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淄博教育局
> 新闻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淄博日报》刊发淄博十八中教学课改文章

2016-11-0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淄博十八中 字号:[ ]

2016年11月1日,淄博日报第六版整版,以“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为题刊登淄博十八中教育新闻,图片及文字如下: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淄博十八中新常态下思品课教改路径探索访谈

本报记者 李光桢

 

编者按:2016年初,淄博十八中创新研究《新常态下思品课教改路径的探索》,被市教育局确定为本年度的创新项目。其实早在2010年6月,该校同质研究课题《构建普通中学绿色生态政治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便在省里申请立项。三年间,经过课题组成员扎实有效的探索与研究,该校构建起了体现学科教学特色与课题研究方向的基本理论和课堂实践体系,形成了长达27万字的课题研究报告,并于2014年2月份通过了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课题鉴定;2015年先后获得市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市社科成果二等奖。据悉,该校今年创新项目的立项,系在整合《构建普通中学绿色生态思想政治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市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对思想品德课的新要求而设立的。那么,时间行近年尾,该项目进展如何?有何实效成果?下一步如何继续推进?近日,该校该项目相关负责人和项目参与人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访谈嘉宾:

魏耀蕃:副校长,首届齐鲁名师,山东省特级教师

范宗海:教学处主任,市三等功获得者,项目负责人

宗春凤:项目负责人,淄博名师

部分项目参与人员

记者: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魏校长,作为思品学科的齐鲁名师,又是本项目的具体参与者。那么,您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激活思想品德课堂,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魏耀蕃:首先欢迎李主任来校采访。能够引用雅斯贝尔斯的著名论断,说明李主任不愧是懂教育的知名记者。我也非常高兴的回答你所提出的问题。

我们认为,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主体,共同推动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发展,只有让课堂散发出无限魅力,才能激活思想品德课堂,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德国的另一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三个基本理念”,即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准确定位教师角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自始至终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曾说过,理想的教育不现实,现实的教育不理想,教育永远是一个必要的“乌托邦”。因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你不知道它应该走向的终点在何处,但是我们要有这种为未来、为我们的梦想、为理想,去塑造、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有教育的“乌托邦”,有我们的教育梦想。陶行知先生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科特色,体现思想品德学科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生活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注重培养思想品德学科的两种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教学的出发点要从“教师教什么”转变为“学生成长需要什么”,着力将抽象的教材内容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在课程理论发展史上,不论主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学者,还是主张“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的学者都认为,所有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只有经过学习者的主动选择并转换为学习者人格发展的需求,才有意义。因此,教师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和愿望,让学生借助直观的感性材料,通过体验和感悟、思考和辨析、认识和归纳,最终形成理性认识。

记者:请问范主任,咱们学校申请立项《构建普通中学绿色生态政治课堂的研究与实践》研究课题的初衷是什么?进展过程如何?取得了怎样的社会认同?

范宗海:长期以来,人们对思品课的传统印象,是呆板、空洞说教,没有多少知识价值,考试的时候背一背就行了。这样所形成的学生为升学而学、教师为追求升学率而教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模式,违背了思想品德课的内在特点和本质要求,偏离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方向,降低了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教育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严重窒息了思想品德课的生机和活力。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是单纯的升学考试,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趋向多元化,这一新的形势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能力、品质诸多方面的发展,要在心理上给予学生以支持和理解。思想品德课教育应当以课堂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切入点,辅助于活动课,创设教育情境,营造积极的教育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提升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实现教学的德育性目标。

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必须通过较为系统深入的课题研究,才能进一步梳理学科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为此,我们申请立项了《构建普通中学绿色生态政治课堂的研究与实践》研究课题。目的在于通过研究,解决当前思品课堂教学内容封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学习需要的状况,积极营造绿色生态的课堂环境,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策略。自2010年6月立项以来,以我校政治教师为主体的课题研究团队,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这三年,对我们来说,既是探索之旅、求证之旅,也是幸福之旅、成长之旅。

