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淄博教育局
> 新闻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山东教育报》“校长视线”刊登孙镜峰校长专访

2014-08-2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字号:[ ]
2014年8月25日,《山东教育报》5版,“校长视线”栏目以“孙镜峰:用教育智慧成就学生”为题,刊登临淄区教育人物通讯。图片及原文如下: 被称作“智慧校长”的孙镜峰主张,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老师,这是学校教育的开始;而如何才能够让学生们喜欢学校、喜欢老师,这需要校长和老师们的智慧,教育的智慧。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带领老师们寻找这种智慧,并用这种智慧成就着这所孩子们喜欢,连他和老师们也喜欢的学校。孙镜峰:用教育智慧成就学生本报记者宋洪昌宋以生 【孙镜峰印象】 曾经有一件小事,让孙镜峰心生感动,当然还有感慨。 有一天,两个三年级的小女孩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是要采访他。他很高兴地接受了孩子的采访。采访结束,他满脸微笑着送两个孩子出门。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其中的一个小女孩刚走出办公室,又折回身来,笑着对他说:“校长,您知道吗?我们喜欢您。”听到孩子的这句话,他的心里不仅仅有高兴,更有一种意外、一种感动。他说,当时,有一种热乎乎的东西在眼眶里打转。 他说,能够成为学生们喜欢的校长,这是自己的一种幸福,也是做校长的一种收获。他明白,学生们对他的这种喜欢,是身为校长的他走近孩子们而赢得的。 每天放学的时候,只要有时间,他就会站在学校大门口旁边,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走出校门。有时候,他还会高兴地跟这个学生挥挥手,微笑着跟那个学生点点头。同身边经过的学生相视一笑的那一瞬间,他知道,彼此的心中一定多了一抹阳光,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中又增添了一份对学校的好感,一份对校园生活的留恋。 淄博市临淄区晏婴小学校长孙镜峰坚信,成功的教育一定需要丰富的智慧。 “这样的智慧关注的肯定不只是学生的考试分数,而是更多关注教育是否能够让学生获得创造未来人生幸福的能力。有智慧的学校,重视的并不是安排了多少课程,教学设施有多么先进,而是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是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是教师布置了多少作业,而是教师如何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也不是学生有多少特长与爱好,而是他是否有丰富的内心情感和对真善美的热切渴望。”孙镜峰认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用教育者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 正是对教育智慧有了如此的理解和笃定,孙镜峰带领老师们全心全意地实施“智慧教育”——让智慧引领教育、伴随教育,让教育充满智慧、生成智慧,达到师生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精神与精神的相遇、情感与情感的交融,使师生在教育智慧的浸润下走向发展、走向成功。 用智慧管理学校 【 “管理学校其实并不难。你对老师们好,老师们就会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尊重和关怀,就会爱这所学校,爱自己的学生。” ——孙镜峰】 “校长让老师们高兴了,老师们才会让学生高兴。”这是孙镜峰深信不疑的一个道理。 他说,他一直在想方设法地“哄”着老师们高兴——让老师们心情舒畅,让老师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多一些轻松。 有了让老师们高兴地想法,也就有了这样那样“哄”老师们高兴的智慧。 只要不外出,他就每天在食堂里跟老师和学生一起吃饭。校长和老师们平等地坐在一起吃饭,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勾勒出一幅充满温情的画面。 当然,他同老师们一起吃饭的考量不止于此。食堂的饭菜做得怎么样?老师们是否满意?怎么样才能够让老师们吃得更好一些?这是他在同老师们一起吃饭时在内心里琢磨的一些问题。 “一所学校应该有温情,大家愿意为这所学校付出和努力,并且享受学校变化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孙镜峰认为,学校也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校长。校长要有一颗温暖的心,要善于营造温暖的环境,要设身处地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宽容错误,鼓励成长,解决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团结老师们心往一块儿想,劲儿往一块儿使,把学校越办越好。 怎样营造温暖的环境?孙镜峰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经营”教师的心上。