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教育》小学版2014年第4期封面报道桓台县起凤小学校长王新,并在“教改风景线”栏目,以《高位均衡:一所农村学校的现实样本》为题,刊发学校长篇纪实通讯。文字及图片如下:高位均衡:一所农村学校的现实样本——桓台县起凤小学王新和他们的“双润乡村学校少年宫” 早春的马踏湖仍是一片寂寥,平静的湖水映着流动的天光,明镜一般。放眼望去,湖光树影和大片布满苇茬的湿地糅成黄褐色的调子,犹如一幅刚刚打了底色的油画,静静地铺展在画布上。但此时,临湖的起凤小学已经是一派生机了:教室里书声朗朗,笑声飞扬;课外活动,教室又变成了活动室,老师变成了辅导员,孩子们操起二胡,抱起琵琶,跳起舞蹈,吹起陶笛、巴乌、葫芦丝;操场上,孩子们抖起空竹,练起拳脚;还有苇编、蒲编、柳编室里翻飞的巧手、书画室里挥洒的笔墨,以及五彩缤纷的丝袜花和飞转的微型木工车床…… 让农村娃也能享受到与城区孩子同质的教育,不仅学知识、学技能,还能抚琴弈棋,学书作画,习武弄文,健身启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全面、健康、快乐的成长——乡里人曾经的期盼,正在这里变成现实。 这就是均衡,高品位、高起点,有质量、有特色的新的均衡,它超越“普九”,超越“就学平等”、“条件均等”,走向了内涵、特色、质量均等的教育均衡新阶段。 声名远播 起于淄博市桓台县的乡村学校少年宫早在几年前就已声名远播了。 2009年3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长春在中央文明办上报的《山东省淄博市“乡村少年宫”情况调研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淄博的经验很好,媒体要进行宣传,作为典型经验加以推介。 2008年11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时任中宣部部长的刘云山就淄博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这一做法“符合农村实际,值得很好推广”。 2008年4月,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到淄博调研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时指出,淄博经验是好经验、真经验,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之后,全国农村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座谈会、山东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座谈会等相继在淄博召开;淄博市也多次就“建好用好‘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经验在全国及省相关会议上做典型发言。 淄博经验也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大众日报》,以及《中国文明网》、《新华网》、《央视网》等纷纷撰文报道“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经验。学校还不止一次的作为经验交流会的现场和接待中央及省市领导的视察,至于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取经的更是络绎不绝。2009年4月,央视《焦点访谈》以“乡村有了少年宫”为题,详细报道了淄博市桓台县的做法,称这一创举让“农村孩子有了属于自己的课外活动场所”,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课外教育,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属于自己的快乐。” 在上述的经验介绍和新闻报道中,来自起凤小学的例子、经验一再被提起。下面这段实录节选自2009年4月14日的央视《焦点访谈》:“乡村有了少年宫”—— 被采访人:起凤镇双润乡村少年宫副主任张红娜(以下简称张) 旁白:现在是课间活动时间,孩子们的教室就变成了活动室,成为孩子们学习艺术的课堂,这是二年级二班,又是口风琴室,每个教室都有这样一个标志牌。 记者:那现在在这个班里练习口风琴的都是一个班的孩子吗? 张:这些学生来自五个年级15个班,当时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组织报名,然后合理分班,你看这是二年级一班的教室,也是我们的口琴室。 被采访人:三年级留守儿童孙宇 旁白:起凤镇起凤小学三年级学生孙宇,父母常年在威海打工,一年才回家一次,她和弟弟平时都是有爷爷、奶奶来照顾。 记者:你们以前没有少年宫的时候,通常放学以后,都会做些什么呢? 孙宇: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后,我就很想出去,出去就是跳跳绳什么的,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有的时候很闷,不知道该上哪里去好。 旁白:那时孙宇在电视上看到别的孩子演奏琵琶很羡慕,心中就希望自己将来也有机会学弹琵琶。自从有了乡村少年宫,孙宇的课余生活丰富多了,学习琵琶的愿望也终于实现了。 