2010年9月,我校召开开题论证会,邀请市教科所的领导、专家来校指导,就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以及课题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专家们提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2012年3月,我们又邀请市内具有较高理论和研究水平的学科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中期评估。专家们在肯定我们实验效果的同时,对研究最后阶段的结题总结,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2013年6月,我们适时召开了课题总结会,对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的分工。三年间,经过课题组成员扎实有效的探索与研究,我们构建起了体现学科教学特色与课题研究方向的基本理论和课堂实践体系,形成了长达27万字的课题研究报告,并于2014年2月份通过了省教育规划办的课题鉴定;2015年先后获得市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市社科成果二等奖。

记者:有《构建普通中学绿色生态政治课堂的研究与实践》研究课题成功的珠玉在前,今年咱们学校又立项与此课题同质的创新项目《新常态下思品课教改路径的探索》。宗老师,作为项目负责人,请问这样做的现实思考是什么?

宗春凤:随着国家经济和教育形势的发展,中国基础教育也发生了积极而显著的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也是思品课教学的德育目标。《淄博市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意见》(淄教发【2014】5号)指出,思想品德取消纸笔考试,由学校将思想品德学科知识评价纳入道德素养评价具体指标,重点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日常品行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其评价结果纳入基础素养评价,作为道德素养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

藉此在整合《构建普通中学绿色生态思想政治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淄博市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对思想品德课的新要求,我们开始《新常态下思品课教改路径的探索》。2016年初,其被市局确定为本年度的创新项目。

记者:宗老师,还是请解读一下《新常态下思品课教改路径的探索》项目的内涵、开展的主要措施及研究的目的和原则?

宗春凤:本项目的“新常态”内涵:“新”,是指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公民道德品质的新要求,是淄博市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后的新的教学环境,是本项目在汲取原有思品课教学之长基础上的新探索。“新常态”下的思品课是指适应上述新要求、新环境下的新探索,将思品课本真的德育功能、知与行的统一、课堂教学与活动、思品课教学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思品课教学与评价等多个维度的问题有机融合起来,让思品课教学真正融入学生生活、生命发展之中,修炼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公民素养,真正助力于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

本项目开展的主要措施有三项:

主题活动课的改革:以“主体体验式”和“导行训练式”的活动课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思品道理。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具体组织教学,初一初二以“体验式”活动设计为主,初三初四以“资料收集分析”教学为主。具体直观的体验感受,是生成和提升思品实效的好时机。而且,创新项目活动中,我们特别重视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和提升。

常规思品课堂的改革:面对新要求、新环境,核心价值观、方向性不能变,必须坚守。需要变化的是要强调针对性,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已知、需求、困惑点,特别要找准学生困惑问题的生长点。我们对常规课堂的改革的重点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针对各年级各单元学习内容调查了解学生的生长点;根据学生的生长点确定教学目标,每节课都应当为学生留下终生受用的知识或品行规范。

学生评价的改革:采用“互联网+”的模式,研发了思品课学生评价系统,重点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将思品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日常品行评价相结合,系统整合思品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家长评价、同学评价与学生自评各方面要素,积极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本项目研究目的与原则:目的在于通过研究,解决当前思品课堂教学内容封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学习需要,缺乏有效评价体系的状况,积极营造绿色生态的课堂环境,通过师生课堂互动,达到师生关系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班内学生关系的和谐,以及学校内部诸要素的和谐等,从而形成一种团结向上、健康和谐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转变自己的课堂角色,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引领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课堂生活的创新者和学生基础素养评价的引领者。藉此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和谐性原则、自然性原则、人性化原则、德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系项目研究中我们力求遵循的原则。

