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整版报道我市百年历史文化名校淄博六中,原文及图片如下: 按语:淄博六中始建于1897年,原名“光被学堂”,1955年更名为山东省淄博第六中学,迄今已具有116年的历史,是全市唯一一所百年中学。百余年来,该校为国家培养了十几万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其中,有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科院院士李振声、教育部原副部长高沂等。 人文齐鲁,寻觅的是过去,观照的是今日之发展脉络;挖掘的是人文,滋养的是当代读者的精神家园。淄博六中悠久的办学历史、杰出的校友、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突出的教育教学业绩,引起《齐鲁晚报》记者的高度关注。日前,该报记者专程到该校寻访。 9月12日,该报以“百年中学寻访”系列之八——“淄博周村‘光被中学’——伴随胶济铁路创办的教会学校”为题,对淄博六中进行了整版报道;该报编辑还亲自撰写了刊前絮语“历史的深处”。现予以转载,敬请关注。“百年中学寻访”系列之八淄博周村“光被中学”——伴随胶济铁路创办的教会学校记者 谭文佳 早在清朝中后期,淄博的周村就已是工商业比较发达的一个地区,是各地商品的集散地,成为全国著名的四大旱码头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胶济铁路的开通使周村成为外国侵略的重要目标。伴随着经济侵略的是文化侵略,大批外国传教士蜂拥而入,在这里建教堂、开医院、建学校,为其经济侵略服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淄博六中的前身——“光被中学”诞生了。 百年老校在枪林弹雨中一路走来 据史料记载,1897—1938年是纯教会学校,其间的校长大多都是英国传教士,至今学校还保留着最早的创始人英国传教士蔚兰光先生的雕塑,就是他在1897年建立了周村男子学校,1905年他退休回到英国,在英文杂志上发表文章,回忆了在周村办学的过程,这篇文章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1938年至1952年11月,学校进入私立学校时期,校长是张文敷。1938年,正值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侵略势力的强大,英国教会也受到打击,对学校的投入大大减少。一些爱国志士联合起来,成立董事会集资办学,首任董事长是张思敬,学校也由教会学校变为私立学校,改名为“长山县私立光被中学”(因为当时的周村归长山县管辖)。董事会曾8次换届,董事长也多次换人,至今在学校的校史馆里还保存着1947年董事会的合影,当时的董事长是吴克明,他还曾担任齐鲁大学(今山东大学)的校长。 高令俊,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究员,幼年曾在光被幼稚园就读。他在回忆母校时曾写道:“1937年12月某日,日本鬼子轰炸了周村,那是最最恐怖的一天:炸弹在房后不远的地方爆炸,窗户玻璃都震碎了,我们都吓得躲在桌子下面。轰炸持续了一天,傍晚时分,父亲下班回来,在夜幕之中,我们全家和外婆一家一起逃到了西门外的西教堂,也就是光被中学。……在西教堂住了一年多,那里虽有点像是世外桃源,但也担心着城里的各种情况,担心着在城里的爸爸。回城以后,姐姐还在光被住校读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1951年,教会势力完全退出学校,1952年11月学校被张周市政府接收,“光被中学”更名为“山东省省立周村中学”。 1955年8月,学校更名为“山东省淄博第六中学”。1956年,学校开设高中部。可是好景不长,到1966年,十年动乱期间,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其间工厂接管学校,学校在1969年4月至1970年11月一年多的时间里,曾一度更名为“山东省轻工业机械厂五七中学”,随后又恢复了“淄博六中”这一校名。当时学生大量时间用于学工、学农,也开展了许多文体活动。 忆母校念恩师,校友回忆录充满深情 王淑贞,淄川双沟镇西张村人,1929年就读于遵道女子小学(淄博六中前身),1938年到光被中学任教。在她回忆母校的文章中提到:“遵道女校是一所教会学校,校址设在周村西门外,即现在的淄博六中。校长是一位英国女士,我们称她党教士。课程与其他学校一样,另设外语课。校规很严,学生一律住校,大约有女生宿舍三幢平房。平素不准出校门。家长来探望,须在会客室相见。学生伙食以小米煎饼为主食。吃饭时不许说话,碗内不准剩下米粒。学生衣着整齐,全是白褂、黑裙。”在校友的回忆录中,能看得出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学校一直坚持办学,由于是所教会学校,校规非常严厉,教学质量也很高。欲树人,先立德;教之道,德为先。作为百年名校、十几万学子母校的淄博六中深谙其道,一直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初三级校友邵明德在回忆母校时,特别提到了他的历史和地理老师殷凤岗。据他回忆:“当时殷凤岗老师是一位三十岁左右的中年教师,教我们历史和地里。他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讲的内容源于书本又高于书本。他结合历史课,多次大讲特讲岳飞、文天祥、史可法、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事迹;对秦桧之类的奸贼,则加以痛斥和嘲笑。他讲地理课时,总是详细描述祖国大好河山的可爱。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还在践踏我们国土,疯狂镇压我国人民的时候,殷老师则敢于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在当时实际上就是抗日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李振声院士在回忆当年老师时曾说过:“想起当时张文敷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对我们讲的,要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谆谆教导;殷凤岗老师讲述的引人入胜的中外历史、地理知识;任彬老师在黑板上解析的一道道数学难题和王柳如老师带领我们朗诵的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雨是最寻常的,……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朗朗之声’。这一切又重新浮现在我的眼前,是多么亲切,多么温馨,多么感人肺腑的历史回顾啊!” “从一做起,叩问一流”成为六中人的血液特质 “从一做起,叩问一流”是淄博六中历史精神、现实精神和指向未来的学校精神,是几代六中人办学思想的结晶,是一批又一批六中学子热切向往和不懈追求的人生目标。“从一做起”,是治学的态度、是办学的作风;“叩问一流”,是追求一流的办学目标,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流的育人环境,树立一流的培养目标,创造一流的办学成果。这种精神已经成为每一位六中人眼中的一面旗帜,成为六中人血液中的一种特质。六中人认为“一”之于中华民族最小而又最大;最短而又最长;最简单而又最复杂。“一”是立足现实的起点,也是连接未来的希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一”是做人做事的不二法宝;“吾道一以贯之”(孔子《论语》),“一”铸就了信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承载了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这就是淄博六中学校精神的文化承传和哲学渊源。百余年来,六中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正如校史馆窗边的对联所写的“光被物华,培育栋梁之膏腴;六中乾盛,成就俊才之沃壤”。在2005年校庆的时候,六中校友中的博士和在读博士就有几百位之多了,而今,早已突破千名大关。最早的一位博士是山东齐鲁医院的医学博士刘汉民,1926年毕业于光被中学,后来又回到母校出资办学,还曾担任过私立光被中学的董事长。 曾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院士,是淄博六中一位令人骄傲的校友。李振声离开母校几十年了,但母校仍然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据他弟弟介绍,有一年他回老家探亲,晚饭后,独自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来到学校深情地装了一圈又一圈。学校90年校庆、100年校庆时他都写了贺词。90年校庆的题词是“科教兴国,教育为本”;百年校庆的题词是“承传伟业,发扬母校优良传统;与时俱进,更创六中惊世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