孙宇:我以前什么曲子、什么乐器也不会,现在懂了很多,也知道了哪个弦是哆,哪个弦是咪…… 旁白:除了学习弹琵琶,孙宇在少年宫练习打羽毛球,学习剪纸。 孙宇:有一次我剪了一只大大的公鸡,老师还表扬我了。 孙宇爷爷:少年宫活动项目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孩子也有了热情,不像以前那样枯燥无味,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好处。 旁白:孙宇非常想念在外打工的妈妈,参加了少年宫活动后,如今孙宇又有了一个新的愿望。 孙宇:我想弹会几首曲子,弹给妈妈听。 旁白:桓台县马踏湖芦苇产量丰富,当地的传统手艺—苇编已经快要失传了,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这一传统手艺,双润乡村少年宫请来了当地的老艺人教孩子们扎荷灯,荷灯艺术也成为少年宫的特色活动。 记者:知道这个荷灯的来历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知道。放荷灯是我们这里的一个习俗,放荷灯之前,我们许一个美好的愿望,之后这个愿望就会慢慢地实现。 被采访人:二年级学生魏裔伦家长——田丽霞 旁白:现在每天放学后,周末节假日乡村的孩子们有了少年宫,作为家长也不再担心他们的安全问题了,而且还在一天天的感受着他们的变化。 田丽霞:放学回家以后,他不会再到处乱跑,而且还会用自己一些绘画作品装饰自己的小房间。 记者:你有没有觉得孩子像这样来参加少年宫活动,对自己来讲是一种负担,有没有这种感觉? 家长:不会的。学生们课业负担比较少,学习一点特长还是比较好的。 崇高情怀 乡村学校少年宫在起凤小学生根开花,结出丰硕果实,缘于他们对乡村教育的思考、追求与情怀。 起凤小学是坐落在风光旖旎的马踏湖畔的一所普通农村小学,服务于周边8个村;学校现有14个教学班,540名学生,33名教师。 校长王新,70后,年轻,沉稳,干练,曾是县初中物理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2009年经全县公开选拔,出任起凤小学校长。一心带领学校跃上新台阶的王新深感责任重大,他不断地问自己:“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我们要办什么样的学校?”答案给出了——“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成长。这,是学校的职责。” 学者周国平说:“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这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更何况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已然存在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实际供给不足的矛盾,我们别无选择。在使每个适龄儿童都能平等享受到义务教育的同时,必须积极创造条件,推动高质量教育公平的实现。 平心而论,这些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农村学校的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观。以前起凤学区有8处小学,规模小,条件差,更谈不上综合素质的发展。2002年布局调整以来,8处小学合并为一处,教学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变,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与城市孩子相同的教育,让孩子们得以全面发展,已不再是一种奢望。 然而,农村小学毕竟底子薄,条件弱,开齐开足课程已数难能,何以能让孩子幸福快乐全面的成长,何以能让他们不仅“有学上”,还能“上好学”?等吗,靠吗?不,起凤小学的选择是主动发展,创新发展。发展是教育事业永恒的主题,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均衡,更谈不上高质量的均衡。起凤小学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缩小与城区教育的差距,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成长”的诺言。 早在2003年,起凤小学就提出书香校园建设,把教师、学生的阅读写作作为核心来抓,提出“人文日新,天天向上”的办学理念,进而逐步拓展到艺体教育领域,提升学生修养,培养少年君子。2007年底,中央文明办下派干部来桓台挂职,看到起凤小学文化艺术教育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就说何不就办一个乡村少年宫,以整合资源,让孩子们的课外教育有大的发展空间,更方便地开展活动? 一名正则诸事顺。较之过去的课外活动、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少年宫”这个名字无疑更响亮、更郑重、更丰富、更提神、更有吸引力,当然也更有拓展的空间。 后来的发展果真如此。2008年,根据桓台县的统一部署,起凤小学的“双润乡村学校少年宫”正式成立了。不另搭班子、另建场所、另聘教师,就依托学校现有条件,把城里才有的少年宫办到了乡村来。