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日,《山东教育报》5版,“校长视线”栏目以“杨世臣:让学生喜欢学校”为题,刊登临淄区教育人物通讯。图片及原文如下:杨世臣:让学生喜欢学校本报记者 宋洪昌 宋以生 杨世臣印象 淄博市临淄区金茵小学校长杨世臣有两大喜好,一是读书,二是思考教育。 读书改变了他的生活状态,更改变了他做校长的状态。他说,阅读是为了心灵的宁静,阅读能让我们拥有一个广阔的世界。他还说,读书是他做校长的根。只有根不朽,校长的专业成长才得以茁壮,学校发展的枝叶才能繁茂。他喜欢阅读,更热衷于广泛地涉猎。他读教育管理方面的书,也读学科课程类的书,对哲学、政治、经济类的书,更是爱不释手。他一直坚持这样的读书观:阅读要与自身的成长、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读出书中的自我,读出问题解决的策略。 思考,深入地思考,让他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校长的职责和使命有了更透彻的认知。他坚信,一位校长的思想水平和能力有多高,学校就有多高;一位校长的理想和追求能走多远,学校才能走多远。学校之间的差别,就是校长之间的差别。他说,要做一位好校长,必须有信仰。只有有信仰,才能带动老师,办好学校。在他的心目中,一位理想的校长,应该让师生看到希望。 46岁的他,感到自己心越来越静了,想法越来越单纯了,就是一心一意地研究孩子、研究教育,尽心竭力地追寻自己的教育理想。他说教育是一方净土,必须用清澈的眼神去注视清澈的眼神,用纯粹的心灵去抚慰纯粹的心灵;当眼神变得清澈,心灵变得纯净,才会收获安静的存在,才会洞察教育的真谛。 “从呱呱坠地到走向生命的终点,这一生的全过程,人到底是来做什么的?”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杨世臣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思考,而作为校长的他,这些思考自然而然就与教育联系在一起。 “要为学生提供一种怎样的教育?”越往深处追问,杨世臣心中理想教育的样态也就越清晰:人生就是一个追求成功、追求幸福、追求愉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个人的内心世界、这个人于他人之间、与一个社会之间实现了一种和谐。“作为教育,就是要使人达到这样的境界。”杨世臣说,教育所追求的这种境界,可以用两个字来归纳就是“和”与“悦”——因和而悦,和而达悦。 他将这样的教育称作“和悦教育”。 在他的心目中,“和悦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是一种原生态的教育;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每个孩子身心都能得到和谐发展,都能收获成长的快乐和幸福,坚定地追逐自己人生的理想,从优秀走向卓越的育。 创设以“和悦”的为指向的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幸福成长的课程体系,构建让学生积极学习、体验成功的课堂,……一路思考,一路实践,杨世臣享受着教育理想一步步成为现实的满足与快乐。杨世臣在课堂上与学生们交流 童心悦读——让读书融进孩子精神生命 【 “将热爱读书的情感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用书籍唤醒学生的精神,这是学校教育的成功。而一所充满了浓浓书香的学校,怎么可能不让学生向往?”——杨世臣】 “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就没有智慧、没有灵气,如果没有好书相伴,就难以走到高处。”杨世臣始终坚信,读书对学校、老师和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校没有书香,师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不能有健康成长。 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杨世臣自担任金茵小学校长 8 年来,一直在倾心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为学校培植书香,在师生心中撒播喜欢读书的种子。于是,学校有了“读好书,做好人”的校训,有了 “童心悦读”。 “晨诵、午读、暮省”是“童心悦读”的主要形式。 所谓晨诵,杨世臣为其取了一个美妙的名字——与黎明共舞。每天早晨8:20至8:35,伴着悠扬的音乐,一、二年级的学生诵读自己最喜爱的儿童诗《神奇的窗子》、《用绳子牵着的月亮》、《365夜儿歌》……三至五年级学生诵读《飞鸟集》、《论语》、经典古诗等。