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淄博教育局
> 新闻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山东教育报》“校长视线”刊登高大权校长专访

2014-12-1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字号:[ ]
2014年12月8日,《山东教育报》5版,“校长视线”栏目以“高大权:做人第一”为题,刊登我市教育人物通讯。图片及原文如下:    【高大权印象】 桓台县第二中学校长高大权喜欢给老师们讲“道”。 学校教师会上,高大权讲着讲着,不期就会引发老师们的一片掌声。这掌声里,有老师们发自内心的一种认同,对他的观点的认同,对他所讲道理的认同。 在老师们的印象里,听校长开会讲话,心中往往会有一种舒坦的感觉。因为校长一般不会给他们讲一些枯燥的工作安排,也不给他们讲这不准那不准,而是常常给他们讲道理,讲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譬如,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多一些快乐、少一些抱怨。校长讲到老师们的心里去了,老师们的心中自然也就产生了共鸣。因而,会,常开;共鸣,越来越多。 给老师们讲道理,高大权为的是让老师们感悟为师之道,体会教育之道,洗尽浮躁,静下心来,思考应该怎样教育学生。他常对老师们讲,教育就是个良心买卖,一定要凭着良心来做。 “要坚守信仰啊。”他说,有了信仰,校长才能够以负责任的态度管理学校,教师才能够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待工作。  高大权:做人第一报记者 宋洪昌 对这些年来学生教育工作的成效,高大权感到很满意。 “你看,学生的穿戴没有一个不整齐的。”在校园里,高大权指着一队队正从操场往教室走的学生对记者说,“你再看学生走路的样子,没有一个追逐打闹的。” 可是,6年前,也就是高大权刚来到这所高中担任校长的时候,学生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许多学生没有人样。”那时的他看到学生们的状态,很忧心,也非常着急。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高大权潜心研究和探索学生教育问题,从教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涵养良好的品行,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几年的坚持与努力,换来的是学生们身上所发生的令人欣喜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他和老师们看在眼里,就连社会上也有了感觉。 家长说:“孩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在家里懂得干家务了,明白家长的不容易了。” 网吧老板说:“我们这里看不到二中学生的身影。” 周边的居民说:“那些不留长发的、校服穿得整整齐齐的,就是二中的学生。” 这一切,让高大权感到欣慰和自信的同时,更让他坚定了“先教会学生做人”这一办学的信念。高大权喜欢走到学生中间,深入了解学生   “你来这里主要是学习做人的” 【对学生来说,做人第一,学习第二。—高大权】 “你来到桓台二中,主要是来学习做人的。”在桓台二中,从教师到学生都很熟悉校长的这句话。 每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高大权都会对学生们讲这句话。 他一贯主张,学生学会了做人,就学会了学习。学生在这里学习3年,他的这一主张也就不断地向学生们宣讲和渗透。 在他看来,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学生成绩如何,关键取决于愿意学还是不愿意学的问题。学生只要愿意学了,才会知道如何学习;只要会学习了,取得理想的成绩也就不难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成绩只是“副产品”。 没有堕入网吧的,没有打架斗殴的,没有在公共汽车上抢座位的,没有穿戴不整齐的……他说,他希望自己的学校培养出来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这样,想做好人,会做好人。用他常说的一句话说就是,要有个“人样”。 在每年的开学典礼上,他都会给学生上“学会做人”这一课。他跟学生讲:“如果你只是抱着考大学的想法,就不要来这所学校;如果你是抱着学会做人做事、为幸福人生打好基础的想法,那你就来这里。” 学校教学楼的标牌上写着“成人成才德为先”七个醒目的大字。他想让学生明白,一个人最终能不能成功,最重要的是取决于他的习惯。