条件虽然简陋些,专职教师可能少些,但却更接地气,更符合农村实际,孩子们不需跑路,不必交钱,不用另占时间,从场地、器械、乐器、耗材到外聘教师补贴,一律由学校承担,孩子们只管挑选自己喜欢的项目,然后走进教室或操场就一切OK了。 说起为何起“双润”这个名称,校长王新解释说:何谓“双”?一层是与“文”和“艺”有关,指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化知识和学生的兴趣、才艺、特长;二层是与“德”有关,指学生的道德素养。何谓“润”?取润色,升华之意。“双润”合起来意指学生的文化知识、才艺特长在乡村学校少年宫这个平台中得到展示和升华;同时少年宫也给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平台,使孩子们的道德素养得以润色和升华。看来,“双润”既涵盖了乡村少年宫的内涵、价值,也寄托了学校、家庭、孩子的愿望。 “我从小就喜欢跳舞,但是如果专门去县城少年宫报名学习的话,花钱很多,路程又远。去年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双润乡村少年宫,也算实现了我的这个心愿了。”刚刚7岁的章晓对着来访的记者骄傲地说。 自从有了双润乡村学校少年宫,起凤小学就有了这么一条标语:人人学会一种乐器,人人参与一项体育健身运动,人人参加一个社团活动。“我们学校少年宫活动学生的参与率达到了100% 。”学校的校长王新介绍到,“每次到了少年宫社团的活动时间,孩子们可高兴了,每个项目的教室、场地里都热闹的很。” 100%,有哪间少年宫能让一所学校的所有孩子一个不落的参与到活动中?“我们寒暑假也可以来少年宫,这里就是我们的小天地。”孩子们稚嫩的声音中掩饰不住满足的喜悦。 “我们农村家长基本都在村办企业上班,一到周末,孩子们便无处可去,小河边、公路上是孩子们最常去的地方,做家长的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着孩子的安全。再说,那么多宝贵的时间也都耽搁了。”学生家长说,“我一直想让孩子学点特长,但是县城的特长班路途远、价格贵,家长也没时间接送,现在学校开展了乡村少年宫活动,免费培训各种特长。我孩子参加的是舞蹈和二胡班,现在能演奏优美的曲子,舞蹈也跳得有模有样了。” 为了办好少年宫,学校尽自己最大努力围绕科技、艺术、文学、体育、国学等体系,开设了25个特色班,其中还立足乡土优势,开展了“蒲编、柳编、苇编”等传统手工艺的教育。2008年学校投资20余万元,新建了民乐、纸艺、葫芦丝、舞蹈、二胡、编织、作品展室7个功能室;先后投资10万余元购置大型民族乐器、小型课堂乐器300余件;投资4万元,围绕马踏湖物质资源开设苇编、蒲编、柳编、丝袜花项目;投资2万元建起微型木工活动项目。桓台县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像起凤小学这样的乡村学校少年宫,每年都能获得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从2011年开始中央拨付了专门的彩票公益基金用于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双润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第一批的受益者。 起凤小学双润乡村少年宫也不负重望,成立至今已是成绩斐然,先后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山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专访,荣获淄博市首届优秀乡村学校少年宫,连续多年被评为桓台县十佳乡村学校少年宫,成功为全国及省市级会议提供参观现场,先后接待了全国十余个省份、三十余个地区的教育系统、文明办、关工委人员的参观。 当然,受益最大的还是一届届的学生,在这所普通的乡村学校里,他们实现了与城里孩子享受均等教育的梦想。学生多人多次在省市县器乐、创新大赛和科幻画比赛中获奖。2013年7月,2名同学喜获全国NOC大赛视频制作一等奖。 学校也依此在早先提出的第一条办学理念:“人文日新,天天向上”的基础上确定了第二条办学理念:“全面发展,成才成功”和又一条校训:“尚艺成才”。至此,学校形成了完整的办学理念和校训:“人文日新,天天向上;全面发展,成才成功”;“崇文立志,尚艺成才”。 “少年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让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留下最美好的童年回忆,就成为我们的文化核心精神。”校长王新如是说。 高位均衡 有专家指出,教育均衡是一种发展目标。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每一个时期的教育均衡有着不同的表现,呈现出一个由“均衡——不均衡——均衡”,不断地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过程。即,已经实现的均衡被更高一级的发展需求所打破,并在更高层次上再次从不均衡走向均衡的过程。亦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全面提高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有质量的均衡。 起凤小学以及淄博市桓台县所创办的乡村学校少年宫,正是促进基础教育向着“有质量的均衡”推进的一个现实样板。