朗朗的读书声与轻柔的音乐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校园每个清晨的最美声音。为了活跃诵读的气氛,每个班级还根据学生特点和诵读内容形成了不同的晨诵风格。闫美玲老师的学生们在诵《将进酒》时,把自己创编的各种动作融入到诗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的理解,也让学生体验到了吟诗的乐趣。 午读时间是下午2:10至2:30,在这个时间段内,全校师生在优美的轻音乐中共读经典书籍。一天天,书中的故事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书中的智慧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学期末,师生共读的经典故事被一个个编演成情景剧搬上学校的舞台,共享读书的快乐。阅读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学习的意义与幸福,也让校园和课堂为他们心中增添了一份阳光和温暖。“和孩子们一起共读书、表演情景剧的时候,感觉时间特美妙,好像我们的心贴在了一起。”因为共读书,老师们感觉与学生的关系更近了,师生关系更融洽了。 暮省是一个美妙的仪式。每周五下午学校生活结束前,全体师生在学校广场集合,面对面站立,老师与孩子们一起闭上眼睛,静下心来回想。这时,主持人的问话响起:“这一周,当你看到垃圾时,有没有随手捡起来?这一周,你有没有读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接下来,学生们向老师们深深鞠躬,真诚地感谢老师们一周来辛勤的工作;同时,老师也感谢孩子们一周来的努力,并鞠躬还礼。“问话式的暮省,带给孩子们的是内心的反思和心灵的启迪。师生相互之间的鞠躬还礼,比起说教式的教育更能打动孩子的心灵。”看过金茵小学暮省仪式的老师和家长都有相同的感受。 杨世臣曾经做过精细的计算,当每名学生从金茵小学毕业,已经有了15000分钟的晨诵、20000分钟的午读和10000分钟的暮省,有的学生甚至能背诵500多首古诗,阅读几十本经典书籍。“这是读书课程最有价值的收获,这种美好的生活方式会伴随孩子一生,并且会让孩子一生都受益。”杨世臣自豪地说。 孩子们在读书中收获的快乐和幸福,在读书节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读书节被安排在每年的9月开学初,一直持续到10月中旬,历时一个半月。期间,诗文诵读吉尼斯比赛、齐国故事我来讲、学生诗文诵读手抄报和剪贴画展示、师生家长读书艺术作品展、图书超市进校园等轮番上演,热闹非凡。 最让学生感到有意思的是“自编书大赛”。每年暑假放假前,学校都会发起自编书大赛活动,鼓励学生利用暑假时间,与家长一起共读书,然后一起自编书,所编书籍不光要在学校读书节上进行拍卖,学校还要对学生自编书进行评价,获奖者将由校长亲自颁奖。开学之后的读书节上,学生们在自己的摊位前热情张罗兜售自己编写的书籍,书籍有封面,有目录,有精美的插图,还有像模像样的“编辑后记”。去年的读书节上,一个孩子的爷爷在拍卖现场一口气买了12本学生自己编写的畅销书,因为他的孙子编的书籍销路不好,他想与孙子一起寻找原因,看看人家的书籍为什么会畅销,然后再对自己编写的书进行修订完善。 学校课程——让孩子收获幸福的童年 【 “童年是每个孩子最快乐的时光,要想让孩子在学校生活、学习都快乐,学校必须给与孩子得到快乐的途径,而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就是学生获得快乐和幸福童年的重要源头。”——杨世臣】 “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喜欢的地方。当假期来临的时候,他们对学校生活有一种恋恋不舍,当假期快结束的时候,他们对学校生活是一种强烈的渴望。”在杨世臣看来,这才是一所学校在孩子心中应有的形象。” 学校怎样才能吸引孩子?什么样的东西才能让孩子对学校生活产生无限的向往和留恋?杨世臣一直在思索。他说,自己小时候的快乐完全是玩出来的,捉迷藏、玩游戏、下河游泳……虽然生活不富足,但是总有享受不完的乐趣。一所学校也一样,如果想让学生喜欢,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感兴趣的东西。” 因此,除了童心阅读课程,杨世臣还与老师们设计了“阳光体育”、“科技信息”、“齐文化”等学生们喜欢的课程。 “阳光体育”在让学生们锻炼身体的同时,收获了校园生活的快乐。每到大课间的时候,校园就成了学生们的乐园,他们有的拿着呼啦圈,有的拿着竹竿,有的拿着毽子,呼朋引伴,欢呼雀跃,忘情地玩,忘情地笑。杨世臣非常喜欢这时候的校园,“就是需要这样的教育,这才是让孩子天性绽放的教育。”金茵小学的阳光体育课程,共设计了60余项体育活动。