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1日,中国教师报“教师成长”周刊,以“我不一样”为题,刊发张店区教育新闻。图片及文字如下: 当优秀教师群体遭遇“成长瓶颈”,学校能做些什么?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凯瑞小学启动的“特色教师”发展团队行动,辟出了一条路径—— 我 不 一 样——山东淄博凯瑞小学的“特色教师”发展之路 寻找特色 2013年的8月25日,即将成为凯瑞小学一年级新生的范鼎懿收到了一封信。信中,班主任赵秀荣老师说,从明天开始,我每天都会在教室门口等你……然后坐在干干净净的教室里,和你一起读图画书。 开学第一天,感到有些害怕的他走进教室,一下子就被赵老师准备的书吸引了。在《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的陪伴下,他自然而然地就跟老师和同学们熟悉了起来,一天很快过去了。范鼎懿的小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自此,图书成了他与同学交流的媒介,读书成了他最喜欢做的事情,那些书则成了他喜欢学校的最大理由。 2014年暑假,应赵老师的要求,范鼎懿的父母开始总结他一年的学校生活,他们自己都感到惊讶:范鼎懿读了二百万字之多,比他上小学之前所有的阅读量总和还要多! 范鼎懿并不是个案,在赵秀荣所带的班级里,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 赵秀荣自己是个酷爱读书的人,读书成为她很自然的一种生活方式,十几年如一日,每天坚持读书最少1个小时,一直坚持做读书笔记,写读后反思…… 走进范鼎懿的班级——小燕子班,你会发现,每个学习小组都有一个书架,上面都是同学们带来的自己喜欢的书。每个同学过生日,赵老师总是送上一本书。赵老师还开通了班级博客,与家长、学生分享阅读书目、读书之乐;设计了读书存折和采蜜卡、采蜜集,创建了班级报纸和级部报纸…… 看到赵秀荣教学所取得的几乎令人惊讶的效果,校长王翠玲一直在思考,赵老师作为一个教师成长的个案,到底能给其他老师带来什么启发?如何能让所有老师都有所发展? 有一天,她忽然有了答案: “其实每个优秀的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优势所在,只是他们自己还没有发现并将其发挥到极致,从而形成独具自我个性的教学特色。” 基于这个想法,2012年9月,凯瑞小学 “特色教师”发展行动拉开了序幕,她希望凯瑞能有越来越多的像赵秀荣一样优秀的老师出现。 于是,学校以发展部为核心,成立特色教师发展团队。鼓励老师们申报做“特色教师”。 王翠玲再三强调,申报“特色教师”没有任何门槛,只需你能提出自己的“特色项目”,任何教师都可以申报,不受教龄、年龄、教学资历的任何限制。王翠玲说,这样做是为了激励、帮助所有教师都能从自我欣赏的角度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优势,积极参与特色项目的确定与研究中。她认为,“只有为教师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才能促进教师突破自我,不断向前一步,再向前一步”。 凡是申报通过的特色教师,学校会帮助教师发掘各自的学科教学优势、课程发展优势、德育培养优势;指导、引领教师丰富内涵,发展各自的教学特长、课程特长、独特的德育教育魅力;帮助教师提炼、形成并巩固科学的学科教学方法,独特的课程建构经验以及成功的德育教育手段,为其他教师提供研究、借鉴的成果,搭设教师成长的阶梯。 发现自我 刘娟,是凯瑞小学的一名美术教师。以前,擅长剪纸的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特长和教学会有什么联系。“我以前觉得美术教学无非就是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画画技能而已。” 自从申报了“特色项目”,她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将自己擅长的剪纸艺术纳入了美术课,并与古典传统文化诗词、歌赋、传说、故事等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如今的刘娟是这样上课的,截取一个片段如下: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请同学们读一读,说一说,这首诗说的是哪个季节?和我们正在感受的季节一样吗?” “谁能再说一说,在春天里,你都有哪些发现?” 孩子们一番兴致盎然的讨论结束后,教师一脸神秘地说:“老师也很喜欢后两句,不过呢,我是通过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哦!”话音未落,只见教师如变魔术般地“变”出了两幅剪纸小品——“燕子”“鸳鸯”。顿时,教室里发出了一片“哇”的赞叹声。 “为了能成为学校的‘特色教师’,我开始对剪纸进行系统的研究,也正是在研究过程中,才对美术教学对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令刘娟没想到的是,当不知不觉进入“课程研究”的状态之后,就“欲罢不能”了。 