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淄博教育局
> 新闻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中小学校长》报道我市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工作

2013-01-3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字号:[ ]
《中小学校长》2012年第12期,以“让淄博教育发展更富内涵——淄博市全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纪实”为题,报道我市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工作2012年。 图片及原文如下:让淄博教育发展更富内涵——淄博市全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纪实周晶元 王芝东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研究部署,并将文化发展目标落脚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突出强调了文化的力量。 学校是孕育、生成文化的重要阵地。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学校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工程。 淄博市是较早以行政手段在地市级层面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地市。如今,学校文化建设的淄博之旅已悄然度过了五年的时间。应运而生,学校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就学校文化建设而言,2007年,注定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在这一年,学校文化建设开始了它的淄博之旅。 当时,淄博教育事业经过长期以来的大建设、大投入和规范管理,全市中小学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教育不断实现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重要转型。在教育规模基本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就位、学校管理达到较高水平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心必然转移到内涵发展上来。学校文化建设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命题一出,调研先行。这一年,淄博市随即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大规模调研,用事实论证了我市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最终形成了“在全市中小学大力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活动”的政策建议。由此,全市学校文化建设的大幕拉开。布局谋篇 ,为学校文化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2008年3月,淄博市印发了《关于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活动的通知》。《通知》一经下发,标志着全市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命题的提出,理论是基础。能否建立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理论是活动取得成败的关键。而此时,全国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论述少之甚少,更多的人还没有从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争论中解脱出来。怎么办?如何办?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淄博的教育工作者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无数次的“专家咨询”,无数次的“座谈讨论”,“走出去”,“请进来”……一一派上了用场。经过不懈努力,《淄博市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评估细则(试行)》《淄博市学校文化建设基本要求》《关于加强全市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陆续印发。其中,《关于加强全市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全市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基本原则以及保障措施;《淄博市学校文化建设基本要求》着重从精神文化、课程文化、师生文化、制度文化及物质文化五方面作了详细的阐释;《淄博市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评估细则(试行)》更从学校文化建设的5大方面的40个小项依次赋分,为评估验收“淄博市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和“淄博文化名校”提供了依据,使学校文化建设测评更具可操控性。 至此,全市学校文化建设的“篇”“局”已定,淄博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明确思路,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工作 思路决定思维,方法孕育成功,任何一个成功都是好思路、好方法的结果。 淄博市启动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工作开展之初就确定了示范带动和整体推进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推动策略。一方面,组织评选“淄博市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和“淄博文化名校”,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印发《淄博市学校文化建设基本要求》,推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活动。 2009年4月,该市组织全市学校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部分成员组成检查评估组,严格依据《淄博市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评估细则》,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座谈了解、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创建学校进行了检查评估,认定淄博六中等5所学校达到淄博文化名校标准,淄博实验中学等17所学校达到淄博市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标准,并予以命名表彰。 之后,2010年2月,淄博实验中学等8所学校被表彰为淄博文化名校,淄博十八中等24所学校被表彰为淄博市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10年12月,淄博七中等29所学校被表彰为淄博市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11年12月,张店区绿杉园小学等22所学校被表彰为淄博市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2011年更是提出建立、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创建工作跟进式监测和指导制度,由创建学校按时报送进展情况,市区部门根据掌握情况进行实时跟进式指导,确保创建水平。 经过5年的共同努力,截止目前,该市共创成淄博文化名校13所、淄博市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近90所,全市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取得较大成效,文化立校、文化治校、文化育人成为淄博教育人的共同愿景。内涵发展,为学校文化建设锦上添花 在学校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该市发现部分学校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学校物质文化,存在对学校精神提炼不足,对学校文化的微观层面缺乏关注,忽略对学校历史的发掘等情况,导致其学校文化建设停留在较浅层面。为此,该市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譬如,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微观层面。为引导全市中小学关注班级文化的建设,2010年10月,该市邀请全市知名教师贾福梅作了“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健康成长”的报告。贾老师从班级文化的角度分三个方面谈了个人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理论的认识和个人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受到与会人员的好评。 又如,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为推动全市学校文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2010年5月,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特色校训展示活动。所示校训既有人文精神的凝练,又有历史渊源的承继;既有地域文化的阐释,又有学校名称的注解,还有学校职能的彰显,引起强烈反响。 再如,作为一种特殊资源,教育历史物证是记录教育历史发展历程的代表性实物,积淀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为存信史、续文脉、启后学,2010年6月,该市就教育历史物证保存工作作出专项部署;同年11月,评选出“改修闻韶书院碑记”等20项淄博市首批市级教育历史物证。而后,在淄博教育信息网一一予以展示。次年4月,再次对此作出部署;11月,评选出丁宝祯为中庄村私塾学堂题写的“学以明伦”碑铭等10项淄博市第二批市级教育历史物证。目前,教育历史物证的发掘、整理、评选工作已经成为我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校训展示、教育历史物证评选及班级文化关注等特色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全市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使其愈发厚重,为该市学校文化建设锦上添花。总结提升,锻造学校文化建设高品质 自学校文化建设启动之日起,淄博市就高度重视其总结提炼工作。目前,形式多样的经验交流、工作汇报、各类总结、调研报告等材料达百余篇。尤其是近两年来,更是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找亮点、抓特色,积极向各级教育专业报刊投稿、荐稿,推广学校文化建设成果,引领学校文化建设方向。 2010年,先后有《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对该市淄博六中学校文化建设经验和该市教育历史物证资料征集评选予以专题报道。 2011年,更有《山东教育报》《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校校长》等对该市的教育历史物证征集评选、校训及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予以详细报道,共计1万3千余字。其中,淄博市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赵新法在《中小学校长》杂志刊文《成就千校千面的教育生态》,对该市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给以详细的解读,进一步明确了全市学校文化建设推进路径。他指出,路径一,抓校长,校长是关键,文化建设体现校长的治校之道;路径二,抓精神,精神是核心,它能成就学校的独特气质;路径三,承继传统,使学校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动力;路径四,关照未来,使学校文化彰显“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路径五,师生参与,打造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路径六,文化自觉,形成千校千面的教育生态。 2011年12月27日,代表全市学校文化建设标志性成果的《文化强教在淄博》一书正式出版发行。该市市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赵新法亲自确定书稿内容和书名,并为书籍作序和题写书名。该书既囊括了全国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沿理论成果,更包含了全市基层学校近几年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方法、经验和成果,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兼备。书籍的发行、宣传、学习和使用,必将整体推动全市学校文化建设,极大提升全市学校文化建设品质,标志着该市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1年出台的《淄博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建设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学校文化”。该市《规划纲要》安排部署了17项重点工程,其中第15项工程即为“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并指出,到2015年,建成淄博文化名校20所,淄博市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120个。到2020年,建成淄博文化名校30所,淄博市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0个”。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淄博市的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将使全市教育发展更富内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