低年级以跳短绳、呼拉圈、沙包传递、轮滑、踩高跷等项目为主,中年级以滚轮胎、跳皮筋、跳长绳、踢毽子、足球、乒乓球、篮球、袋鼠跳等项目为主,高年级以竹竿舞、两人三足跑、运球投篮等项目为主。教师还为学生们编创了筷子舞,深受学生们的喜欢。当学生欢快地打击这手中的筷子时,系在筷子一端的红绸子舞动着,学生那个高兴啊。单单是呼啦圈,学生们就玩出了很多花样,有站着呼啦的,有跪着呼啦的…… 每周五早上的8:20至8:35,是科技信息课时间。这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前沿科技、科技探秘、国际时讯、校园新闻等四个板块。“今年我们的科技信息课程已经进行了63个课时,播放了近1000分钟的节目,孩子们给这一课程起了个绰号——周五科技袋袋裤。”杨世臣说。 临淄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杨世臣觉得,作为临淄的学校必须要有齐文化的味道。在“齐文化”课程建设中,除建设齐文化长廊外,金茵小学根据齐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历史名人、文化艺术等命名班级,如“归真园”、“稷下轩”、“编钟坊”、“争鸣苑”等。学校还建立了齐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古车博物馆、临淄足球博物馆等校外实践基地,每学年都组织学生到这些实践基地参观学习,并通过写研究报告、参观体会、制作手抄报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研究齐文化的热情。大课间里,学生们快乐地跳起竹竿舞 “和悦课堂”——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 “课堂应该围绕孩子的生活、生存、生命而展开。课堂是孩子的,要让孩子思考,展示、质疑和创新,并在其中收获快乐。——杨世臣】 杨世臣非常重视学校课堂建设,他认为,学生的快乐和幸福不光要在课外实现,最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上实现,要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爱学习、爱讨论、爱展示,学得会、学得好、学得高兴。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这样的体验?杨世臣引领老师们创建“和悦课堂”。 所谓“和悦课堂”,就是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主要定位就是以学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杨世臣总结了“和悦课堂”的四大特征:它是和谐的、愉悦的,能够给予学生求真的勇气;它是自主的,能够让孩子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讨论、学会展示;它是有效的,能够关注孩子的生命体验,既提高综合素质,又提高学业分数;它还是创生的,破除了教师的包办,消除了学生的依赖性,师生的生成能量被不断激发,精彩的答案和问题无限生成。“小组合作是和悦课堂的重要实施途径。”杨世臣曾经打过一个巧妙的比喻,原来的课堂只有老师一个人带,只有一个火车头,现在每个小组都能积极参与课堂,都成为了具有动力引擎的车厢,于是,整个课堂就成为有动力的动车,如此一来,还有跑不快的道理吗?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变成孩子的自主习惯,老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来到课堂上之后怎样展示,体会尝试的快乐。在这样的课堂上,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就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凡是小组合作能够解决的问题,老师尽量不讲授。老师通过学生的展示和小组合作的过程,寻找难点和重点,然后重点加以解决。 五年级杨洪芬老师在教授“用矩阵确定位置”这一堂数学课时,巧妙设置问题,创造思维的冲突,激发了学生思维宇宙的“大爆炸”。学生们想出了这样那样的确定某一位置的方法,还联系实际确定临淄区某超市的位置,甚至总结出了确定事物位置的数学原理。“你会发现,一旦学生想质疑,就会主动思考。这种课堂不再像过去的课堂那样,完全是老师领着学生的思维走,你永远想不到学生会想得那么多、那么好,这是最令我吃惊的。”说起“和悦课堂“带给自己教学的变化时,杨洪芬感慨颇多。更让她没有想到的,前不久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75%的学生很喜欢学习数学课,因为数学很有挑战性,做了一道题还想再做一道,很有意思。