其经验及意义所在,正如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在视察该项工作时所指出的: 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经验好在哪里,我认为有三个特点: 一是覆盖广。这个经验几乎覆盖了全体农村的孩子们。农村是我们未成年人的大头,农村又是个薄弱环节,是个难点,淄博经验突破了这个薄弱环节,解决了这个难点,这就非常好。我觉得乡村少年宫把那么多农村孩子的事给办好了,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很大的举措。它实际上不仅仅是个阵地,还是一个综合抓手、有效载体。 二是抓得住。咱们乡村学校少年宫好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把学生的事都放到学校来做,由校长来管,教师来办,“宫”就是这个学校,它的生命力也就在这里。 三是花钱少。这个经验没有大张旗鼓的去搞建设,没花几个钱,但把事情做了。一张桌子,上课是课桌,下课就变成活动的台子,这不挺好吗? 作为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特别强调了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德育功能—— 乡村少年宫确实是一个培养农村孩子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和广泛兴趣爱好的好地方。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着眼于实践,同时还要用文化的力量来培养孩子们的道德精神。中国人的心在哪里,中国人的情感在哪里?在我们的文化之中。 我国现有未成年人约3.67亿,其中农村占三分之二,做好这2.4亿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关乎着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相比这个庞大的数字,起凤小学区区500多学生的确占不了多大比重,但是它所创建的双润乡村学校少年宫,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当地孩子提高综合素质创造有利条件,推动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亦可谓功德无量。 首先,学校将德育与社团活动有效融合,让孩子们在高尚的文化、高雅的艺术中领受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召,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德育品牌。 一是以文辅艺,成就学校特色课程的发展。为实现学校既定的育人目标,他们从“文”入手,着眼于培养文雅、文明、文化、文学之人,让“文”成为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基础和载体。为此他们编制了以国学启蒙、古诗、名家名篇、名言警句、古典文赋、名人故事等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崇文立志》;申报了省教学研究室规划课题“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与研究”;以“晨读午写、亲子共读、师生同读”等活动为载体,力求培养文雅、文明的少年君子、“文化、文学”的少年才子。 二是从“艺”入手,着眼于培养有特长、有爱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桓台古属齐地,民间音乐源远流长。春秋时期,孔子至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盛赞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如今,琵琶、二胡、扬琴、巴乌、笛子、口风琴、架子鼓等又一同走进了起凤小学的课堂,他们还将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以器乐、手工、科学探究为体系的学校课程架构,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尚艺成才》。同时,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依托社团活动创新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途径”。 “文”与“艺”撑起了起凤小学 “让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 的育人目标。 其次,赋予校本课程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学校德育的实践途径。 春秋时期,齐国称霸,齐桓公会盟各路诸侯,聚兵列阵,平地马踏成湖,马踏湖因此得名。时光荏苒,昔日的古战场而今已是一派旖旎风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就是芦苇。时值深秋,芦花瑟瑟,秋水茫茫,柔情脉脉——两千多年前《诗经》中所描绘的风光,依旧演绎在而今的每一个秋天。 