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山东教育》1、2月期刊,以“没有‘围墙’的学校”为题,刊发周村区北门里小学信息化教改侧记。图片及文字如下: 没有“围墙”的学校——淄博市周村区北门里小学信息化教改侧记魏海政 “同学们,请把这些象形字的拼音、图画和文字用线连起来!”语文老师杜阳阳话音刚落,一年级学生池涵月就开始用小手指在自己的iPad上画线连接,画完后用4个小手指在屏幕上轻轻一推,答案就同步显示到黑板前的触摸屏一体机大屏幕上了,孩子们的笑脸图标也一个个在大屏幕上亮起来了。在为象形字选择正确读音的练习中,孩子们在iPad上“推送”提交答案的同时,大屏幕上同步用柱状图的形式统计分析答题结果,每个选项的选择人数及正确错误的百分比,一目了然。 这一幕是记者近日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北门里小学看到的的常态教学情景。该校四、五年级学生用稍早的笔记本电脑,二、三年级学生用最新的笔记本,一年级学生一入学,就人手一机用上了最新的iPad4。“电子书包”设备的更新换代,见证着这所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历程。然而,就在8年前,拥有80多年办学历史的北门里小学,还是一所生源急剧萎缩、一个校区只招了8名学生、全校学生从1100多名滑到600余名的农村小学。 2006年,校长吕红军外出学习后,咬紧牙关花了20多万安装了电子白板,给老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在困境中开启了基于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的教育教学改革。经过7年的探索实践,“数字风暴”已让这所些小学涅槃重生,发展成为拥有4个校区、近3000名学生的“托拉斯”小学,学生人手一机,实现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已成常态。“变化主要得益于师生坚持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吕红军说。 课堂变革:信息资源与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翻转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吕红军说。 在三年级一个班关于“可能性大小”的数学课上,一上课,樊婷婷老师就请学生展示课前微课“摸奖游戏”的学习情况。孩子们点击笔记本电脑“提交”的同时,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即开始同步统计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 43名同学已学会微课内容,只有几名同学在理解上还有点问题。 老师针对出错比较集中的环节进行重点讲解,并和学生一起设计“抽到扑克牌的可能性”“摸到红、黄、绿色球的可能性”等练习题,进一步演示讲解。等学生全部理解后,又从集体备课的题库里抽出两套难易不等的题目,开始“菜单式”分层练习。随着孩子们点击“提交”的轻微键盘声,每个学生做练习题的时长、完成人数、成绩分布、平均分等开始在电子白板上同步统计,流动显示……35分钟的课很快就要结束了,樊老师又重点讲解了分层练习中出错最多的题目,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了出错的原因。 “这种看似平淡无奇的‘翻转课堂’, 因为老师充分利用课前精心录制的三分钟微课,其实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真正动手动脑并参与到对话学习中来。”副校长李梅说,“同步进行的数据型统计分析评价,使教学成效一目了然,老师更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学生还没有理解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和学的效率。” 在三年级另一个班的“创编童话故事”语文课上,徐红菊老师采用的同样是基于微课应用的“翻转课堂”。上课后,各个小组总结展示了“如何创作童话”微课学习情况,徐老师进一步点评指导后,有的学生开始构思写作,有的又重新复习了微课,开始创编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不到半小时功夫,《小草屋里的音乐家》《小猴小鹿比本领》等一篇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故事开始在交互式电子白板流动显示,多的四五百字,少的也有二三百字,写完的同学还将童话提交发表在了自己的博客上。当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他写的精彩片段时,每个同学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都同步显示这段内容。 “按课程要求,三年级才刚开始练习写作文,能写四百字就已经很不错了。”李梅说,“这些学生从一二年级会打字后就开始练习写日志和博客,多的已写了三百多篇,少的也有一百来篇了,写作文对他们来说并非难事。” 在五年级胡晓琳老师“走进信息世界”的语文课上,则采用了基于信息技术和单元知识的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模式。在人手一机的“电子书包”环境下,胡老师课前发给学生一张包括背景资料、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三个层次的学习单,告诉学生基础目标和开放的拓展目标。上课后,各小组长首先展示汇报小组的学习计划、研究主题、分工情况和活动步骤等。随后,各个小组开始在网络平台上汇总分析搜集的材料和学习体会,在网络平台上展开“无声的讨论”,所有内容都同步记录在个人电脑和平台上。 “此时无声胜有声”,李梅认为,“每个学生都根据分工动手学习,同时吸收小组、班级集体的学习成果。”当然,最精彩的还是最后的辩论展示环节,小组之间围绕“书信会不会退出历史舞台”“未来人的生活会不会依赖电子信息产品”等话题展开激烈辩论。 “我们的课改基于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但不囿于信息技术,而是要‘善假于物’,追求信息技术和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真正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和一体机的‘交互’功能,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吕红军说。 课外延伸:“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突破学校“围墙” 在深入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北门里小学还借助“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云平台,突破了教室和学校围墙的限制,实现了学生家庭数字化学习云平台全覆盖。“无论何时何地,学生只要登录学校平台,就能自主开展学习。家长也可以登录云平台,即时查看孩子的学习记录。”