针”。从2012年开始,为缩短新教师成长周期,直接为农村及薄弱学校输送优秀人才,张店区创新实施了“优培”机制,即新聘教师先在城区优质学校优培一至两年再返回农村及薄弱学校任教,引进人才先在农村支教两年再返城。至今,已先后有400余名新教师接受优培并返回农村岗位,1000余名城区骨干教师、近百名引进人才到农村及薄弱学校支教,为小规模学校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能量。2016年,张店区再次加大扶弱力度,包括实施农村及薄弱学校教师职称评聘与城区分开评审,对长期在农村及薄弱学校任教的教师予以倾斜,严格落实农村学校特级教师岗位计划等。是否具有在农村及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也将作为评聘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的必备条件。为了达到“让最好的资源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的作用”,该区从2016年暑期开始实施“名师工作室设在农村及薄弱学校”新举措,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区里将拨出专项经费,为设在农村及薄弱学校的每个名师工作室每年拨出工作经费1万元,以三学年为一个工作周期,最终实现“带出一批骨干,影响一所学校”的目标。
大课程铸就“小而美”
方向对了,师资强了,小学校也可以做出“大课程”。走进沣水三小一年级“小蜜蜂”班,年轻教师栾美玲正在上一节有趣的戏剧课——《驴小弟变石头》。课堂上,传统的“排排坐”形式不见了,孩子们有的坐着,有的蹲着,还有的趴在地上,正在聚精会神地盯着电子白板上的绘本画面。“驴小弟看到了大狮子,你猜他会变成什么,不让大狮子发现呢?”当老师讲到这里,孩子们开始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几分钟后,画面定格,有的小组变成了“石头”,有的小组变成了“花苞”,有的小组变成了“小树”……像这样的戏剧课已经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以基于儿童立场,链接儿童生活,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课程深度融合为特征的“全课程”实验,在这所偏僻的村小开展得有声有色。与老师们反复论证并达成共识后,从2015年新学期伊始,张涛便带领老师们开始大胆尝试,将一年级新生划分为两个班,每班20人,分别包给两位从城区学校参与了两年优培后返校的年轻教师。在探索过程中,他们将跨学科课程分成三大板块:一是识字板块,包括语文课本、《日有所诵》、《民国老课本》及绘本故事书等;二是德育美育板块,以戏剧为主要载体;三是数学板块,在数学教材学习中,融入数学类绘本故事学习。在课程表上,语文、数学等科目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每月一个的“大主题”和每周一个的“子主题”——“开开心心上学去”,“我爱爸爸妈妈”,“我和我的好朋友”等,并据此展开游戏化和活动化的探究式学习。
“乡土味”煲出“小而特”
“一个人,一定要先认同自己的乡土,才会走得更远,走得更好。比如孩子们学习农耕,将来不一定要从事农耕,但是却能让他们对乡土更有认同感,人生更有自信。”在张店,聚焦于农村“乡土味”课程的挖掘和开发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开始的。
在沣水三小,每年的“土地使用权拍卖会”是利用校园里大片闲置土地开设的“经济课程”之一。学校将土地划分为10块,每一块都有不同的标价和拍卖明细表,各个班级可以对比每一块土地的价格及优势和劣势,选择自己中意的土地用校园币进行“买断”,自主管理、种植自己喜欢的蔬菜水果。收获时节,各班可进行售卖挣得校园币,也可做公益,分享给全校同学品尝。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规则意识、自主意识、公益意识、选择能力、理财能力都得了锻炼和提高。位于张店区最南端的傅家镇黄家小学,充分利用王翠芹等几名老教师自幼学得一手刺绣好手艺的师资优势,将“刺绣”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做成了学校特色美育课程。目前,学校已实现了刺绣课程的普及,并编写出了校本教材。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学习刺绣,配备3名有专长的辅导老师,间周一节“刺绣课”。
“这幅《八骏图》花了我们差不多五年的时间,今年终于完成了!”五年级刺绣社团的骨干高舜尧指着墙上一幅徐悲鸿的《八骏图》告诉记者,墩绣耗时非常长,这幅图是前后好几批学生一起合作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小伙伴们慢慢地学会了专注,懂得了合作,提升了自信。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领略到墩绣的质朴自然、豪放洒脱之美,也透过墩绣,对我们独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有了更多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特有的教育资源,将国家课程融入乡村生活,就是送给乡村孩子们的最好礼物。”李纯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