他希望每名学生都能够真正懂得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道德品行、行为习惯就像树的根系,而学习成绩等则是树枝和树叶;要想枝繁叶盛,就必须有发达的根系。 所以每年新学期开始,第一个月集中开展“三学”活动:学《中学生守则》,学《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桓台二中在校一日常规》。当然,这样的学习不是走形式,也不是泛泛地、笼统地读条文,而是非常具体,从早上起床到上课、吃饭、做操一直到晚上睡觉,都有具体详细的要求,真正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做。 “平时,有很多人来我们学校参观。不管他们什么时候来,我都可以保证地上不会有垃圾。因为我们的学生如果看到地上有垃圾,就会主动捡起来。”看到学生们的变化,高大权在感到满足的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人的可塑性太大了。    改变学生,从改变教师开始 【好的教育来自于好的教师。好教师一定要有职业信仰。—高大权】 有的教师为什么会体罚学生?有的教师为什么想办法将学习不好的学生“推”出去?在高大权看来,这样的教师虽然身在教师岗位上,但是没有教师的应有之“心”。“在这样的教师那里,教育的出发点不是以学生为本,不是尊重学生,而是出于自私之心。他主要考虑的是:如果学生学习好了,就是自己的教学成绩,有利于自己获得更多的奖金、名利。” 所以他坚定地主张:改造学校,首先从改造教师开始;改变学生,也必须从改变教师开始。 为了“改造”教师,为了改变教师的思想,高大权坚持对教师们做思想的引领,让教师们清楚努力的方向,明白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在每周的周前会议上,他会不失时机地对教师们进行思想教育,引导教师用心琢磨:怎样才能够把班级管理好?自己教的学生走出校门之后怎样与别的学生不一样?怎样让每个学科的教师走进教室的时候感到与别的班级不一样?他明确地对老师们讲:“我看重的,不单单是你所教学科的学生成绩多么高,还看你教育的学生是不是会做人,是不是有良好的习惯。” 要让教师具有教育行为的自觉,具备应有的职业信仰,高大权认为,首先必须解决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谁为谁服务的问题:是让学生为学校、老师服务,还是学校、老师为学生服务?在他看来,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教师就教育不好学生,就不能够真正胜任教育工作。“如果定位在学生为老师服务,就自然地会异化成‘学生考好了,老师脸上有光,学校有名气’。如果定位在学校、教师为学生服务,那么教师自然就会想到:老百姓将孩子送到学校里来,政府花钱让我们来办学校,我们就应该不辱使命,尽到责任,真心实意地为学生的一生幸福着想。” 经过不断的引领、不断的渗透,老师们慢慢地领会了,也越来越用心琢磨该如何深入了解学生,如何找到教育学生的好办法。过去,有的学生不服从教育管理,教师就体罚学生,结果使得学生对老师更有怨气;有的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生硬,学生不服气,以致师生之间发生冲突。如今,这样的现象已经没有了,师生关系也就变得越来越和谐了。 更可喜的是,老师们思想与方法的改变带来了职业态度的改变,他们慢慢地感觉到教育“有味道”了。高大权喜欢同老师们聊天,并将这种聊天视作一种学习。   让学生明白道理是最重要的 【学生只有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做,才会产生主动去做的愿望。—高大权】 高大权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刚来这所学校任校长时学生的状态,用他的话说就是,有些学生“没个人样”。 那时,学生中的乱象比较多,班主任全部是男教师。道理很简单:连男教师都管不了学生,更别说女教师了。有的学生宿舍里有啤酒瓶子,乱糟糟的;晚上早已过了熄灯就寝的时间,但是有的学生还不安静,甚至有时候看到校长来了竟然吹口哨。 面对这样的现状,高大权没有简单地要求学生这也不准做那也不准做,而是耐心给学生讲道理,讲实实在在的道理。面对穿着不整的学生,他说:“你穿得不像样,到了外面,人家都不把你当正经人……”他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讲如何做人的道理。学生慢慢地明白了该如何做个好人,觉得他讲得有道理,是为了他们好。他时常提醒老师们:不要简单生硬地告诉学生“禁止什么”,而要先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会对自己的当下与未来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又会对自己有什么坏处;然后再告诉学生怎样去做。 