李梅说。 在五年级四班基于数字资源的高效英语学习课上,张晓老师没有任何讲解,只有学生的对话练习、角色扮演和情景互动,老师只是即时纠错和指导拓展练习,看起来平淡无奇。原来,她已提前利用三分钟的视频微课精心讲解了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学生在课余时间登录数字学习平台上的智能英语教室和一些单词学习软件,随时随地开展自主学习,课堂上剩下的,就只有精彩的交流展示和拓展练习了。 记者在五年级学生袭洋洋的“智能英语教室”里看到,除了有小学、初中阶段的所有英语课程资源,还有很多好玩的单词学习软件和自主检测习题。“在智能教室学习时既可以控制领读、跟读的速度快慢,随时回放,还可以参与角色扮演对话练习,读得准确不准确即时检测打分。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视频对话请教网络平台上的指导教师。”一旁的的孙启朔同学说。 “我们根据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进度和检测结果,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分层学习,这样既能让学得快的、成绩好的孩子‘吃饱’,也能保证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进展,互不影响。五年级的学生有三分之一左右已达到了初一的英语水平。”张晓说。 “你看,这些作业就是游戏,多好玩,我们都很喜欢,一会儿就做完了。”这种基于信息化环境的自主学习会不会让学生枯燥呢?三年级学生于立泽的一句话打破了记者的疑虑。于立泽打开他的“一起学习乐园——小学生提前读写网”,进入“趣味学堂”,选了一个“座位”坐下,随着伴奏音乐先玩了一会儿“成语攻擂”,随后又打开“火拼单词”和“单词连连看”,和平台上的小猴玩起了竞赛游戏,不大一会儿工夫,就完成了当天的语文、英语作业。每做完一个“游戏”, 学习平台不仅会即时显示做题记录和成绩分析,还会自动传到老师的平台终端上。 在所有学生的“一起学习乐园”这一学习平台上,还有数学、信息技术、安全知识、挑战极限等各个学科的趣味学堂。“一些其他学校的家长整天为辅导不了孩子而发愁,我一点都没有。”五年级学生王伯之的妈妈仇萍说,“因为我们家孩子回家后就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学习微课、做练习题,自己和自己竞赛。很多我都不认识的英语单词,学习平台上读得很标准,既解放了家长,还保证了学习效果。” 此外,课外作业的信息化也突破了传统作业批阅费时费力、反馈不及时、利用周期长等问题。“老师通过覆盖学生家庭的学习平台,将作业发到学生终端上,学生在课上或家里都可以随时完成提交,系统自动统计反馈每个学生的客观题和全班的答题情况,主观题老师也可在线批阅。提高了作业批改效率和教学针对性。”李梅说。另外,老师还可以发布菜单式分层自选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习不在课堂上开始,也不在课堂上结束,而是突破了课堂、教室、学校、围墙的限制,实现了从课堂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的延伸和跨越。”吕红军说。 学生变化:自主学习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学生成绩的提高只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副产品。”吕红军说。7年多基于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引发了学校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整个社区学习文化的变革,使教与学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的眼界开阔了、知识面宽了,想象力丰富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动手能力强了。“但这些都不是一纸试卷所能体现的。” “刚开始我还担心孩子一入学就接触笔记本电脑不好,最担心的就是染上网瘾、影响视力,也不知道电脑对学习还有这么多好处。”五年级学生家长段文莉坦率地说。五年前,孩子刚入学要进入人手一机的网络班时,很多家长和她一样“谈网色变”。 逐渐地,段文莉发现,学校并非所有的课程全都用电脑上,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需要就用,不需要就不用。孩子一年级下学期的一天,放学后突然非常激动地告诉她:“妈妈,我会发博客了!”这让段文莉惊喜不已。现在孩子上五年级,英语已达到了初一课程要求的水平,读后感、童话等博客已写了三四百篇,制作PPT、课件等轻松自如,还经常和家长辩论一些时事问题,段文莉直呼“这些孩子的知识面太广了,想象力太丰富了”,常常自愧不如。 “老师们及时推荐适合小学生浏览学习的网站,指导家长购买优秀的学习资源,无形中引领学生和家长树立起了正确的网络观,培养了鉴别能力。同时,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加强了师生、家校之间课余交流,让一些消极的网络问题无隙可乘。”吕红军说。 三年级学生家长翟丽明一开始同样担心孩子可能会痴迷网络,但经过三年的观察,她发现在孩子眼里,电脑只是个学习的工具,和铅笔、练习本没多大区别,需要的时候就用,不需要的时候就放在一边。“积极的引导让孩子体会到了利用电脑学习的乐趣,而不是一味禁止,让孩子产生一探究竟的神秘感。”翟丽明说,看着今年一年级入学的新生都人手一机用上了最新版iPad4,翟丽明和高年级的学生、家长们都有点眼馋了。 当然,一年级的学生和家长们一入学就开了眼界。当他们在校长办公室和科技创新实验室里看到高年级学生在电脑上编程设计,并用学校的一台3D打印机打印出来小马、椅子等各种各样的作品时,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参加家长开放日后,一年级新生家长边新才发现,高年级的孩子们大多数都能在学校的 “机器人在线仿真平台”上进行简单的编程,模拟机器人野外仿真运行。 “在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变了,课外学习环境变了,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也变了,对学生的考试评价方式也应该跟着变一变。”一位家长感慨地说,“比如三年级学生已能在博客上写两三百篇作文和读后感,但教学检测还是要看作文本上有几篇作文,孩子回家后不得不再重新抄到本子上。”吕红军表示,学校已开始推行多次、多元评价改革。 近年来,北门里小学的孩子们连续三次夺得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敏特杯”网络英语小学组比赛第一名,4名学生荣获“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也已成常态,真正实现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校也因此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学校”,变成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