孙镜峰与学生们一起探讨3D打印机的操作技术。 他将这种经营看作是“智慧管理”。在他看来,学校没有电脑,可以想办法筹钱买上;楼房不行,可以找政府建楼。物质的东西可以想办法解决。最难的是,怎么让老师们与校长一个心眼儿。“老师很容易满足,同时老师也很容易不满足。有时候我的一句话,可能会惹得老师心里好几天不高兴。所以,我见了老师就‘送上’高兴的笑脸。” 孙镜峰认为,一所学校制度再完备,运行机制再健全,如果这所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只是机械地遵从于这些制度和机制,而无法将目光投注于老师的冷暖和疾苦,只是把老师作为学校运行的棋子随意摆布,心灵和情感上总是与他们隔着距离,老师们只是为工作而工作,这样的学校是不会有什么希望的。 孙镜峰经常和老师们聊天。他说,他不会像其他校长一样每天盯着老师的不足,盯着老师的备课,而是一有时间就多找老师们聊天。在聊天中,老师们的想法和心事,他也就知道了。 有一天,孙镜峰在和一位老师聊天中了解到,有一位女老师想在食堂吃完中午饭后休息一下,但是学校没有休息室,于是她就到体育器材室借来一个垫子,铺在办公室的地面上,把办公室作为午休的地方。孙镜峰听到之后,心里非常难过,于是很快让学校总务人员腾出两个房间,在房间里配上床、床垫等。为防止夏季天气热,房间里还安装上了空调。于是,晏婴小学就有了专门的老师午休室。 他喜欢“研究”老师。“现在很多校长不琢磨老师,不研究老师。”在他看来,校长不好好地研究老师,怎么能够让老师们好好地为学校工作? 因为经常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他就越来越“懂得“老师。 有一句话叫“不要好心办坏事”。可是孙镜峰认为,实际上很多学校和校长好心办了许多坏事。譬如,每天下午放学后,学生们都离校了,而老师们却不能走,还要开会、参加培训等。“在晏婴小学,我坚决不这样做。放学了,老师就和孩子一起离校。”他说,老师不只是学校的员工,他们还有自己的家庭,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如果强行将老师留在学校里,他们也是一肚子怨气,人在心不在,内心充满排斥。“一旦老师们内心里排斥,那就难办了。” 孙镜峰说,老师们每天都重复同样的故事和节奏,天长日久出现职业倦怠是正常的。作为校长,要想办法为老师们找到一个兴奋点,让老师们有快乐的盼头,让老师们觉得每个月或者每个学期都有一个节日在前方等着。 于是,晏婴小学的老师们又有了每月一节,每学期一狂欢。清明节,全体教师一起煮鸡蛋、画鸡蛋、碰鸡蛋,吃鸡蛋;端午节,校长和老师们一起包粽子、过端午;学期末的狂欢节,老师们分组准备拿手节目,跳舞,唱歌,还写心愿卡交给校长,校长会一一给予解答。很多老师还记得学校首届狂欢节的情景,孙镜峰精心制作了微电影《我们一起走过》,回顾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对学校的80多位老师一一表扬和感谢,感动得许多老师眼里充满了泪花。 只要有了管理的智慧,关怀和温暖也就永无止境。如今,孙镜峰又有了新点子——青年教师结婚,校长做主管,全校老师一起动手把学校餐厅装扮得漂漂亮亮,隆重而又热烈地为青年教师庆祝婚礼。 “我很享受在这里工作的每一天。”“校长把教师的心事装在心上,我们哪能感受不到?都不好意思不好好工作了。”老师们接收到了这份温暖和关怀,反过来,他们开始关怀这所学校,关爱这所学校的学生。校园里不该亮起的灯,老师看到就主动关上了;校园里不该出现的纸屑,不用再等到学生们去捡了…… 用智慧管理学校,以真情对待老师,让孙镜峰不断地获得老师们的回馈。 “我要让老师不好意思不好好工作。”他笑着说。 培植教师的智慧 【“那些真正享受职业幸福的教师,往往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更多的教育智慧。校长要引领教师获取智慧,做一名‘智慧老师’,享受职业发展带给自己的愉悦和幸福。”——孙镜峰】 孙镜峰一直有一个困惑:为什么现在教育条件越来越好了,却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感受不到教育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呢? 思考来思考去,孙镜峰认为,当今社会重名尚利的大环境、教师职业难以避免的一些压力,以及教师自身的原因,都会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大的外部环境我们无法左右,教师职业压力也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要想克服职业倦怠,校长要做的就是在改变教师自身状态方面做出努力。”孙镜峰说,好校长要善于引导教师转变思维方式,不断积累教育的智慧,做一名“智慧老师“。 怎样做一名“智慧老师“?孙镜峰经常在不同的场合有意无意地引导教师们善于“发现”身为教师的快乐与幸福。他时常对老师们说,老师一辈子可能永远无法得到像别人一样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当你走在大街上,有人突然喊你一声“老师”的时候;每当教师节到来,总有人记得给你送来祝福和关心的时候;当你年届花甲,总有人从远方走来聚拢在你身边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没有谁能像老师一样一生桃李满天下,收获精神上巨大的财富,获得心灵上他人永远无法体会的巨大满足。孙镜峰说,教师思维转变了,才能对自己的职业有更深切的认知。 孙镜峰喜欢关注学生对老师的喜欢度。他发现,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好或不好是学生喜欢或不喜欢老师的重要因素。 研究这种喜欢度不是最终目的,他想要做的,是由此让老师们明白,学生喜欢不喜欢自己,关系到自己的职业幸福。