看到课程开设以来,孩子们在美术素养得以提升的同时,对美术背后的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刘娟忽然惊喜地发现,自己已经走出了原来总是‘原地踏步’的工作状态! 据副校长张伟伟介绍,目前由刘娟主编的中年级剪纸课程初稿已修订完成,课程编排非常清晰,得到了学校学术委员会成员的一致好评:“课程内容深受孩子们喜爱,而且即使刚入门的教师也能使用,具有推广价值。” 在凯瑞小学,像刘娟一样在“寻找特色”的过程中重新发现自我并找到新的生长点的,还有很多。“你有帆桨,给你阔海;你有羽翼,给你长空。”校长王翠玲的理念,已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越来越多的老师游向阔海,跃向长空,踏上了 “重新发现自我”之旅。 各美其美 在凯瑞小学,学校鼓励每个教师都能寻找并铸就自己的特色,就是鼓励他们积淀“我不一样”的底气。 为全面打消教师们在研究中顾此失彼的顾虑,学校采取了“放宽政策,集中突破”的原则。 当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个人的做法与学校要求、规定的教师检查项目有冲突或重复时,可以提出更有利于自己特色发展的评价方式,经过发展部及学术委员会的认定,可以采取更科学的评价考核。同时,学校根据特色研究所需,提供经济支持,为教师提供购置所需书籍、提供外出学习、引进专家指导等方便。学校支持特色发展教师争取市级以上教改教研课题,并为教师课题研究提供资金、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根据研究阶段需求,积极邀请上级科研部门,以及教育教学专家,为教师特色发展进行诊断、提炼。 迄今为止,两校区已申请、认定的特色项目达17个,参加人次30余人。 已然在阅读方面做出特色的赵秀荣,申报了“共创和谐润泽的教室文化”阶梯式年级德育课程,依照年级分段,分为“学生篇”、“教师篇”、“家长篇”,将不同年级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创造性的编排成书,而今成为班主任老师管理班级、实施德育的“指导手册”,即使刚入职的年轻教师也可以学习。 “原来6、7岁的孩子都能自己组织社团,自主制定社团章程,而且活动有条不紊,堪比大人。简直是太让人吃惊了!”赵秀荣班内一位家长参加班级活动后,不禁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赵秀荣更是乐在其中:“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不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个体,因为我感觉研究的过程中随时充满了惊喜,充满了成功的感动。” 教师王双带领的备课组 “单元主题板块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转变了以往单一的一课一讲的方式,告别了复杂的讲解,基本上实现了“一个版块一个点,一个单元一条线,课外阅读一个面”的教学模式,流程初见端倪。整合教学将教材学习时间缩至原来的一半,让孩子们有了充足的时间学习《小古文一百课》、整本书阅读等。实验经过一年多,班内大多数学生都能脱口而出。 而这项研究,对于王双来说,其价值已超过了研究本身。执教过全国公开课的她,曾经陷入不知下一步该怎么走的迷茫,如今的她已豁然开朗:“特色项目的研究,让我突破了自己的专业发展瓶颈,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止于课堂,而是由课堂开始,走向孩子。”同时,他们备课组的李凤珍、李丽、周庆云、王珍、姚宗鹏老师对该项研究也高度赞同,很快成了团队行动。 二年级数学教研组的特色发展项目为“微课走进数学课堂”。在教研组长亓慧芬的带领下,将微课与学校的“交往式”教学相融合,经反复论证和实践、学生家长反馈,确定二年级下册教材中,可用于制作微课的8个知识点,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形成了与教材配套的微课制作脚本、课例、光盘。回望洒满了汗水的一路,亓慧芬跟她的团队成员很欣慰:“辛苦,但值得!” “每个教师都是不同的生命个体,只有让教师们不断发现自己的‘不同’并给他们以美丽绽放的空间,学校才会真正充满生长的活力。”在王翠玲眼中,像音乐教师刘素珍研究实施的“打快板,唱儿歌”课程,数学老师徐江燕与科学老师闫冰洁共同开发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语文教师刘晓启动的“摄影课程”,李洁创设的集传统文化渗透与写字指导为一身的“写字课程”,虽然做的并不是那么尽善尽美,但他们无不在阐释着凯瑞的“生长”之美。 “如今凯瑞的生长之美,即在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张伟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