如今,她的学生还自己编写数学题,因为对学生们来说,课本上的题目都成了例题了。“和悦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还学生预习、选择、自学、展示、交流、质疑的主人地位,真正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满足。“这种课堂的最大优势是学习具有挑战性,孩子们变得自信了。”说这话时,杨世臣一脸的自豪和自信 唤醒家长——让家长成为学校的同盟 【“要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仅仅依靠校长和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需要家长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杨世臣】 杨世臣心中一直在勾勒一幅美好的教育图景:校长真正引领一所学校走上向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教师在这里能找到专业发展的途径,学生在这里能享受一段快乐无比的童年,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的事务中来,心甘情愿为学校的发展做出努力。 “这幅美好的教育图景,如果缺少了家长的色彩,就会黯淡无光。”杨世臣认为,只有家长支持了,学校运行才会更通畅,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才会更有可能。 杨世臣积极推行“新父母教育”,以唤醒家长,与学校同心协力。“新父母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家长素质的提高,间接目标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整合,最中目标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金茵小学,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一年级的老师就为家长做《晨诵、午读、暮省》的小讲座,向家长们介绍阅读和亲子共读的重要性,并下发第一封《给家长的信》,倡议家长“先做读书人,再谈教育”。 有些实实在在想为班级、学校和学生发展做贡献的家长,还有幸成为了学校班级、年级组和校级新父母家委会成员。有的班级还把家长分组管理,细化分工,有家委会主任,有财务部长等,负责筹划诸如学生集体活动,图书购置等事项。 在家长委员会的组织下,师生与家长一起春游踏青,一起走进蔬菜大棚,一起去放风筝;有的年级组家委会结合学校“走遍临淄,熟知齐文化”主题活动,主动联系并组织孩子们去齐文化景点参观;还有的家长对学生活动进行全程录像,制成碟片供孩子们永久保存…… 杨世臣坚持认为,最好的家庭教育,是从亲子共读开始的。 怎样让家长有计划更有效地和孩子一起共读?于是,“亲子故事会”便拉开了帷幕。童心悦读研究院的教师们利用周末时间,轮流举办“亲子故事会”,邀请家长带着孩子来听故事。一个个美妙的故事,不仅孩子喜欢听,家长们也陶醉其中。有的老师以“请跟我来”为题给家长每周一封信,一步步指导家长与孩子共读。“如果您要出去旅游,建议您给自己和孩子带上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书的美丽也能融合在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中。如果您喜欢享受在家的安静生活,您更要拿起书来,和孩子一起读书。我是多么希望,我们都能够成为读书人……”一位老师在给家长的信里这样写道。路文静老师班的学生家长有27人建立了自己的亲子博客,他们不仅相互交流育子经验,更拉近了与孩子间的距离。 学校还通过举办举办家长论坛、创办校刊《新父母教育》、编写《家长导航手册》、在校报《虹桥报》开辟“新父母教育”专栏等方式,提升家长素质,培养现代新父母。为使家长更好地参与阅读活动,学校还招聘“故事妈妈”,举行“故事妈妈”培训,请优秀的家长走进课堂讲故事。就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动了另一个“故事妈妈’;两个”故事妈妈”,带动了一批故事妈妈”。故事走出了书本,走出了一个个家庭,走进了一间间教室……有益的故事静静地滋润孩子的心灵,愉悦在家庭和学校之间传递。 家长走近学校,成为学校的同盟;家长走近孩子,成为孩子的“家庭老师”。在金茵小学,因为有了家长的参与,也因为有了家长的“觉醒”,学校教育增添了一份力量。 “更重要的是,教育在孩子们的心中多了一份愉悦,学校对孩子们来说增添一份吸引力。”杨世臣说,学校能够对孩子们来说有一种吸引力,他就有了一种做校长的成功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