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淄博教育局
> 新闻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淄博晚报》“教育楷模”:全国优秀教师张士亮

2014-09-1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字号:[ ]
2014年9月16日,《淄博晚报》17版,“教育楷模”栏目以“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记全国优秀教师张士亮”为题,刊登我市教育人物通讯。图片及原文如下: 编者按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今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 今年,我市有150余人受到全国、省、市表彰,其中教育部表彰的模范教师、优秀教师3名,省教育厅、人社厅表彰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26名,市政府表彰特级教师20名、优秀校长10名。他们是教育工作者中的优秀代表和佼佼者,从他们身上折射出了我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甘于坚守、甘为人梯,热爱学生、立德树人,勇于创新、钻研教艺,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今日起本报与市教育局联合推出“教育楷模”系列报道,聚焦担负着“教书育人”神圣使命的优秀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看看他们如何诠释“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记全国优秀教师张士亮 唐代文学家、教育家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为师者,肩负的是授人以道、理、学、德,教书育人的责任。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张士亮不仅具备广博的知识,更具有高尚的道德、创新的理念。作为一名成功的人民教师,淄博市中学段第一批正高职称获得者、山东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张士亮信奉话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学高为师 精湛的教学是立身之本 所谓学,即知识、学识。作为一名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科学与技术信息目前以每年增加30%的速度增长,当更大的信息系统出现,这个增长率将跃至40%,即意味着信息将每20个月增加1倍。”所以,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拥有大量的各种文化知识,而且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否则将会被社会淘汰。 然而,学习是一件艰苦而又乐趣无穷的事情。张士亮是淄博六中教育处主任,还兼着4—6个班的生物教学课,教育教学的任务非常繁重。他要抽出时间学习新知识,克服了许多困难。正是凭着这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他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 从不带教科书和教案进教室(习题讲评课外除外),是他上课的基本特点。在他看来,上好课就要练习“蹲马步”,练好基本功。扎实的专业功底是当好老师的基础;不断学习与创新则是当好老师的关键。 书是他的“马步”。他的办公桌上既有和学生一样的课本,也有其他版本的课本,还有大学生物学专业的教科书,教育学、心理学和各类的生物学教学类杂志等,可谓应有尽有。“时代发展,科学进步,不学习跟不上形势了。”他时常提醒自己和同事们。大学毕业20多年了,当老师们遇到不能理解的问题时,他都能随时拿出一本相关的大学教材,顺手翻到相应位置,找出相关依据。 听课是他的“马步”。他喜欢听课。不仅听本学科老师的课,还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他的座右铭。年轻人的课、老教师的课,他都听。年轻老师说:“与张老师共事,不仅快乐,而且受益多多”。张老师则说:“青年人的活力、新知识、新思维又给了我新的动力与血液。从他们身上可以学习、借鉴很多东西。多听课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教学反思与总结也是他的“马步”。他喜欢发现与思考问题,总是带着质疑与探究的态度,撰写了大量的研究性文章。《检索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动物体内的酶与激素》、《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策略》、《胆固醇与人体健康》、《土地荒漠化与防治》、《干扰的成因与对策》、《竞答与辨析教学法探索》、《探索知识规律培养学生能力》等40余篇文章,在全国生物科学类核心期刊《生物学通报》、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生物学教学》及《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物学》、《中学生理科应试》等国家级与省级报刊杂志发表。 德高为范 高尚的师德是永恒之道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 张士亮说:教师好比海上的灯塔,百花园中的园丁,人生道路上引人向上的人梯。崇高的职业、神圣的称号、光荣的使命,要求教师必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真正成为一个为人师表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名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人是一门非常深厚的学问,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理解的。一名成功的教师,不仅在教学成绩上要有好的表现,尤其是在为人方面,更是体现教师能力的重要准绳。做一个好教师,除了有渊博的知识外,首要的还是“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谁都有几个亲朋好友与同学,谁都免不了交往。但张士亮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事都没有学生的事重要。因此,一切应酬都只能在他备课结束,不影响上课质量及班级管理的前提下才可能发生,否则,再好朋友的聚会,也会被辞掉。最初,有朋友认为他不近人情,后来,大家都知道他的追求,更加敬佩他的执着,并主动提供帮助。  “年轻人谁不爱热闹,但想在专业上有成果,就必须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张士亮说。上世纪80年代,他大学一毕业便被分配到一山区中学。当时,山区中学的老师“人心思走”。但是他相信:“是金子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于是,寂静的办公室与喧嚣的教室成了他的活动区,读书、思考与辅导学生充满了他的生活,他成了一个与外面热闹场面“不相容”的人。认真备课、听课,自费订阅报刊杂志,选题组题,然后自费买纸,自己动手刻蜡纸,用手推油印机印刷。而在休息日,崎岖的山路上留下了他家访的足迹。直至今天,当年的学生聚会时仍感慨张老师的无微不至。  博学刚正 爱的力量是成功法宝 张士亮认为:“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全部道德修养的关键和核心。“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崇高的师爱体现在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上: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必须完成不同的职责,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教师是学习的辅导者;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在价格上双方都是平等的,必须互相尊重。也就是说,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的角色差异与价格平等的统一。” 26年的教学生涯,有过许多磨难、坎坷与失意,他都坚守初衷,痴情不改。“手抓栏杆,脚踩白雪打湿的楼梯,一步步从一层挪向五层,然后逐层查看高三同学到校及自习情况。”这是2010年元旦假期结束后发生在淄博六中的一幕。因饱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之苦,张士亮利用短短的元旦假期做了手术。主治大夫要求他卧床休养1个月,但急性子的他在出院当天就到校了。因为还有6个月,他带级部的第1批学生就要高考了。学生们看到了,走过来搀扶着他说:“张主任,您一到教学楼我们就感觉特别踏实,但您也要注意身体呀……”其实,这只是他工作中的一个剪影。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几年新进了大批青年教师。面对着充满朝气而又期待成长的一张张面孔,张士亮经常从各方面与他们交流,手把手地帮他们解决教学与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协调生活与工作的关系,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于青年老师的疑难,张老师从不吝啬自己的时间与经验,喜欢旁征博引并毫无保留地与老师们分享或分担自己多年的经验与教训。尽管2011年以来,他多次被聘为高评委、面试专家、青年教师导师等,他从来就认为自己是个平凡的人,就认一个死理:做事就要认真负责,要么就不做。他时刻提醒自己:复杂源于简单,成功来自平凡。有人说他太“直”,有人说他太“正”,而“直”恰恰是他认真态度的最好诠释,“正”恰恰是他负责精神的完美解读。 张士亮在工作中的不遗余力和毫无保留,感动了师生和家长;他事业的成功感染和鼓舞了许多年轻的老师,在教研组、在各级部都形成了形成了严谨治学、创新发展的好风气。他的带头作用促进了淄博六中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