习惯的养成很重要,但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件容易事,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习惯。为此,高大权认为,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首先解决想做的问题,然后才是会做的问题。譬如,教师教育学生不乱扔废纸等物,要让学生明白: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保持校园的整洁,为自己、为同学和老师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且能显示自己的良好素养。 每年新生入学之后,学生教育的重点是纪律与文明。在这种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会告诉学生学校有哪些纪律规定,做什么事的规矩是什么,并且还会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一名学生迟到了,老师不是简单地批评学生,而是告诉学生:“因为你的迟到,那么多的学生会受到影响,引起了同学的不满意。同样的道理,你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如果经常迟到,就会引发同事对你的不好印象。” “明理”教育渗透在学生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餐厅里就餐的时候不能大声喧哗。”对这样的规定,学生们不仅能够自觉遵守,还懂得了这样做的道理:在一个容纳几千人的餐厅里,如果大家都大声说话、吵吵嚷嚷,必然会影响大家吃饭时的心情。并且,大声说话,一不小心就会将唾沫星子喷到别人的饭菜里,引发别人的不满,最终引发别人对自己的反感。 老师慢慢地引导、不断地教育,学生们也就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一个级部1000余名学生在餐厅里同时就餐,没有喧哗声;晚上就寝时,没有吵闹的;集会时,会场上没有乱说话的;离开会场的时候,学生没有留下垃圾的,地面上干干净净…… 显示这种变化的另外一个“指标”是,班主任中女老师的数量不仅不断增加,而且占据了“半壁江山”。     营造学校“教育场” 【在理想的“教育场”中,学生的行为会受到正向的引导或者约束。—高大权】 在桓台二中,学生教育的成功不仅源于重在“明理”,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得益于他们有一系列成熟有效的学生教育管理方法。 方法之一就是“教”。所谓“教”,就是教会学生做事的方法。 学校充分利用演讲会、辩论会、升旗仪式、班会、级部会、校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集中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明辨是非。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年级的教育需要,学校专门设计了不同的教育内容。一年级学生首先学习学生守则、一日规范,重点强化学生的纪律和文明意识;二年级的教育重心是感恩,通过观看视频故事等形式,打动学生,触动学生的心;三年级主要是责任教育,首先教导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清楚自己对父母的责任,让学生明白,自己有责任让父母的晚年幸福,这是每一个人应有的德行。 高大权非常看重教师的“示”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老师的说服力就是教育学生的力量。你自己嫌弃自己的国家不好,怎么教育学生爱国?你满口脏话、粗鲁,怎么让学生文明?你说锻炼身体很重要,可是跑操的时候学生在跑而你不跑,怎么会让学生明白跑操的重要性?”他向老师们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有的教师穿着随意,不注意形象,高大权就耐心地给他们讲“教师穿衣无小事”的道理。一开始,有的教师不接受,他就将专家请来,由专家给老师讲道理,引导老师们慢慢地朝着学校期望的方向和目标走。让他颇感自豪的是,如今全校教师中出现了几个“一般”——一般不抽烟,一般不喝酒,一般不闹家庭矛盾。在他看来,教师们的这种行为方式形成了一种“场”,一种会对学生产生持续影响的人文环境。 除了“教”和“示”,还有“靠”。 靠,就是持之以恒地从空间、时间上全方位关注学生。上课的时候,教师留心观察学生的状态,发现状态不好的学生就找他谈谈。