“老师的课讲得不好,学生不愿意听,但是还不得不听,学生能喜欢老师吗?”孙镜峰说,学生不喜欢老师,老师怎么可能找到做老师的感觉? 他明确地对老师们讲,课讲得不好的老师不是“智慧老师”。 为了让教师增长教学智慧,学校设立了“智慧论坛”,老师们在论坛上争论研讨,加深了对课堂教学的理解。首席、骨干教师都要接受“亮剑式”培训,他们所有的课堂面向所有老师开放,“校内示范课”每学期都有那么几次。经验型教师每周都会有一次主题案例培训,大家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出主意、想办法。青年教师进行“磨课”研究,向经验丰富的教师拜师学艺。实践出真知,锻炼出真功,老师们逐渐认识到,“智慧老师“不仅知道教给学生什么,知道怎样去教,还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教。 他用自己的智慧,一步步地引领教师向着“智慧老师”靠近。 “学生对老师的爱是敏感的,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教授学生知识,下课也不与学生交流,也不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学生也不会喜欢这样的老师。”孙镜峰不止一次地“提醒”老师们:做一名“智慧老师”,只懂得智慧之“术”是不够的,还要懂得智慧之“道”,要有仁爱之心,真心地爱教育,爱所有的学生。 他不断地提醒,不断地引领,老师们的心中也就不断地生成教育的智慧,还有做幸福教师的智慧。 这样的教师,正是孙镜峰所期望的“智慧老师”。学生们在航模活动课上。 打造“智慧课堂” 【 “课堂是学生智慧迸发的天地。在这里,他们应该兴趣饱满,对知识有着无限的渴求,心中的异想天开、突发奇想可以随时被点燃。” ——孙镜峰】 有一天,孙镜峰走进了一个班级的课堂。这节课上,老师教授的是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只见那位老师站在讲台上拿着显微镜大讲特讲,下面学生手中却没有一台显微镜,有些学生显得百无聊赖、无精打采。 “这不是我们要的课堂。”孙镜峰说,“这样的课堂根本不属于学生,学生不是中心,很难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质疑、实践和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了。” 孙镜峰主张,应该让课堂成为智慧生成的地方。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智慧的,他能在教学构思中挖掘智慧生发点,在施教中以自己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恰到好处地拨动学生的那根“独特的琴弦”;学生也是智慧的,他的学习兴趣是高涨的,方法是灵活高效的,状态是积极的。在这样的课堂上,会不时有新颖独特的想法出现,学生们能够收获思考与创造的满足与快乐。 智慧课堂首先是兴趣课堂。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孙镜峰带领老师们创建了以“激趣启智”为基本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设置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和反思“六大环节”,分“课前激趣、课中激趣、课后激趣”三部曲。课前,学生带着兴趣自学;课堂上,对有难度的内容,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老师们再进行点拨。其间,兴趣成为学生智慧生成的“催化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点拨者、引领者、激励者、智慧启迪者,学生是课堂的自主学习者、小组合作者、智慧呈现者、成果获得者。就这样,师生之间的智慧“共振”引发了深度思考,思考又生成了新的智慧。 一年级的付玉杰老师教授《四个太阳》这堂课时,巧妙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里的‘我’画了四个‘太阳’,分别送给了春、夏、秋、冬。那么,你想画一个什么样的太阳?又想送给谁呢?”孩子们兴趣盎然,一个个奇思妙想展现着孩子们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付玉杰感慨地说:“每一次,孩子们的答案总让我感到惊喜,你永远无法想象他脑海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你也永远猜不到他的下一个想法会是什么,智慧和创造对他们来说显得那么轻而易举。” “智慧课堂的结尾并不意味着结束,恰恰是新的开始。”孙镜峰自信地说,“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爱屋及乌,也就喜欢上这堂课的老师,进而喜欢这所学校。” 建设“智慧课程”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学校?是因为没有在学校里找到有吸引力的东西。学校要为学生设计有吸引力的课程,让学生的智慧在课程这片土壤里生长。” ——孙镜峰】 9月1日,开学的日子,孙镜峰和老师们站在校门口迎接新生的到来。 一名学生被爸爸妈妈一人一只手拖着往学校门口走,边哭边喊:“我不乐意上学,我不喜欢上学!” 这名学生的表现引发了孙镜峰的思考:我们的学校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学生不愿意走进校园? 