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淄博教育局
> 新闻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淄博日报》:2013年全市教育工作盘点选登(一)

2014-02-1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字号:[ ]
2014年2月17日,《淄博日报》7版,以“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基——我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盘点”为题,刊登我市教育工作信息。图片及原文如下: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基 ——我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盘点 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顶住经费紧张压力,千方百计,攻坚克难,多渠道积聚人力、物力、财力,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国家的既定政策,是政府的法定责任,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中心工作。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根本还在于投入、师资、管理水平的不平衡。要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抓好教育投入、抓好校长教师配备、抓好教育创新、抓好教育科研”,市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赵新法强调。规划先行 新建校舍引领学校科学发展 校园被周边住宅楼、商业街围困,学校“占地面积少、班额大、活动场地狭小”制约着学校的发展……“逐步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前置审核新建居民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工作流程”,《淄博市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2013-2020年)》这样破题。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是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的首要任务。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作实施以来,各区县结合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立足长远,投资23.6亿元,实施了中小学新建改扩建工程,新建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21所,校舍总面积75.6万㎡,盘活了教育资源,优化了学校布局。其中,张店区建成傅家中心小学、马尚镇东小学;淄川区建成般阳中学新校;博山区完成博山中学一期工程;临淄区建成管仲小学、太公小学;周村区新建凤鸣小学综合教学楼、区实验中学学生公寓、北门里小学西马校区;桓台县完成城南学校、渔洋中学综合楼、索镇一中教学楼、周家中学综合楼等重点工程;高青县先后实施了高青三中、高青四中、县中心路小学、高青一中扩建工程和高青县双语学校迁建工程。沂源县盘活原民办英华学校闲置资产,改建九年一贯制沂河源学校,整合悦庄镇两处中学,新建沂源四中和沂源一中图书艺术楼。高新区建成高新区实验中学、华侨城小学,张店五中、卫固中学等五处学校顺利撤并。文昌湖区馨苑小学顺利开工,完成范阳中学、范阳小学规划设计。因地制宜 塑胶操场拓宽师生运动空间 2013年9月23日,淄川区峨庄中学塑胶操场投入使用,绵绵大山下,孩子们一下课就在操场上打了个滚,他们真正体验着塑胶场地带来的快乐——这是全市体育活动场地标准化建设工程的一个缩影。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一直是某些学校活动场地条件差的写照,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作实施以来,全市上下通过着力解决学校无田径场或场地过小、篮排球及乒乓球场地不足问题,因校制宜,充分挖潜,尽可能增设活动场地,为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开辟了全新的空间。据统计,全市新征学校建设用地面积113万㎡,新建田径场188片、篮球场196片、排球场103片、乒乓球台1957个。蕴育内涵 高新技术助力课堂教学变革 “老师在黑板上画的画,还能动哩!拖也行,转也行,可好玩了!”一年级新生王雪晴道出了教室里的新变化。改变传统黑板教学模式,将汇集尖端电子、软件等高科技研发的交互电子白板引入课堂教学,实现师生与课件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满足信息时代课堂要求,全市信息化教育走上特色之路。 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作实施以来,全市累计购置并完成安装电子白板4997块,占全市中小学班级总数的50%;新增加师生用微机15715台,增加校园网63处、班班通设备2305套、大屏幕交互电视80余台,另有部分监控录像设备和录播系统。全市生机比达到12:1,师机比达到1.08:1,超过80%的班级实现了大屏幕“班班通”。对接智慧 师资交流推进城乡教育公平 “毕校长的到来,真是让我们乡镇学校的管理迈了一大步。”高青县常家镇中心小学校长王利学深有感触地说。毕永明,省优秀教师、市十佳师德标兵、市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2013年10月由桓台县选派到高青县支教。 师资均衡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评估以县为单位考核。为加快全市师资队伍交流工作,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城乡教育队伍均衡发展的意见》、《淄博市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实施方案》、《淄博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等文件,采取有效措施,为农村薄弱学校注入新活力。据初步统计,仅2013年,全市城镇交流到农村的管理干部、教师分别达到115人、414人,从农村交流到城市的管理干部、教师达到80人、703人;组织送教下乡活动69次、参与人数达1016人,组织送教研下乡次数202次、参与人数达1071人;建立名师工作室121个,建立结对帮扶学校数量241个。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事业在挑战中前行,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提升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不仅需要曾经的付出,更需要当下的抉择、科学地规划、持续地推进。中小学办学条件的全面提升,为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的健康发展搭建了全新的工作平台,必将有力地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均衡发展。(毕方超 张新明)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