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淄博教育局
> 新闻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山东教育报》:教育,从“养心”开始

2014-01-1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字号:[ ]
2013年12月16日,《山东教育报》4版,以“教育,从‘养心’开始”为题,刊登临淄区教育新闻消息。图片及原文如下:教育,从“养心”开始本报记者宋以生宋洪昌 韩相永印象 韩相永非常认同台湾忠信教育的创始人高震东先生的理念,他说高震东重视学生做人教育的做法给了他许多有益的启示 德育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它在学生的身上又以怎样的方式来展现?韩相永说这是他思考了很长时间的一个问题。思考来思考去,他认为,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服务于每名学生心性的成长,因为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心”是根。“心能让你成功,也能让你失败;心能让你快乐,也能让你忧伤。”在韩相永看来,一位好校长,应该是关注“心育”的校长;一所好学校,应该是引导师生不断地“修心身,养性情”,让每一个人获得心灵的滋润与幸福的学校。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他坚定地认为,学校教育只有以德育为首,其他方面的教育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否则缺少了德育这一根基,学校“立”不起来,学生更“立”不起来。于是,他提出了彰显养心教育外显与内涵的基本目标——“有礼有序”。有礼不仅是有礼貌,更是指晓礼数,知道何时做何事,何地遵何礼;有序不光是有秩序,更是指懂修养,知道如何去礼让,如何去做事。 “要让每一名学生自内而外散发出良好的教养。”韩相永对他追求的这个目标充满了信心。 老师抛却了浮躁,静下心来,关注每一名学生,关爱每一名学生,让学生的良好品性在这种关注和关爱里慢慢地生长;学生快乐地奔跑在阳光下,用丰富的情感感知世界、感恩他人,慢慢地懂得做人的道理;家长们热情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和老师们一起,把目光投向孩子,呵护孩子心灵的成长……这是淄博市临淄区稷下小学校长韩相永心中勾画出的一个教育“桃花源”,也是他追求的一个办学理想。 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理想,他一直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与老师们一起努力着、探索着,当然,也在不断地收获着。 引领教师做一个有“道”的人 【“在每一个人的生命旅程中,老师会‘伴随’其人格与精神的成长。而教师只有有“道”,有一颗丰盈、深邃、无私的心,才能去撼动另一颗幼小的心灵。” ——韩相永】 “在学校,老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学生受老师的影响也最大。有些学生即使不听父母的话,但是老师的话他一定会听。”韩相永觉得,要让每一名学生有一颗能够“输出”温暖的心灵,老师的心灵首先要有温暖。 但是,老师的内心也是需要不断“温暖”的,需要不断涵养的。“有些校干和教师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争取荣誉和所谓的称号上,很难集中精力研究学生。有些校干为了争取政绩,甚至鼓励教师这么做。长此以往,教师连自己的本分都忘记了,学生们也就被耽搁了。”韩相永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纯真可爱的孩子,就必须涤荡自己的心灵,要学会“养心”,让自己的内心纯净起来。 那么,教师该如何涤荡自己的心灵?教师养心,应该从何做起? “读书是颐养心境的好方法。”在韩相永看来,如果一位教师不喜欢读书,那么也就意味着他的内心不安静,也就不可能以身示范地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如果一名学生没有形成读书的好习惯,那么这名学生就是潜在意义上的学困生。 接下来的问题是,现在许多老师不愿意读书。怎样才能够将老师们引领上喜欢读书的道路呢?韩相永为此琢磨了很多。 学校里80%的老师是女性,平均年龄40岁,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都比较大。韩相永觉得,如果简单地向老师们推荐一大堆书,而且规定要阅读的数量和时间期限,还要写多少字的读后感,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压力和负担,效果肯定不好。 韩相永也为老师们推荐图书,但不会太多,而且这些书都是他自己读过的,他觉得老师们能够接受,也愿意和他一起去阅读。