放假的时候,注意同家长联系,看学生在家里有没有问题。放学后,了解学生在放学路上做什么,有没有与校外表现不良的人员交往。 全方位的教育方法营造了一种理想的教育氛围,高大权将这种氛围称作“教育场”。“在这种氛围里,每个人都会受到影响,形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如果发现自己的衣服开着扣子,就会马上意识到自己与大家不一样,就会自我修正。”   从关注小事开始 【良好的学生教育,要从关注每一个细节开始。—高大权】 在老师们的印象中,高大权非常关注细节。 走在校园里,只要看到有废纸或者树叶,他就会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久而久之,老师和学生也跟着做,校园也就始终保持得很干净。 有时候看到学生的校服拉链开着,他就会给学生拉上去。学生感到校长很亲切,同时也知道了怎样穿戴才合乎规范。 他要求老师们,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良好习惯要首先从小事开始,从细节开始。 “学生从离校门近的入口进入车棚,从离校门远的门口走出车棚;放学时方向相反,要迅速离开,不得在车棚内外等人、逗留、吵嚷……”这是《桓台二中学生一日常规》中的内容。《常规》对学生一天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做了具体要求,为学生勾画出清晰的行为路线图,让学生关注每一个细节,知道如何做好每一件小事。 在课间操时间,5000多名学生全部从教学楼里走出来,集中到操场上,整个过程只用5分钟。一个班的学生,哪些人从前门走,哪些人从后门走,都有明确的规定。全校哪个班级从哪个楼梯上下,也有规定。学校集会的时候,从哪个门进,从哪个门出,学生都记得很清楚。 早晨起床之后,所有的学生都同时进洗手间,容易造成拥堵,效率不高。为了引导学生养成有序、高效的习惯,教师帮助学生制定了“错时洗漱”的规则:起床之后,睡在上铺的学生先去洗手间,然后回来叠被;下铺的学生先叠被,等上铺的同学回来之后再去洗手间。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处理完自己的事情,既节省了时间又方便了每个人。 教师不断关注学生行为的细节,也就慢慢地教会了学生如何关注细节。打扫卫生的时候,学生发现墙壁上有个小污点,就找来干净抹布擦掉;学生在教学区里不大声喧哗,不追逐打闹,为的是不影响同学…… “教育没有小事。一件件的小事积累起来,就成了大事。”从关注学生教育的细节里,高大权和老师们不仅收获了学生进步和成长的喜悦,也收获了对教育真谛的不断体悟。    用情打动学生 【教师心中要装着学生,教育学生要用心。—高大权】 “首先要让学生认可自己,接受自己。”这是高大权对老师们提出的要求。 有些教师的教育效果为什么差?学生为什么不领情?高大权认为,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动情,没有对学生投入感情。他倡导教师用感情撩拨感情,用真情换取真情。 冬天来了,老师走进学生宿舍,摸一摸学生的被子,问一问学生冷不冷。发现有学生的被子薄,教师就从自己家里给学生拿来厚被子。学生在学校里生病了,老师给学生拿药,端来可口的饭菜。有的学生在夜里突然生病,老师就将其送到医院,陪着学生打针治疗,还给学生垫付医药费。这些行为不仅感动了学生,连家长心中也充满谢意。 老师关注学生,不仅使教育变得越来越有效,而且使师生关系发生了喜人的变化:教师以自己的威严压制学生的越来越少,用自己的威信和感情感染学生的越来越多;学生从开始喜欢老师到喜欢老师的教学,因喜欢老师而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 老师走近学生,学生也就走近了老师;老师对学生倾注了情感,学生对老师也就有了感情。教育方式的改变让老师们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以野蛮对待学生,学生会以野蛮回敬;以强制的方式教育学生,就会使得自己陷入被动。教育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很难,关键是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师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慢慢地懂得尊重老师。 学生毕业时,要告别老师、告别学校,他们的眼中写满了恋恋不舍。学生围着来时说着说那,回忆着师生间那些曾经有过的美好故事。几名学生围着校长,让校长签名,要求同校长合影,有的学生甚至要求校长抱一抱他。此时,幸福的感觉在高大权的心中升腾起来。 “教育离不开情啊!”高大权从中深深地悟出了教育之道。(摄影 任昌乾)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