不久,孙镜峰在全校学生中进行了一项学校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对学校“很喜欢”的学生占22.3%,“一般喜欢”的占56.8%,“不喜欢”的占20.9%。“一般喜欢”和“不喜欢”的学生占到近八成。这让孙镜峰感到了压力。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学校?怎样让学生喜欢学校?这两个问题困扰了孙镜峰许久。 他认为,学生不喜欢学校,主要是因为学校没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如果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感兴趣的东西,让他们在喜欢做的过程总迸发智慧,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学校了。绘画课程让学生们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 什么才是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孙镜峰想到了开设校本课程。 有了方向,校本课程“智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接着就展开来。 开始的时候,主要是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能开设什么课程就开设什么课程,教师会什么就开设什么。后来,学校每学期都会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一项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还希望增添什么”,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 现在,晏婴小学有相对固定的校本课程56门,分科技、艺术、体育、传统文化以及其他共五大类,学生每学期可以选择两次,5年下来,学生就可以学习10门校本课程。 “我们的校本课程是一个自选超市。”孙镜峰说,每周三上午第3-4节课,全部五大类56门课集中开设,学生喜欢什么就选什么,班级也打破了原来的界限,实行走班上课。 于是,每当周三上午第二节课下课铃声响起之后,整个校园又被学生们的欢呼声占据。他们一个个蹦蹦跳跳地走出教室,手里或拿着魔方,或拿着机器人,或拿着航模,高高兴兴地走向各自所选课程的开课教室。 “我们不仅有快乐星期天,还有快乐星期三。”孩子们的高兴和满足溢于言表。 快乐星期三带给孩子们无限的快乐,兴趣的种子也在心里生根发芽。五年级学生李硕群沉迷网络游戏,家长很头疼。可是学习电脑动漫课程后,他独立创作了《红球大战》、《一个留守儿童与校讯通的故事》、《题都城南庄》等三部动漫作品,同学们都钦佩地称他为“动漫高手”。 有了校本课程这种能够让智慧生长的土壤,学生们也就找到了兴趣,自然也就越来越喜欢学校了。去年12月,晏婴小学又组织了一次学生喜爱学校程度调查,“非常喜欢”学校的学生达到67.1%,“一般喜欢”的为23.7%,“不喜欢”的为9.2%。“这是我作为一名校长最高兴的事。现在看来,为学生建设‘智慧课程’这个‘活’做对了。”孙镜峰说。车模课程让喜欢车模的学生们玩出了新花样,也玩出了聪明智慧。 “培养”智慧家长 【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是否具有教育智慧,不仅影响到孩子的教育,还影响到学校的教育。” ——孙镜峰】 令孙镜峰感到遗憾的是,许多家长的教育智慧、教育能力与身为家长的责任不“匹配”,与学校教育要求不“匹配”,这种不“匹配”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形成“共振”。 他明确提出,要帮助家长增长教育智慧,做智慧家长。 这种帮助首先是从“补课”开始的。他主动与临淄区家庭教育培训学校联系,依托家庭教育学校丰富的资源,大力开展家长教育知识培训。学校设立了自己的家庭教育办公室,开发了较为系统的家庭教育课程,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开展培训。五年下来,每位家长都会接受到完整的家庭教育培训。 在晏婴小学,“家长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一年级举办“家长沙龙”,家长们坐在一起,说说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分享成功的经验;四年级开展“亲子工作坊”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体验有趣的家庭教育游戏,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系统的培训让我懂得了更多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自己和孩子正一起成长起来。”通过参加系列家庭教育学习活动,家长们感到自己也在“成长”。 促进家长不断“成长”的行动一个接着一个。学校建立了家庭教育委员会,定期编辑家庭教育手机报,开通家庭教育热线,每周二还在家庭教育办公室安排专职教师接受家长咨询。体会到家长“成长”带来的好处的老师们也越来越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目前,学校每个班级也建立了班级家庭教育委员会,每个班级都建立了家庭教育QQ群,家庭和学校之间实现了“零距离”接触。 “当家长们变得更有教育智慧的时候,教育的力量就更加显现出来了。”孙镜峰自豪地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