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人民教育》第9期,以《学校文化如何摆脱一厢情愿的尴尬境地》为题,刊发临淄区晏婴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纪实。图片及文字如下:学校文化如何摆脱一厢情愿的尴尬境地临淄区晏婴小学 孙镜峰 2010年7月,我担任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晏婴小学校长。当时学校的情况不容乐观:教师是从全区各学校抽调过来的,学生也是从附近几所学校转移过来的,可以说,这所小学就是东拼西凑而成的。 怎样将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师生凝聚起来?我发现:只有构建学校文化,让全体师生拥有一种大家认同的精神,学校才有凝集力和向心力,才能蓬勃发展。经过和全体教师讨论,我们提出了智慧教育理念,开始建设“智慧文化”。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让看不见、摸不着的“智慧文化”走进师生头脑、走进师生心灵?我们进行了多方探索。 从被动到主动:学校文化从师生心灵中长出来 文化建设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千篇一律的呈现方式、包办和说教的传播方法。很多学校文化由校领导班子一厢情愿提出来,使师生成为校园文化的局外人,也使校园文化成为一种摆设,成为无人欣赏的“风景”。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在建设学校文化前,不是急于做文化,而是用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等问题,回答好这些问题,其实就是对“为什么要建设学校文化”“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等问题的追根溯源。 经过探讨,全体教师一致认为,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优秀的学校文化会在师生心灵上打下烙印,影响他们的一言一行,甚至会塑造他们的人格与品行。晏婴小学要培养有智慧的学生,最好的方式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什么是智慧的人,而是用智慧文化,春风化雨般的让学生领悟如何智慧做人、智慧做事。 在认真研究小学学生心理特点以及吸收学生建议的基础上,我们决定,用包含丰富做人智慧、做事智慧的经典故事向学生传递文化价值理念。因为对小学生而言,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尤其是经典故事。学校文化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呈现,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更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 我们先在学生中开展了征集“智慧故事”的活动,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有趣的,喜闻乐见的智慧故事。要想选出合适的故事,孩子们首先要阅读大量的故事。这个阅读、选择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感悟、分辨智慧的过程。 然后,由学校、教师、家长担任评委,对学生提交的故事进行评选。在整个活动中,全体学生向学校提供了各类智慧小故事1000多个,全体师生和家长在校园网上进行投票,最后确定了220个故事入选。 学校对入选者颁发了入选证书,进行表彰。入选的学生也因此非常自豪。一个孩子在他推荐的故事《奖金的一半给你》入选后,对家长说:“我每次放学,都要绕道去看一下我推荐的故事,很有成就感。”学生选出的智慧故事,也丰富了学校提出的“智慧文化”的内涵:分享是一种智慧,信任是一种智慧,理解是一种智慧……这些都逐渐融入我们的文化建设之中。 随后,我们还开展了“智慧故事我来讲”系列比赛和“课前小故事”等活动。讲故事可以说是孩子们最爱干的“活”了。这些经典的智慧故事通过孩子们自主讲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我们也引导教师理解什么是智慧,如何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一是“长”思想,就是要让教师成为有思想、有头脑的教师。只有懂学生、懂教育的教师才是好教师;二是“长”能力,就是在尊重教师选择权利的情况下,学校对教师进行“自助餐”式的培养培训,让优秀教师、经验型教师和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成长。通过适当引导,逐渐让他们成为才华横溢的智慧老师。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让家长成为学校文化的“同盟军”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同样的,学校文化建设也需要家校的通力合作。否则,通过文化影响孩子人格和品质的努力难以取得成效。 那么,家长如何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呢?我们鼓励在家庭中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筛选智慧故事;在学校中,家长与教师一起评选智慧故事,并观察孩子在讲故事活动中的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仅理解了学校的智慧文化,拉近了与老师的距离,还为学校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活动期间,有不少家长通过电话、短信、微信、QQ等方式与学校联系;有的家长还直接与校长当面交流,发表自己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看法,甚至还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育子观念也发生了变经。一位家长原来在教育孩子方面简单、粗暴。他的女儿在读四年级,品学兼优,诚实善良,擅长口才与演讲,爱好读书与画画。但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在家长的心中却不那么完美。虽然孩子很优秀,但家长看到的却是别人孩子的优点,自己孩子的缺点,总是对自己的孩子吹毛求疵,父女关系很紧张。 后来,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了学校文化局建设及学校管理,观察孩子的角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学会了如何做一个智慧的家长。有一天,他给女儿写了一封信:“眨眨眼睛,不知不觉,你的10岁生日就要到了,在父母的脑海中你一直还是个懵懂小女孩,谁能想到已经化茧成蝶变成翩翩少女了。现在的你青春可爱、活力四射、活泼而不失优雅,思想成熟而不失天真烂漫,爱读书而不读死书,你的笑声带给我们无穷快乐,你的成长带给我们无限憧憬……”家长学会了用一种智慧的方式与女儿交朋友。女儿从此也变得阳光、开朗起来,不仅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与老师、同学间的关系也更融洽了。 是的,走进校园,走近孩子,家长才能更懂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从表层到内心,学校文化不断沉淀发酵 文化建设不只是硬件,但离不开硬件建设。物质是基础,是文化的地基。 我们将评选出来的200多个智慧故事,陈列在橱窗里,置于楼道之中。每个楼层都有不同的智慧主题,有的是诚信,有的有分享,有的是尊重……每个故事都是孩子们精心挑选出来的,包含着他们对智慧的理解。学校通过文化墙的方式将他们的成果分享给大家,让学生在智慧故事的耳濡目染下自然的智慧起来。 为了让墙面上的文化走下来,我们鼓励教师用多种方式,让智慧文化春风化雨。前不久,五年级一位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变得忧郁、叛逆。原来,学生的妈妈刚刚生了一个小妹妹。孩子觉得有了小妹妹,妈妈就不再爱他了,妹妹夺走了本该“专属”他的爱。于是他恨起了妹妹和妈妈,性格也发生了改变。 怎么办呢?老师召开班队会,给全班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一群小鸟要飞越浩瀚无垠的太平洋,但是它们赖以休息的树枝被鳄鱼破坏了。于是它们开动小脑筋,想出一个好办法,就是分享为数不多的树枝,交替休息。最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故事讲完后,老师请同学们讨论小鸟渡过大海的智慧。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我们要团结、互相帮助才能渡过难关。”还有的说:我们要学会爱别人,这样别人才会爱我们……而那个学生也说:“我们要学会分享,才能实现愿望。” 老师抓住时机,补充道:“如果小鸟独享树枝,他们一定渡不过大海。独享使人孤立,分享才可以拥有更多。就像兄弟姐妹之间一样,我爱妹妹,妹妹也会爱你。本来只有爸爸妈妈爱我,现在又能有了妹妹的爱,爱不仅没有变少,反而会变得更多。” 班会课后,老师发现,这个孩子慢慢在恢复了原来的性格。她用这种教育方式,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让他消除了心理阴影,转变了对妹妹和妈妈的态度。为了让智慧文化深入人心,我们学校每学期还要评选“智慧少年”“智慧教师”和“智慧家长”,让智慧文化的影响不断放大。 就这样,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中,参与代替了包办,生成代替了复制,过程代替了结果,学校文化成为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的精神家园,一所原本备受怀疑的“拼凑”式学校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几年时间,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创新教育实验基地、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科普教育示范学校等,成为师生、家长乃至社会各界公认的优质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