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自觉地阅读了,阅读的乐趣才会产生,习惯才会养成。 在稷下小学,韩相永为老师们创造了许多喜欢读书、享受读书,让书滋养心灵的机会。学校设有“稷下论坛”、“读书沙龙”等读书交流的平台,甚至教职工大会上,韩相永都会专门设置读书环节,与老师们一起分享好读书、读好书的美妙。 “我们提倡教师读史、读经,让传统文化滋养老师的心灵,然后老师再将这些文化的养分传递给学生。”他说,让每一名走出稷下小学的学生都看上去很有教养,这是他最希望看到的。 校长和教师一起读书,在稷下小学成为一幅美好的教育图画。 “我很喜欢《窗边的小豆豆》,他让我明白了该如何尊重孩子。”“《大数据》的世界,提醒我作为现代教师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与校长共读优秀的书籍,不仅让老师们的阅读量增加了,更重要的是让老师们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体认,心开始变得安静。 不仅带领老师们读书,韩相永还为教师“熬制”了“心灵鸡汤”。他特意在学校校园网上建起了一个FTP,专门用来存储老师们自己创作的或者摘抄而来的具有人生启迪价值的好句子、好文章。 “我们要求老师们去阅读,然后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十条,在全体教师中分享。”韩相永说,这些话映照了老师们积极的价值观,并且通过阅读、选择、推荐,正能量就会悄然传播,教师的心灵就会受到熏陶。 读书可以让老师们心灵安静,而给予老师们更多的关怀和理解,则可以在老师们心底里培育一种人性情怀。韩相永认为,老师只要有了这样的情怀,就会慢慢敞开心扉,洋溢满脸的笑容面对学生,如此一来,教育就变得更生动。 每个学年,稷下小学都会在教师中评选“孝心家庭”,因为韩相永信奉一句话:不孝之人,不可为友。学校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老师的父母如果生病,老师可以不用写请假条,只要跟相关负责人说一声,随时可以去医院照顾父母;父母过生日,老师可以有一天的假期。 有了校长的这种人情味,有了校长的这种信任,老师们感到与校长之间心与心的距离更近了,他们更愿意主动说出自己的诉求,更积极主动地去工作,更温暖地对待学生。 韩相永说,老师们的这种状态,正是他所期望的,也是对学生进行“养心”教育的前提。 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老师为什么走不进学生的心里去?为什么和学生的关系总是没有想象的那么密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没有走近学生。而走不进学生的心里,‘育心’就无从谈起。”——韩相永 】 “教育没有捷径,但是走近学生算是一个捷径。”韩相永经常用这句话提醒教师。他认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学生习惯于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与人接触,个性也比较强;如果教师不能走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情,教育就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老师也就更难走进学生的心里。 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一种现象引起了韩相永的特别关注。有些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课堂上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教师只想着如何完成课时任务,预习、展示、讨论、达标等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围绕着知识传授而来,结果使得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收获的全是冷冰冰的数字和文字,情感没有获得慰藉。“这样的课堂就是荒漠。”韩相永说,课堂是师生成长的主要时空,如果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很少,时间久了,课堂对学生来说就缺少吸引力,等到学生厌倦了,就会不喜欢这个课堂,接着就会不喜欢上这门课的老师。如此一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如何走近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韩相永给出了答案——创建“育心课堂”。 所谓“育心课堂”,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外,还要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且通过完成这个目标,建立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通道。