不仅风光旖旎,96平方公里的马踏湖还盛产金黄锃亮、细薄柔软的芦苇和柔韧的蒲草、柳条。这些自然之物,经过湖区人的巧手就变成了融天然与华丽、集实用与艺术为一体的工艺品。如今,走进起凤小学的编织室,就会看到孩子们正围坐在一起,学习这项民间手工艺,四周满是学生的作品。学校请来村里编织手艺好的老人手把手教学生,一张张稚气的笑脸,一双双纤细的小手,在老艺人的指导下穿、抽、捻、拉,根根苇条、蒲草就渐渐变成了蒲扇、蒲鞋、草帽、书架、鱼篓、芦苇画,编好的成品再经过整形、上色,就俨然成为了一件件工艺品。 爱家乡就是爱祖国。培养起孩子对自己家乡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优越感,激发起他们对祖国、对这片丰饶的土地的热爱,就是最大的德育。追寻美就是追寻高尚。教会孩子们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价值世界里,如何学会求真、向善、寻美,进而培育出内在的道德力量,让他们的心灵在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过程中得到健康、自主、快乐的发展,就是最好的德育。显然,起凤小学立足乡土资源开展苇编、蒲编、柳编等活动,不仅承续了地域文化传统,锻炼了学生审美、创新能力,也拓展了学校德育的领域,丰富了德育内涵。 第三,丰富校园文化主题活动,拓展学校德育工作渠道。 自2007年以来,学校每年都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每届都有鲜明的主题。刻纸、苇编、柳编、蒲编、国画写意……为家长和师生们献上一道道艺术大餐;学生们的器乐合奏、校园剧、舞蹈、声乐节目……展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魅力,更是让观赏者大开眼界,让家长们心满意足。此外,“校园读写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英语节”等也都成为了起凤小学特色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凤小学还从学校的文化核心“让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中,抓住两个关键词“快乐”和“成长”,演绎成学校的两个卡通形象,一个是穿着运动衫,戴着瓜皮帽,横跨在自行车上男生“乐乐”,一个是扎着马尾辫,身着背带裙,笑容满面的女生“成成”。学校通过这两个卡通形象,集合起孩子们在校内校外发生的故事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收到了寓教于乐、寓教于形象之中的效果。 2011年,学校将德育教育与社团活动有效融合的做法被评为淄博市德育品牌。2012年7月,学校又被表彰为淄博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12月24日学校德育案例“因社团而美,而乐!”获淄博市德育品牌优秀案例。 第四,让均衡惠及每一个角落,让温暖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孩子。教育均衡发展无疑是一个宏阔的教育命题,但是如若不能落实到受教育者个体,那它就是一个虚幻的命题,高质量的均衡就是要让好的教育惠及每一个孩子。 于是在起凤小学,我们看到了100%的孩子能学会一种乐器、一项技能或一项运动,100%的孩子参与到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活动中来,他们要的是100%的孩子都能在这里快乐地成长。 巩强现在是四年级二班的一名学生,他白白胖胖,笑眯眯的,像个小弥勒佛似的,但他不幸是个“瓷娃娃”,也就是患有脆骨症。双润少年宫活动开展后,巩强家长找到了班主任和校长,要求参加少年宫的辅导活动,但是哪个社团的老师愿意收这样的一个孩子呢?学校向老师们告知了巩强的愿望,校外辅导员王玉国老师收下了这个特殊的“瓷娃娃”弟子,学校也特别把辅导地点安排在巩强所在的班级,免得他另外跑路。而巩强也没有让老师失望,已经能用口风琴、陶笛吹奏好几首曲子了。看到孩子能够参加少年宫活动,欣赏着孩子吹奏的优美乐曲,巩强妈妈流下了泪水。巩强不过是个缩影,像他一样的残疾孩子,在双润乡村学校少年宫里一样得以快乐成长。 少年宫里的德育也带动了起凤小学“日行一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班内“一帮一”,让学生体会到友谊的珍贵;“家庭快乐小助手”为爸爸妈妈分担家务,感受着家长的辛劳;“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队的小志愿者们用自己的爱心践行着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美德…… 一师(室)双用 在常人看来,乡村学校办少年宫,场地和师资恐怕都是大问题,但在起凤人眼里,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凭着一腔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他们率先创造性的走出了“一师(室)双用,两表并举”的管理模式。 在起凤小学每个教室门口,都配备着两个标志牌——教学班和社团活动小组标志牌,每位教师既是学科教师又是社团活动的辅导教师,实现了教室和活动室,教师与辅导员“一室双用”、“一师双用”。 