记者:该创新项目的具体实施是如何安排的?截至目前有哪些预期的成效?范主任,请你谈一谈吧。

范宗海:本创新项目实施过程先后分为六步:今年 1月—2月,结合前段课题研究,系统梳理拟定创新项目的实施策略,组建以学校政治教研组为创新主体,校长挂帅、名师专业引领、政治组教师同伴互助的实施团队,全面推进新常态下思品课创新项目的实施; 3月份,新学期开学,我们拟定了学生问卷调查表,组织学生面上的问卷调查,并进行了问卷分析,确定提升创新项目实施策略; 4月—11月,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全面推进本创新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力求取得积极成效; 6月份,整合思品课程,结合前段的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研究总结,初步梳理总结部分创新成果; 10月,邀请专家到校指导,策划主题论坛,提高推进“探索新常态下思品课教学新途径”的认同度;12月,通过不断实践、反思、完善、提升,深化该创新项目实施,实现课堂结构完整、学生参与度高、学科资源丰富、学生评价科学实效,改革成果惠及学科师生,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截至目前,本项目取得的预期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形成了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具有十八中办学特色的思品课课堂新模式。将“以人为本”和“构建教育生态”理念引入了项目研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揭示出“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教育与挖掘人的潜能、智慧、创造力的“构建教育生态”的内在关联,为新课程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努力建构起了思品课教学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能充实和发展当前学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策略。

二是初步构建了活动课教学体系,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活动课教学模式。每学期确定一个主题系列活动,参与了全市组织的有特色、有亮点思品活动课展示活动,引领淄博市思品活动课改革。

三是实现了思品课与和地方课程、时政课的有机整合。通过课程整合研究,引导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信大方、气度恢弘、团结合作的德育品格,张扬了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天性;面向全体学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更好地实现了学科德育目标,满足了社会的发展需求。

四是构建了初中生公民道德素养评价体系。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日常品行评价相结合,将思品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家长评价、同学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形成了有利于课堂教学与学生素养提升的各类制度评价机制。借助于“互联网+”模式,开发了与本研究项目相关的评价软件,积极运用于学校对学生公民道德素养评价体系中。

与此同时,创新项目组主要成员魏校长和宗春凤老师,由于业绩突出,在今年“五一节”,被市总工会表彰为“淄博市十佳名师高徒”,魏校长荣获“振兴淄博劳动奖章”。

记者:魏校长,随着该创新项目的深入推进,对今后学校的思品课教学,贵校有着怎样的举措与期许?

魏耀蕃:我认为,下一步应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教师应树立全新的课程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预先设计,并在预案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生长的土壤。在充满教育情境的课堂上,师与生、生与生,以及小组之间的相互感染与互动,不正是师生在共同体验与创造课程吗?由此可见,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着课程的开发。

第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的高低,是思品课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教育教学的创新要求教师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既要走进新课程,更要走出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洗脑”,更要“充电”。诚如功夫在诗外。课堂上教师游刃有余地应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各种疑问和困惑,是以丰厚的知识底蕴和较高的驾驭教材的能力为基础 的。因此,思品教师应努力学习,善于和勤于积累,大胆创新开放探究,思品课精彩的画面才会不期而至。

第三,在课堂教学的活动化下功夫。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活动化的教学形式,创设诸如与“名人”对话、模拟法庭、心理诊所、情境剧场、热点评论、新闻发布会等贴近生活、符合认知水平的开放性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思考、探究知识、展示才能的空间,不但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让他们懂得了应该如何做人。同时,活动化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思品课并非枯燥,思品理论并不抽象,思品道理也并非无用。

我们已经初步把以上创新成果,逐步转化在我校具体的思品课教育教学活动中,并业已成为我校思品教学的常态化要求。

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正在生长、成长中的整个生命。没有智慧和挑战,没有生命气息,教学就没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多年的思品课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澳大利亚未来学家埃利雅德的至理名言:“未来不是一个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们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

记者:通过前面与各位名师的交流探讨,我很受教益。又让我想到了唐朝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诗作:“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咱们这项创新项目取得的成果和成效,非常契合这首诗的意境“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不仅能够在咱们学校开花结果,而且我也希望咱们这项创新成果,能够辐射周边,在全市各学校落地生根,努力打造成为淄博思品课教学的德育品牌。让我们共同期待。谢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