韩相永认为,课堂上,师生频繁进行交流互动,情感有了碰撞,师生关系就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拉近。 “育心课堂”也有第二课堂。 缤纷四月,樱花烂漫。每年的这个时候,稷下小学的学生们就会齐聚校园里的樱花树下,共度“樱花节”。 阳光下,樱花灿烂盛开,学生们游走在樱花树下,写生、拍照、吟诗、诵读……人影与花影相互掩映,他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这个季节以及对樱花的喜爱,而大自然的美好也早已在每名学生心中留下了痕迹。类似的节日不只一个,“踏青日”、“抗挫折日”、“生命体验日”等,它们都在每一个特别的时令与学生们相约,给学生们留下美好的回忆和心灵的温暖。韩相永坚持认为,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也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带领学生抵达心灵最柔和的角落。 “走近学生,再走近学生。”因为有了这样的教育信念,韩相永带领老师们坚持不懈地推进“读生工程”——“读”透学生的个性特点,“读”准学生的家庭状况,“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读”准学生的学情。他说,每一名学生都是那一片独一无二的树叶,在尽情地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美丽生命。虽然他们性格各异,但只要能把握住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点,摸准了学生的“脉”,下对了教的“方”,教育就一定会精彩。 “家校通”平台、“百名教师访千家”、“我是学生的知心朋友”……韩相永将这一系列的措施称作“架桥”,一方面让老师们沿着这座桥走向学生,了解学生背后的故事,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沿着这座桥走向老师,感知到老师内心的真诚。 有一天,他发现校园里有一名男生上课时间在校园里游逛,于是,他就找到这个班的班主任,仔细了解这名学生的学习及家庭情况。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这名学生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对他疏于管理和教育,致使其形成了不少不良的习惯,学习也不努力。“孩子缺少关爱,是导致他行为失常的关键。”韩祥永说,老师不能因为他的习惯不好,就对其放任不管,而是应该多加关注,让孩子感受温暖。所以,他总提醒老师们,要真正读懂学生,之后再做教育的工作,只有这样,教育的目的才能达到。 在感动和感恩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养心,就是让学生的内心变得柔软起来。心一旦柔软起来了,他就会慢慢慢地懂得如何善待他人,懂得感恩,宽容别人。”——韩相永】 韩相永主张,学生的成长需要触动心灵的东西,而庄严的仪式往往能提供这种东西。 在稷下小学,每一名学生都要经历“稷下四礼”。 所谓“稷下四礼”,即入学礼、拜师礼、感恩礼和谢师礼。 每年九月开学,一年级新生要参加隆重的“入学礼”。在这一天,老师、学生、家长在学校广场集合,老师们站在所有家长和孩子的前面。仪式开始,家长牵着孩子的手依次来到老师面前,向老师深鞠一躬,然后郑重地将孩子的手交到老师手上。“那一刻,每一位老师体会到的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每一名学生感受到的是对老师的崇敬与尊重。”韩相永说。 之后,老师们集体朗诵诗歌,将仪式推向高潮。“今天/您交给我一个孩子/他率真、腼腆/如泉水般清澈、透明/我牵着他的手/兴高采烈地走进校园/五年后/我将还给您一个这样的孩子/他善良、博学/如雄鹰般健壮、聪颖/他大步走出校园/信心百倍地踏上新的征程……” “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情景,很感动,将孩子交给这些老师,我们做家长的都很放心。”经历了这样的仪式,家长们也深受感染。 每年9月10日的教师节,是稷下小学的盛大节日,因为在这一天,学校要举行隆重的“拜师礼”。这一天,孩子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在孔子像前向老师三鞠躬,并认真聆听老师的教诲。 “‘拜师礼’不只表达对教师的尊重,还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韩相永看来,这是“拜师礼”最有价值的收获。 当妇女节来临的时候,稷下小学的“感恩礼”教育活动又开始了。采访待产准妈妈,到敬老院慰问老人,给校工送上表达感恩的鲜花,开展“孝道测试”,等等。在一项又一项的感恩活动中,学生们心灵接受了洗礼,懂得了感恩。 今年“感恩礼”活动期间,三至五年级组织了“今天我来做妈妈”活动,孩子与妈妈换位,体验不同的生活。早晨,孩子提前起床,给妈妈做一份早餐,然后叫妈妈起床,给妈妈叠被子。