学校将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定为学校的社团活动,周六、寒暑假期间各社团对学生免费开放。他们合理调整课时安排,实行课程表与社团活动安排表“两表并举”,使正常教学和社团活动在相同的教室、不同的时间交替进行。 为了将社团活动办好办优,学校在社团专业教师缺乏的情况下,首先,发挥校内教师的特长和潜能,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社团的辅导员。不少老师既要当教学班的班主任,又要做活动社团的管理者,工作量几乎翻了一番,但正是每一位教师的无偿辅导、无私奉献,才使得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同样,学校教师在打造社团活动的同时,社团活动也在打造着学校的教师。教语文的王金丽老师刚刚还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讲读课文,不一会儿又在活动室里操起乐器,协助外聘专业教师辅导孩子学习二胡。王老师说:“我从小就喜欢乐器,但是没条件学。现在学校办起了少年宫,在辅导孩子的同时也让我圆了儿时的梦想。”在起凤小学,几乎所有教师都是像王金丽这样的“双任教师”。走进丝袜花制作室,辅导老师可能是一位数学老师;来到编织活动室,和孩子们一起做草编的会是一位英语老师;而你刚才在办公楼里遇到的总务主任,转眼就在操场上教起了武术…… 我们总说“教学相长”,这别样的教学相长对于老师们的成长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 当然,少年宫的活动大多都十分专业,没有专业教师何谈专业指导?于是,学校向社会聘请民间艺人、剧团乐队成员等来校传授技艺。像这种有分量的专业人士在乡村少年宫的有一个独特的称呼:“‘五老’ 志愿者”,即老专家、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老干部,他们几乎都是退休之后来校指导孩子们学习特长的。 “田爷爷好,田爷爷您来了。”每当85岁高龄的田淑恭老人走进起凤小学,都会有一群学生围过来,七嘴八舌地问好。稚嫩的面孔和慈祥的笑脸交融在一起,犹如一道美丽的风景。为了家乡工艺的传承,田淑恭老人每周都按时到校传授苇编技艺,多年以来从不间断。原桓台县吕剧团的何林翠、刘庆生、田茂云三位艺术专家,为了使孩子们接受专业的民族器乐培训,领略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不辞辛劳每周五从县城赶来学校免费为孩子们辅导。 “在慢速和中速换弦的时候都要注意,手臂不要前后摆动太多,大家看我这里,如果这样翻手腕的话,也是不正确的。”纠正完孩子们的操琴姿势,正在辅导孩子们学二胡何林翠老人又说:“我从2006年就在这里做民乐辅导老师了,看着孩子们都这么喜欢,我这个拉了40多年的老二胡人心里也高兴啊!” 就是这样一群默默无闻、心底无私的奉献者,在他们的花甲之年,用熠熠夕阳的余晖温暖着祖国的花朵和希望。 当然,追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远不止于开展几项活动,学会几种技能,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均衡还必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素质。为此,起凤小学将教学重点落脚在了研究学生如何“会学”和“学会”上,倾力打造“双学”课堂。他们还与临镇的两所小学自发组织起农村成长教育联盟,开展专题教研活动,举办成长教育联盟心理拓展培训,共同开展了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起凤小学还将提高信息化水平作为提升教育均衡发展品质的有效手段,配备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校园,引导教师申请网络云盘,电子教案和课件实现云存储和云共享,极大方便了日常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中国教育的宏大战略,但它绝不只是领导的决策和躺在书斋里的课题,而是一个就在我们眼前,普通的学校、普通的校长、普通的教师完全能够付诸实践的现实问题。“把平凡的事认真做好,把有益的事坚持做好。”起凤小学校长王新的这句话,此时听来掷地有声,“我一直认为,把‘平凡的事认真做好’是一种优秀的工作态度,因为真正做教育的人没有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来做,把日常的这些小事做好就是最优秀的工作态度;从这些平凡而细小的工作中找到一些“有益的事”,那就是一个人见微知著,高瞻远瞩的表现。” 任何改革,说到底,如果没有自下而上生长的力量,它就缺乏真正的内在动力。而那些生长自草根的力量往往才最具推广价值,最具操作性,也当然最具生命力。起凤小学和他们的乡村学校少年宫,不就是那起于草根而绿向广袤大地的青青碧草吗? 还有“起凤”这个好听的名字,据说是源自架在乌河上面的一座木桥。据《黄氏宗谱》记载,此桥倒影在河中,酷似一个“耙头”,于是起名耙头桥。明朝正德年间的一个早晨,东方刚泛着鱼肚白,一群农人下地干活,当走到耙头桥上的时候,忽见一只金凤凰“扑啦啦”从桥下飞出,这事儿很快传遍了乌河两岸。金凤起飞,吉祥开瑞,人们遂将耙头桥更名为起凤桥。 祝愿起凤,祝愿起凤小学,祝愿那里的孩子们,愿美丽的马踏湖畔再次飞出金凤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