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4日,《淄博日报》3版,以“教研助推我市高考成绩高位增长 ”为题,报道我市教研工作。7月21日,《淄博晚报》7版,以“‘三创新一优化’推动我市教学质量高位再提升”为题,对相关工作也进行了报道。图片及文字如下:《淄博日报》:教研助推我市高考成绩高位增长《淄博晚报》:“三创新一优化”推动我市教学质量高位再提升教研助推我市高考成绩高位增长 本报记者 崔葳 通讯员 邵淑红 张新明 2015年高考成绩业已揭晓,我市文理科一批本科上线人数达到5100余人,较去年增加近150人;文理科二批本科上线人数达到11400余人;全省文理科前100名学生中我市占近十分之一。我市高考成绩再创新高,教研工作功不可没。 推进备考方式创新 实施信息化备考策略 2014年11月27日在全市课程与教学工作会议,市教研室明确提出了构建信息化高效课堂的总体部署,从突出用信息技术深度改造完善学案导学的科学性与突出信息化课堂的高效性等两个方面提出了构想与指导建议,行政推进信息化课堂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前市教研室组织了全市普通高中教学督导检查,加大了信息化课堂的督导比重,排列出各校信息化课堂优课率,突出信息化高效生本课堂的引领。市教研室还组织教研员到昌乐一中学习翻转课堂经验,提升了用信息化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的意识。 市教研部门以“高中各学科教学资源信息化配送研究与实践”创新项目为依托,着力发挥网络教研引领作用。升级市网络教研平台,完善各学科主页,与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平台互联互通,鼓励建立学科微信圈、飞信群、学术博客群、学术QQ群等,实施配送资源阶段性推进和督促机制,初步形成“边建边推、建推并举”的资源建设、推送新模式。充分发挥网络教研平台的功能,打造并推出网络教研公开课600余节次,积极推介敏特英语、自适应测试系统、仿真实验室等软件;普通高中“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实际评审课例310节,往省里推送309节;参与市电教馆微课评审533个。 推进教学视导督导方式创新 全面优化备考管理 2014年10月,市教研室组织开展了2013—2014学年度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水平及教学工作督导评估。督导较以往呈现以下新特点:教学视导、督导、科研检查三位合一,督导内容更加全面;视导听课900余节,召开近300场次学科座谈会和学科思想测评,并形成了26所学校书面反馈;教师学生问卷变纸质问卷形式为问卷星网络形式,数据收集汇总更加便利快捷;各校结合评估组成员的书面反馈,立即予以汇总整合整改,并把整改情况汇总发市教研室,反馈矫正机制得以确立。 努力做好消除“短板”和“转薄”工作。2015年度开展了两次高三教学专项视导活动。突出了问题导向。要求相关学校提供亟待解决的教学备考方面问题清单,使视导更具有时效性。突出关注“薄弱学科、薄弱备课组、薄弱学生”转化落实情况,指导相关学校从高考双向细目表编制使用、信息化课堂打造、临界生提升机制的完善等方面加以改进教学备考工作。两次高三教学专项视导市教研员听课200余节,组织学科座谈会或报告会60余场次,现场或书面答疑350余项。 推进教研引领方式创新 提升备考指导精度与效度 2014年12月份精心遴选九位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高考研究专家到我市来给一线学科教师作了九场高考学科备考报告,参会教师总数达2000余人。学期初,利用两周时间召开了市高三各学科研讨会,邀请了参加省高考阅卷的老师讲解阅卷感受及备考建议。突出高考双向细目表研究和指导。今年4月召开全市普通高中高考备考专题研讨会,就双向细目表的制定及使用进行了培训,高青一中现场展示了各学科双向细目表的相关材料,对各校触动很大。教研员辅导报告彰显引擎价值,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度仅高中段教研员就给学生做辅导报告达到40余场次。创新考前指导方式,市教研室考前指导工作小组分赴多所高中学校开展考前调研,行前完善了考前致考生一封信,并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彩页版《图说2015高考考试指导》,下发到各高中学校每个班。还形成下发了《市教研室关于备考关键阶段学科指导建议》。 优化教学备考阶段性推进工作 实现精细备考 突出备考计划性,下发了《淄博市教学研究室高考备考计划》和《高考备考工作安排一览表》,以项目推进细目表的形式对全年备考工作予以细化安排。精心组织关键节点备考指导会议。2014年11月全市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工作会议、2015年1月全市普通高中高考备考工作调度会、2015年3月、4月、5月分别召开全市普通高中高三模拟考试质量分析会和全市普通高中教学调度会,这五次会议均以查摆备考工作短板为重点,以推广学校层面阶段性检测分析模板为载体,扎实推进信息化备考工作。按照与命题人同步思维的高要求,组织了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和一次摸底考试试题命制工作,试题质量受到各校学科组一致好评,在全省也享有盛誉,与高考试题的吻合度极高。(淄博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