晚上与妈妈一起吃晚餐,独立完成作业,给妈妈洗脚。妈妈上床之后,再给妈妈唱一首歌曲。“做妈妈真不容易。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孝敬妈妈,不惹妈妈生气了。”一天下来,一名学生记录下了自己切身的感受。 有如此感受的不仅仅是这名学生,几乎每一名学生都有了从未有过的感受和感悟。 很多家长依然记得2010年5月的“感恩礼”活动。400多名母亲与他们各自的孩子面对面站在一起,当《感恩的心》在耳畔响起的时候,每一个孩子都郑重地向自己的妈妈行礼,说出对妈妈的爱,然后与妈妈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久久不愿分开。妈妈们感慨,这是她们收到的最珍贵的节日礼物。 最令师生难忘的是“谢师礼”。“谢师礼”的这一天,也是五年级的学生毕业的时间。 仪式现场,学生们整齐站立,向教过自己的老师献上鲜花,和老师们一一拥抱,表达深深的感恩之情。接下来,音乐响起,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回忆五年中点点滴滴的经历。 “想起挺着怀孕7个多月的大肚子教孩子们打腰鼓,孩子们笑着说‘老师你背着两个腰鼓’;想起带领孩子们一起排练舞蹈、参加演出;想起每年教师节都收到的只署名‘您的学生’的一束鲜花......想起这些,我都感到心里暖暖的、柔柔的,我知道,那就是幸福的感觉。”老师的回忆打动着学生的心,也感染了在场所有的人。 最后,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老师告别,和学校告别。于是,校园里处处都是让人感动的场景——有些学生之间互相留言;有些学生用笔写下对同学、老师的不舍和祝福;有些学生将自己的校服脱下来,跑到老师面前,让老师们在上面留言;有写学生则直接跑到校长室,让校长签名…… “经历了‘谢师礼’,感恩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撒到每个孩子的心里。”韩相永说,“这就是养心啊。” 教学生积累道德财富 【“养心务必要养德,德高才能神凝气定。德育的终极目标说到底就是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净化灵魂,做道德的富翁。”——韩相永】 “我有四枚道德币了!”“哈哈,我都六枚了!是我们班的富翁!”“我也有。”…… 每月1日是稷下小学“道德银行”的开行日,每当这个时候,学生们会来到德育处公示栏前查看自己的“道德银行币”有多少。 “‘道德银行’旨在克服德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目标笼统、内容单一等问题,尝试着建立一种动态的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地主动成长。”韩相永说。 所谓“道德银行”,就是模拟银行的工作模式,在学校设立“总行”,各班建立“支行”,为每名学生建立个人道德储蓄账户。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素质、体质健康、行为习惯等进行全面评价,实行量化积分,然后采用银行的运作方式,将学生的量化积分储蓄到每名学生的个人账户。 为了方便管理,学校又依托校园网同步建设了学生的电子道德银行,对校园道德银行实行网上管理,对学生和家长开放,学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道德积分,并浏览其道德“收支”明细表。家长、教师甚至共建社区的居委会志愿者,都有权限根据学生在家、在学校、在社区内的表现,随时为学生存储美德币。 学校还定期给学生分“红包”,派发“道德银行红利”。道德银行红利包括喜报、奖状、认定证书、学生成长报告单等。学生持有这些“红利”证明,可以免费到社区和学校的图书室、红领巾网吧、文体活动室进行阅读、体育锻炼,使学生获得的道德银行奖励不只是停留在形式上,而是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学习资源。 “道德银行”满足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做好学生的活动中。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因为玩纸飞机后把纸飞机丢在了操场上,被同学发现,从而被扣除了1元“道德币”。她心里很不好受,以后的几天,她主动帮助生病的同学补课,放学后积极帮值日生擦黑板。一个星期后,经过大家评议,一致同意给她存入2元“道德币”,她这才转忧为喜…… “‘道德银行’落实的就是一个‘小’字,它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变‘大事教育’为‘小事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小节’, 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了想变‘好’的欲望与可能。”韩相永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