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教育局
党务公开
当前位置:淄博教育局
> 服务 > 党务公开
党务公开

荡涤灵魂的清泉

2009-04-2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字号:[ ]
  因为工作中的忙碌繁杂还有些许抱怨的话;因为物质不够充裕,精神不够满足还有隐隐遗憾的话,我们不妨去寻找一根更坚强的精神支柱——像李老师那样用最虔诚的态度,最大的力量去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一位普通人民教师的爱。  李老师有一个响当当的外号“蒙山牛”,“俯首甘为孺子牛”在蒙山这片贫瘠的教育土地上,艰难的耕耘,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背井离乡,抛家舍子,在父母面前更是难尽一份孝心。在常人看来,对于父母他近乎不孝,对于妻子他近乎无情。可是他有义,有他对老区人民的大仁大义,有对老区人民的浓情厚意。  不是不想家,可是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留住了他,不是不想回去,可是一双双热乎乎的手,拽住了他。这一留,这一拽,就是一辈子,整整五十二个春秋,他用瘦弱的身躯,撑住了老区倾颓的教室;用微薄的力量鼓舞了几代贫寒的学子;用拳拳的爱心滋润了无数失学孩子干涸的心田!为了让学生能安心学习,乘夜自己徒步跋涉几十里山路为孩子生病的家长求医问药,并垫付医药费;为上不起学的孩子担负学杂费,甚至生活费。为了能更好的照顾家远的学生,自己也住进了男生说宿舍跟他们同吃同住,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供养他们,资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  叶落归根,故土难离,可是为了弥补30多年来缺失的亲情,为不再拖累乡亲们,李振华硬生生,把已经下肢瘫痪,行动不便的83岁的老母亲接到了条件艰苦的沂源。来之前,贤明通达的母亲理解了儿子的苦心,她让人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连同送老的寿衣也一块带上。显然,母亲是决定把自己这副老骨头和儿子一起留在沂蒙山了。  当他竭诚尽孝,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不料,老人却由于体弱多病,也因为水土不服,环境不适应,到沂源才一年多就病逝了。此时的李振华痛不欲生、心如刀绞,在母亲的遗体前长跪不起:“妈,我错了!我不该把您接来,我对不起您哪……”  52年来,他教过1万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等各类院校的就有数千人;52年中,他累计捐款30多万元,资助学生2000多人,其中完全由他供吃、穿、学杂费,最终考入大中专的学生就达36人。然而即便如此,在他退休的时候,他仍然瞒着家人存下两万元私房钱,这两万元,不是留给自己颐养天年,更不是拿来帮衬生活拮据的子女们,这是几十年来他辛辛苦苦为老区的孩子们攒下来的教育基金。不但自己倾囊付出,同时还动员子女们也积极主动的参与,甚至这里面也有小孙子买玩具的钱。同样也作为一名教师,在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一直在深刻的反思自己。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这个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从物质到精神,唯一没变的是张老师那颗无私奉献心,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像一棵青松屹立在沂蒙的连绵群山中,像一面旗帜为我们指引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如果说与李老师比起来我们的心底还有些许尘埃的话,那么李老师就是那泓可以荡涤我们当代人心灵迷尘的清泉!他用他的实际行动映照了我们,让我们反思!让我们奋进!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的话,何尝又不是李老师的真实写照,何尝又不是对我们这些为人师者的鞭策。当我们因为工作中的忙碌繁杂还有些许抱怨的话;当我们因为物质不够充裕,精神不够满足还有隐隐遗憾的话,我们不妨向李老师学一学,学会放弃一些东西,学会把心灵放的更宽一些,学会在默默无闻中更踏实一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今的李振华已经是风烛残年,他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但他也是一座丰碑,永远值得我们用崇敬的心去瞻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